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学里农村的孩子越来越少?
没有亲历,你不知道读大学有多不易
乌蒙流浪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3d60340100cgzs.html?tj=1
“大二学生开学带万斤橘子到校抵学费”无疑是近期关于教育的最有震撼力的新闻,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就不停地浮现出我的山里学生,如果他们考上了大学,那么他们会带什么去学校抵学费?土豆,只有带土豆去了,那片极偏远极贫寒的山村,只盛产土豆。
我的一位同事在看了这则新闻后质疑,带一万斤桔子去抵学费?这又是娱乐炒作吧。
这不是炒作,在群山深处,我亲历过比这更让人伤感的事情。当我看完这则新闻,我对这个名叫巫小兵的大二学生和他的父亲充满敬意。
没有亲历,你真的不知道现在农村孩子读大学有多么不容易。我结束四年支教岁月后,曾经写过一篇题为《这才是真实的教育,我们为何视为不见》的文章,把四年来关于贫困山村教育的点点滴滴汇集成文,中国大学的产业化政策和高收费扼杀了绝大部分寒门学子的求学梦想,让本就十分脆弱的山村教育雪上加霜,山村学校的辍学现象触目惊心,而且至今也没有改善的迹象。
我曾经看到过很多类似这样的报道,大意是说普通农村家庭要供养一个大学生,要14年的纯收入,那么在我支教的那片山区,恐怕要乡亲们一辈子的纯收入,这样的结果真的让人心酸。
今年1月初,温家宝总理在一篇文章中曾经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相信这句话会让很多人的心灵受到震撼,也会让很多人反思。
网上有一组调查数据,1998年是大学扩招前的最后一年,据调查,1998年中山大学招收的大学新生中,90%都是来自县城或城市的学生,这是一个让很多人难以相信的数据,而这也是很多重点大学的共同现象。近十年了,虽然大学拼命扩招,一派繁荣景象,但农村生源的大学生比例却急速降低,十年来大约下降了一半,什么原因?相信很多人都知道。
不仅仅是大学校园中农村孩子的比例越来越小了,高中校园又何尝不是这样?在贫困山区,读高中的农村孩子也越来越少了,现在读高中的成本也不低,超出很多农村家庭的承受力。支教结束后,我的心里一直隐藏着一组让我惭愧让和伤感的数据,四年支教期间,我大约教了300名山里学生,能最终读到大学的学生也就10个左右吧,所以当很多人问我是不是在贫困山区培养了很多大学生的时候,我都会说,现实远远没有你们想象中那样美丽。每个学期,我都会看到十多个山里学生离开学校,远赴他乡打工谋生,即便是我们为一些贫寒的学生联系了资助,他们依然会义无返顾的远赴他乡,用本应当捧起书本的手摆弄起冰凉的电器无件,布料针线。刚开始的时候,我对这样的现象感到痛心,甚至感到过失落,总以为志愿者可以让很多贫寒的学生留在校园,帮助他们实现大学梦想,但事实根本就不是这样,梦想之路着实太坎坷,我们帮不了他们。后来随着支教时间越来越长,我逐理解了乡亲们的苦衷,对于山里学生陆续外出打工,我也坦然以对了,条条大道通罗馬,在现实的环境下,这条路对他们而言,也许更现实一些。
在贫困山区,对很多家庭而言,读大学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即便是提供助学贷款,也似乎难以改变乡亲们的“读书亏本”的观念。“读高中读穷一个家,读大学读垮一个家”,这是很多乡亲们的坚守的理论,也是事实,你能说这些话没有道理吗?支教的岁月里,我们曾经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劝返流失生,给乡亲们讲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但有时,这样的讲述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去年我认识了一位姓李的大学毕业生,他也来自西部山村,家境贫寒,读大学期间的费用几乎是东拼西凑借来的,虽然申请到了助学贷款,但家里依旧欠了一屁股债。他说他的父母一个月也舍不得吃一点新鲜肉,家里老母鸡生的鸡蛋也舍不得吃,都拿到集市上去卖,父母几年都没有买一件象样的新衣服了,听到他的讲述,我的眼眶几乎都是湿润了,我走进过很多这样的家庭,见到很多这样执著纯朴的乡亲,他们的苦累,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我可以感觉得到这位姓李的大学生对父母有很深厚的情感,同时心里也感到很愧疚。“读大学的时候,我就想大学毕业后一定要找个好工作,多挣点钱孝敬父母,让父母吃得好一点,穿得象样一点,现在毕业了,梦也碎了,不要说找个好工作,就是找个能把自己养活的工作也不容易。”
“只要有梦,就一定要坚持,天塌不下来的。”我当时送给他一句话。
不过,我依然希望有所改变,希望一切都可以更美好一些。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