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由于欧美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主导性地位,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对我国形成了强势灌输之态。这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事业,造成了冲击和挑战。党和政府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事业高度重视,采取了许多重大举措加强教育。但与现代化事业发展对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要求,以及西方意识形态对于大学生的影响相比较,强化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增强实效性,依然任重道远。
影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科学、历史地解读群体与个体关系,对集体主义赋予时代性内涵,是应对挑战,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亟须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
传统集体主义与当代大学生的困惑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集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传统集体主义,指以人类、国家、民族、整体即群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思想和行为,它要求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两者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有时甚至要牺牲个人利益。与集体主义相对的个人主义则认为,个体是社会的本体和基础,国家应是保护个体自由的工具,保护个体在不侵犯他人同等自由的情况下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
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学生总体上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当时,国内外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为传统集体主义的高扬提供了物质和政治文化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内启动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政策。计划经济逐步松绑,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这一时代主题的改变以及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不可能再一味强调个体为群体无条件牺牲自己利益。但由于传统思维的惯性力量,意识形态教育对于这一社会变化反应不太敏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过去所坚持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与现实发生了矛盾。传统集体主义要求大学生以群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进行思想和行为,而对于高等教育成本的上升以及择业的市场化方式,无法通过群体利益的信仰和维护使受教育者的利益得到直接保障。因此,采取灌输的方式进行传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容易导致立场不坚定的大学生言行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坚持和强化集体主义价值观。
误读集体主义会损害大学生的自身利益
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的根本因素,就是在大学生中存在的个人主义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销蚀作用。之所以会形成这一因素,归根到底是由于大学生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误读。
首先,把维护群体利益误读为抛弃个人利益。有的大学生认为,要维护群体利益就要抛弃个人利益,这才是集体主义。这样解读出来的集体主义,自然和个人主义是对立的。其实,从我国政治实践历史来看,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与个人利益高度一致。20世纪初,当个人主义传入中国时,此时所指的个人实际上还附会有血缘家族和家庭的要素,与国家、民族相区别。20世纪前半期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关头,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主权国家和中华民族存则个体、家庭和家族存;主权国家和中华民族亡则个体、家庭和家族亡。主权国家和中华民族,完全是个体、家庭和家族生死存亡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个体、家庭和家族只有付出巨大代价甚至牺牲个体生命,才有可能保全主权国家和中华民族。从这个意义上讲,在20世纪前半期救亡图存的条件下,群体利益和个体利益是高度一致的。因此,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强调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个体、家庭和家族的利益,事实上并不是对个体生存发展权的忽视,恰恰是对个体生存发展权坚定不移地捍卫。
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尽管在探索、曲折中发展,但和豆剖瓜分的前50年相比,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常态社会。常态社会与非常态社会的重要区别就在于,非常态社会群体和个体利益高度叠加;而在常态社会中,群体和个体利益往往具有一定的张力。因而,在常态社会,集体主义应给予个体利益更多的自觉关怀。
其次,把维护个人利益误读为抛弃群体和他人利益。这一误读使得一些大学生仅仅从感性经验出发,以维护个人眼前利益为旨归解读和处理所面对的一切事物,成为单向度人。他们也会为“民族”、“国家”的主权利益对其他国家发起抗议浪潮,但在这一宏大叙事中影影绰绰包藏着对于个人安全利益的关注和焦虑。这一在宏大叙事中的矛盾,折射到私人叙事中,就表现为精明、准确、成熟和世故的个人利益算计,而对于其他人的其他事情往往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漠然态度。大学生作为先锋力量,本应对群体和他人利益具有敏锐良知,然而,有的大学生在事实上表现出来的冷漠和麻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缺失的缩影。这既是市场经济体制初步构建的意识形态反映,也是对过去长期以来把个人利益人为排斥于群体利益之外的反向回拨。
在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趋于健全的条件下,把个人利益与群体、他人利益对立起来,越来越显露出其荒谬性。事实上,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越来越融合在一起。维护群体和他人利益就是生产个体长远和根本利益。有了长远、根本的利益,个体就具有了做人的价值与尊严。
最后,把就业误读为个人利益范畴,与群体利益无关,甚至认为群体利益与个人就业利益相矛盾。当代大学生最关心的就是,毕业后能否有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完全根据国家整体利益计划安排,个人必须无条件服从。而在今天,大学生大多根据市场需要选择攻读专业并遵循市场规则就业。与对群体利益、个体利益误读相联系,有的大学生认为就业是个人意愿和努力的事情,与群体利益无涉。其实,大学生择业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顺势而为。由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要求,国家必然从有利于大学生就业为着力点,制定强有力的宏观公共政策,促进其最大限度地按照意愿就业。虽然要求大学生维护群体利益与其最大限度地实现就业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坚持个人主义,损害群体利益必然从根本上危害大学生的就业利益。
大学生应该像珍视眼睛一样,坚守对集体主义的信仰,因为集体主义是个人利益得到合理实现的意识形态保证,是最大限度维护大学生就业利益的价值观前提。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499期,摘自2012年9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