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请别拿“生源质量”说事儿
2010年07月16日 来源: 检察日报
北京大学在北京的高考录取工作日前结束,北大在京实际录取人数比计划招生人数增加了112人,扩招比例超过40%。北大招生办解释,如此大比例扩招是因为北京考生报考踊跃而且生源质量非常优秀(7月12日《京华时报》)。
在高考录取工作中,高校临时调剂招生名额很常见,但在某地如此大比例扩招很少见。特别是在北京、上海考生上名牌大学比较容易、一些“全国名牌大学”几乎变成“地方名牌大学”、教育部多次明确要求部属高校压缩本地招生名额的背景下,北大在京大幅扩招显得尤为扎眼。
北大在京大幅扩招的理由是“北京考生报考踊跃”且“生源质量非常优秀”。前一个理由根本不是理由,因为外地考生报考北大同样很踊跃,准确地说是更加踊跃,在那些偏远贫困地区,一名考生考上北大可以轰动一个甚至几个县,一个北大招生名额往往寄托着成千上万学子的梦想,他们眼巴巴地企盼北大多赐予一个招生名额。北京“生源质量非常优秀”这个理由同样站不住脚:北京高考是单独命题,其录取分数线及考生成绩与其他地方没有可比性,北大招生工作并没有面试环节,同样只是看高考分数,凭什么认定北京的生源质量比其他地方优秀呢?
当然,北京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搞得比较好,北京考生的综合素质整体上比较高,这似乎能够成为北大在京扩招的一个理由。可是,考生的“素质”究竟指什么?笔者想起了北大校长周其凤去年11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番话:学生的素质要全面考量,“不能一谈到素质就是唱歌好、跳舞好,农村的孩子在比较弱势的群体中成长起来,他们更知道尊重别人,更能吃苦,更知道感恩,这是比会背一些诗歌、多解一道数学题更高的素质。”周校长这番话说得深刻而大气,考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指文体特长、见识谈吐,还应该包括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吃苦耐劳、孝敬父母等软指标,我们不能仅以城里人的标准去衡量农村考生的素质,正如不能仅以农村人的眼光去衡量城市学生的素质。问题是,说是这么说,能否将之落实到招生行动中呢?
目前我国名牌高校里城市学生的比例高达80%,农村学生的比例仅为20%,即使农村考生的综合素质果真比城市考生差一些,那也是他们在中小学阶段分享了较少的教育资源所致,这不是他们的错,他们已经受到了不公平对待,为了弥补这种不公平,高校招生应当努力向农村考生倾斜、向落后地区倾斜,而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浦江潮)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