在自讨苦吃中传承联大精神
——写在湘黔滇旅行团开拔前夕
:曾世逸
以“重走西南联大路,传承联大精神”为主题的湘黔滇旅行团,后天就要开拔了。一群执拗的年轻人就要在冰天雪地中骑自行车奔波,在陌生的地方过年,而且要花30多天时间、走3500里路。在很多人心里,这是一次很艰苦很危险甚至很难以理喻的事情。传承联大精神,有必要这样做吗?这样做能够传承联大精神吗?这不是自讨苦吃吗?
是的,这是自讨苦吃。好端端的不在家里过年,却冒着风雪在异乡骑行,真是自讨苦吃。
但或许,要传承联大精神恰恰需要这样的自讨苦吃。
大学问题研究专家姚国华在《西南联大:一个真实的神话》一文中写道:
“国破家亡的悲怆,背井离乡的惆怅,这对中国人来说动摇了现实生活的全部根基,却反过来激发起人们一往无前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可是,当国难解除,人们在胜利中重获自由与自信之后,却不知不觉地又回到过去习惯的怪圈里,大学本身对真理的超越性追求被现实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工具性需要所淹没,逝去的大学精神似乎成了不可重现的神话。”这似乎应了那句老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有这样一种流行的说法:现在学习西南联大主要是继承其精神,至于那些艰苦的条件(诸如校舍、图书及实验设备等)自然不必再学也不应再学。我觉得这个说法有道理,但
又有问题。因为,恰恰是那些艰苦的条件,有助于形成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没有那些艰苦的条件,或许也没有那样的联大精神。我们现在可以说是生活在蜜罐里,所以很难形成
“刚毅坚卓”的大学精神和个人品质。学习联大精神,如果不体验艰苦的条件,可能也不会深入骨髓。因此,我们当然不应该再学联大那些紧缺、破旧和落后的图书、实验设备,
但我们应该也可以人为地营造或选择一些艰苦的条件或环境让大家体验,来体会并重树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而这就是“自讨苦吃”!
湘黔滇旅行团这样的“文化苦旅”,正是这样的自讨苦吃。他们通过重走联大之路来体味联大之苦,来体会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这种体味主要不是靠读书,而是靠身体力行
;主要不是靠理性,而是靠感性和心性。我认为,这样的体味,其效果要远远好过单纯的读书和思考。
我还相信,不仅仅是“刚毅坚卓”这一联大校训所体现的精神,而且“爱国、民主、科学、团结”的联大精神,也会在这样的“文化苦旅”中得到更好地感悟和传承。这样一个艰苦而漫长的旅程,一定会让大家更深地认识和热爱这片脚下的土地,一定会让大家更深地认识和热爱这片土地上生活的父老乡亲,一定会让大家更深地认识和坚持这种活动、这片土地、这些乡亲所需要的科学、团结。
不仅如此,湘黔滇旅行团在西南联大甚至整个教育史中的地位其实不可小视。这次历经68天、横越湘黔滇三省、跋涉3500里的“小长征”,在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恐怕
都是绝无仅有的,对联大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君不见,日本同志社大学的楠原俊代教授,在其长达350余页的《日中战争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研究》一书中,几乎用一半篇幅介绍
这次“小长征”,并用“又一次长征,通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之路”作为该书的副标题。
是的,湘黔滇旅行团就是通往西南联大之路。西南联大之路就是始自长沙临时大学搬迁昆明(而湘黔滇旅行团是搬迁过程中最重要、最感人、最精彩的),西南联大的辉煌伟业
也始于此,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爱国、民主、科学、团结”的精神更是在这次“小长征”上体现得最早、最集中、最淋漓尽致。尽管没有找到史料作证,但我愿意相信,西
南联大常委会采用“刚毅坚卓”作为校训,很大程度上就要归因于联大师生的湘黔滇旅行团。
从这个意义上说,湘黔滇旅行团是理解联大精神的钥匙。传承联大精神,也应该从湘黔滇旅行团开始。今天,我们的青年以重走湘黔滇旅行团之路来传承联大精神,真是用心良苦,见识卓著。
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的,只有经历过人所未经之苦,才会感悟到未经如此之苦的人们所无法感悟到的智慧,磨炼出未经如此之苦的人们所难有的意志、品质和能力,达到未经如此之苦的人们所难达到的为人境界,也才会获得经受不起如此之苦的人们的感佩,成为“人上之人”(做人境界上的,而非名利、地位、人格上的)。我相信,湘黔滇旅行团的勇士们,经过如此苦中之苦,一定能体会到乐中之乐,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我也相信,湘黔滇旅行团的这次“文化苦旅”,一定会让大家眼睛一亮,会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南联大、理解西南联大,会让更多的人思考人生、社会特别是中国大学的精神和出路问题。或许,它的意义还会更多更大。
让我们为他们加油,为他们喝彩,为他们祝福!
曾世逸2009年1月17日晚于昆明
团长杨清茗向与会嘉宾介绍活动概况
省委党校汪太理教授在发布会上讲话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