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帆,不挂上桅杆,它就像一块普普通通的布; 理想,不付之行动,它就像一团虚无飘渺的雾。 |
阳光洒下一片片金黄在树叶上,在秋风中摇曳出温暖、丰收、喜悦和美好。脑海里拨动着时光的年轮,转眼间,翱翔已经走过了三年零五个月,三农文化节的声音曾经响起在首都十几所高校,而在校内翱翔连续三年获得十佳明星社团第一名,团支部评比第一名,翱翔的足迹已经遍布包括四川北川、贵州白眉、北京民巷、甘肃民勤、广西平果在内的十几个省市……
2006年是三农问题得到党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的时候,被摆在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的位置。一位叫做阿武的湖南籍学生在老乡会上遇到了波波,提出了想创建一个社团的想法。
波波是我们学校最大最有资历的社团山诺的一个重要成员,在大二时他觉得自己的一些想法得不到实践,而学校也缺一个能关注广大农村和弱势的群体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的社团,于是想到成立一个关注此类问题的社团。三农在农林院校是比较有基础的,出身于农村的他们对于三农更是有着特殊深厚感情,于是他们立即开始着手准备,确定宗旨,章程,精神……
2006年五月末,一支新社团——翱翔支农与实践社——成立了。它的宗旨是“关注三农,服务社会,塑造自我,实践成才”。它提倡的是每一个敦厚纯朴的农民所具有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有责任,有爱心。
湘西之旅,独立江头
社团是以湖南老乡会和波波班级为底子创建起来的,成立后的第一个活动是紧扣我们三农和实践主题奔赴湖南湘西一个贫困学校进行支教活动。
于是在2006年的暑假里,8名社员深入国家级贫困县——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夯沙乡开展了为期十天的爱心支教活动。
支教团到达当日,当地学校老师们放起了鞭炮,学生们打起了苗鼓,用苗乡最崇高的仪式迎接支教团的到来。
我们支教队员们把学生分成了小学低年级、高年级、初一、初二共四个班级,开设了普通话、古诗词、新概念英语、绘画、儿歌等课程。支教期间,还组织开展了广播站播音、辩论赛、学习经验交流会、篮球联谊赛、诗词背诵比赛、班级歌友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支教团还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部分贫困学生,考察了当地教育、经济、风土民情、旅游资源分布等方面情况。坐落在青山绿水间的苗乡学校,因为支教团的到来而充满了欢歌笑语。
|
在支教的过程中,波波和大家一直在探索:这种活动对于改善贫困山区的孩子的教育状况并没有非常大的作用,因为离去之后那里又会恢复老样子;还有,那里的贫困孩子即使小学初中成绩很好,但是由于贫困很多孩子根本没法继续读书;对于广大农村来说我们这种努力只是杯水车薪。怎样能更有意义呢?怎样能以我们最大的力量去帮助这些孩子呢?经过一番思考,一个想法出来了:大学生是有爱心的,并且也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一个人不一定支付得起,那么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N个人呢?可不可以发动大家的力量去帮助他们呢?支教活动结束之后,我们在校园里开展了“一个宿舍资助一个孩子”系列爱心助学活动,发动学校的广大师生共同资助湘西的贫困学生。这样不仅在学校里开辟了一项常规活动,并且将下乡实践的成果扩大了。
这次湘西之旅有着许多经典的回忆。社团在成立之初,这次实践活动让翱翔获得了“校级优秀实践团队”的称号,它所激发的灵感又让我们完成了北林最有创意的活动之一——一个宿舍资助一个孩子。在2006年的暑假里,我们翱翔人深入湘西贫寒山区,看到了农村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的确可以让我们大有作为!
整合资源,打造盛世
在湘西回来之后,社团的创始团队们马上开始着手一个大活动——三农文化节。实际上更早的准备在下乡之前就开始了。
活动经费、外联资源、毫无经验是几大问题,学生举办这样一种文化节是一个非常新鲜的事情。一切都是稀缺的。人员,成立之初就那么十几个会员,面对一片空白要在一个新的领域描绘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画面,太具挑战性了!
