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8日的南方都市报报道,眼下闹得沸沸扬扬的“北外香水女生事件”,其实是经纪公司在进行炒作,当事女生的辅导员刘老师告诉媒体,当事女生王亭亭告诉她,是有一家公司在炒作她,许诺会用两千万元的价码与她签约。
虽然包括北外学生在内的不少人士,认为经纪公司与这位女生的炒作方法很恶劣,但是,能够在短短两周时间中,让“北外香水女生香奈儿”这个名字红遍网络,可见炒作还是十分有效的。
炒作之所以有效,在于炒看准了当今教育“软肋”。一是教师、学生很少直言公开批评学校(教育),偶尔有几个体制内的人士说一点教育的问题,就被媒体大做文章,取标题“炮轰”;二是放言批评之后,批评者的结局往往不妙,尤其是直接批评所在学校的批评者,大多没有好果子吃,就在去年10月间,湖北民族学院的一位代课老师郭广林,写了一篇《不明不白、不三不四、不痛不痒》的博文,在博客中撰文批评学校70周年校庆大摆排场,就遭致校方解聘。
“香水女生”的炒作,正遵循以上路径发展:先是接连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文章,抨击“外语绑架了中国人的一生”,因为这些“出格”的言论,她成为近来的网络红人;接着,“香水女生”又在自己的博客中声称被学校“强行退学”,网络一时哗然。
早就有人怀疑“香水女生”在进行炒作:“香水女生”的话怎么这么快就到了教育部,学校怎么可能凭这几句批评就强行让学生退学,但是,还是有不少人,确信“香水女生”受到如此遭遇,并认为十分有可能就是教育部向学校施加压力,就是老师说了“攻击教育部就攻击国家政权”这样的话。包括老师说女生在进行炒作,仍旧有人不相信。
一切皆有可能。这就是教育环境给炒提供的空间。这让笔者想起两年前看到的一段采访。2007年1月初,哈佛大学计算机教授哈里.R.路易斯(Harry R. Lewis)接受上海《外滩画报》专访时说,“这几十年来,哈佛大学每样东西的品质都在提高,学生更聪明了,教员更有名了,甚至教育也更强了。唯独最重要的东西没能提高——学生在学识以及成长为这个国家所需要的优秀领导者方面的竞争力却大不如前。”他表示,“哈佛大学只是那些越来越有名却越来越失去灵魂的学校中的一所。” 要是“哈佛”是国内高校,我相信,这则教授直接批评自己供职的学校“竞争力大不如前”、“越来越失去灵魂”的消息,不但非常具有吸引力,引来媒体纷纷转载,而且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他可能在学校里很难混下去。
但是路易斯教授的话,没引起任何波澜,也没有任何负面作用。在美国大学,这样的批评,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事实上,正是这种批评与反思精神,成就了大学,促进了大学的变革。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在哈佛大学三百五十年校庆上发表演讲,说道“如果说350年来哈佛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特点的话,那就是我们总在心神不定的担忧,即使在从外界形势看来没有任何理由这样时也是如此。当我们为取得的成就而高兴时,会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阵痛,虽然我们强忍着,但也不免说出来。我们知道有多少学院是在全盛时刻种下了日后衰退的种子。”
不妨设想,如果有自由批判的空间,有反思的精神,以上的“炒作”,能炒作起来吗?——人们不会对批评大惊小怪,更不会因言获罪。甚至包括一些多年存在的教育问题,也可能早已通过反思寻找变革途径。对于教育部门和学校来说,与其指责经纪公司和女生的炒作,还不如反思,怎样建设真正具有大学精神的大学。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