在成立之初,波波和他的创始团队开始瞄准了动感地带5+1网站——一个征集高校优秀项目活动并给与赞助的网站。他们从学习怎么写一份标准的策划开始,搜索每个学校的三农社团,学习相关的三农文件知识……反复地讨论、修改,再推倒重写,再讨论、修改、挑毛病,再修改。最后终于在几十个方案中脱颖而出,拿到了10000元的项目赞助资金。
就这样临时拼凑起一个项目团队,抓紧时间去搜集资料,各处学习储备经验,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大胆独特的创意去争取资金,我们三农文化节由一个纸上的样品变成一个立体的实型。但是怎么去把它盘活运转起来呢?这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联合首都高校的三农社团,对于刚成立几个月的我们来说,完全是一片空白。几乎没有一个其他社团的联系方式,甚至不知道它们的名字。于是几乎每到周末他们都奔波在其他各高校里联谊交流,最终出席参与三农文化节的高校社团有22个。即使对于一个成立两三年的社团来说这也不是简单的事,然而我们一下子实现了从0到22的突破。每一个社团的参与其中都凝聚了我们社员周末的牺牲及不畏辛苦的奔波,无论刮风下雨,甚至许多次找不着路,别人的白眼……
在整个文化节的中感觉似乎一直在走钢丝,能出席开幕式的嘉宾直到三农文化节的前一天才确定。直到开幕式的前两天,开幕式的方案还在一变再变,原本有一个方案是请“感动中国2004”的支教志愿者徐本禹做事迹报告的,直到那时,还没能联系到他。开幕式迫在眉睫,20多个社团被我们这样一个刚成立几个月的社团邀请来,我们该拿什么去迎接人家呢?大家一边在积极地准备预备方案,一边联系徐本禹。好在大家都知道徐本禹是湖南人,在武汉华中农业大学读大学,最终联系到他是一个巧合,徐本禹那几天正好在北京。三农文化节终于在曲折中如期进行。在整个文化节组织筹备过程中,由于人员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既是策划组织者,又是服务人员,亲自去贴每一张海报,摆放每一瓶矿泉水。
|
虚心学习,实践探索
三农文化节的成功举办,让社团的名字在首都各高校三农社团里被高度关注,打出了我们的名声,打出了我们的影响力,也打开了我们未来更广阔的天地。但是这并不能改变我们这类社团在所有社团中的弱势地位。
在三农文化节后不久,社团第一次换届,创始人波波退了,阿武成为社团第二任社长。阿武,是一个一直踏踏实实、强调虚心学习的人。之后,我们就开始利用各种机会学习,以便不断丰满自己的羽翼,日后可以更加自由自在地翱翔。2006年11月4日举办了首都高校三农社团联谊会,2007年1月24号我社志愿者奔赴河北省望都县寺庄乡进行了为期五天的下乡学习实践活动,1月20日社长参与首都高校联合下乡队赴广西平果开展下乡实践活动,5月1日—6日我社志愿者奔赴河南兰考、新乡开展下乡活动。在平时则经常去乡建中心参加各种培训,去其他学校参加社团活动和相关负责人交流学习,去老知青那里学习支农实践经验。
2007年,我社暑期社会实践队分路出击,在北京各区调研无照小商贩问题,赴贵州省黔东南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赴云南省龙陵县开展支教活动,赴平谷区黑豆峪村开展送文艺下乡活动,组织志愿者远赴长沙寻找失学女生并回访湘西受助学生。
2008年,我社寒假支农实践队赴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集义乡集义村、山东省新泰市小协镇西牛村、贵州黔东南、山西临县、天津蓟县开展文艺下乡等活动,而且作为北京市级重点团队到四川绵阳地震灾区开展援建活动 。
我们在07、08年自己组织了在寒假暑假的一系列的下乡活动,所走地点从华北到西南,从山东山西到湘西贵州云南,实践内容从支农支教到文艺下乡城市调研援建灾区,关注人群从农村儿童、贫苦农民到打工子弟、无照小商贩……在一次又一次的下乡活动中,我们秉承着翱翔一以贯之的“不怕苦,不怕累;有责任,有爱心”的精神,与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农民们度过了一段段让人难以忘怀的日子,磨砺了我们的意志,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人生经历。一个又一个杰出的社团骨干学生会优秀干部从我们队员中产生。也许我们能改变的很少,但是我们用心地踏踏实实地做每一件事,更深刻地认识了社会,了解了社会,提高了我们各方面的能力,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将在未来爆发出强大的力量。
|
厚积薄发,开拓创新
经过了两年的发展,社团迈进了第三个年头。该是我们将自己学习的东西,整合消化,结合我们实践经验,推出我们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创意的时候了。2008年我们的第三届三农文化节推出了“工友夜校”和“校园农耕”两个重磅项目,校团委老师亲自为我们揭牌,把我们社团推向了一个高峰。
与此同时,伴随着三农文化节,三大子项目——第一届三农人综合训练营、第一届首都高校三农问题辩论赛、三农与知青论坛也分头展开行动。
工友夜校于2008年4月开办,在简陋的社团地下办公室里,利用6台社团成员的笔记本电脑来教六个学三食堂的工友。5月份考虑推向全校,初步写了策划,之后经过努力取得了团委和计算机中心老师的支持。2008年第二个学期第二次开办,共进行了14周的课程,每周两堂课,包括最后的考核。教课内容有打字的基本指法,qq和邮箱的使用,搜索引擎的使用等。我们对助教进行了分组,点对点辅导。期间编写了一本教材,制作了一个短片,并在三农文化节期间向媒体推广。
开办工友夜校具有社会效应、校园效应、自我成长等三重效应。社会效应:大学生作为文化符号,在引领时代潮流的历史使命下,提出尊重劳动的社会价值观,互帮互助,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社会进步和改良。校园效应:后勤工人是校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群体,开展针对工友的关爱活动,对于创建和谐校园和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自我成长的效应:志愿服务,或者从志愿服务提升到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大事,关爱弱势群体。从思想的影响变化和能力的提升两个方面实现自我成长。
2008年7月,我们向学校提出申请,准备开展国内首例校园内的都市农耕——校园农耕。开展校园农耕的想法源自古巴的都市农耕。校园农耕延续都市农耕的理念,在校园里开辟耕地,并由同学们自行管理、种植农作物,并结合堆肥技术,向更多人推广有机农业,宣传生态文明的理念,让更多人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
我们把开展校园农耕土地取名为“翱翔农庄”。现阶段,我们的校园农耕项目在不断地完善,农庄的地形规划已经成形;同学们自己动手围上了篱笆,田地按照计划划分为几个区域。农耕项目组每天会安排社员以及一些志愿者进行值班,负责从学校食堂、水果店等处收集豆渣、果皮等进行堆肥,并对农庄进行浇水等日常管理。
随后工友夜校在校二课堂认证课上面向全校师生介绍推广,团委书记亲自到场听课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校园农耕被近十个媒体报道,并在山东教育电视台新闻中播出,法国《家园》剧组成员前来录制相关片子。这两个项目已成为学校党校实践和党支部的实践基地,得到了媒体的持续关注,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日益彰显。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