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回家的路
——评李云雷的小说《父亲与果园》
李云雷,这个年轻的评论家,在理论之余,创作了不少小说佳作。《父亲与果园》便是最近的一篇。
古典小说讲究故事性,情节离奇,引人入胜。而现代小说并非如此,它更在意情感的表达。《父亲与果园》就是这样一篇小说。它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就是一个游子在回忆儿时的画面,这里有慈爱的父亲,和那片欢乐的果园。这几近每个人都有的回忆。而正是在这平凡的情景中,李云雷却表达了深刻的归乡主题,表达了现代人,更确切的是说是新城市人的灵魂困境。小说中,回老家特意再访果园,将小说情节的归乡与叙事者的归乡融为一体。意图是明显的,这是一条的,也是现代人的一条精神的回家之路。这就让小说具有了很浓的现代意味。
在小说果园今夕对比的叙述中,我们很明显的感受到这条回家路的内涵。儿时,生活有果园的期待,那是我的梦想之地,这里有我最崇敬的父亲,有双喜叔、张义叔,有梅姑。他们火热地工作,同事间有着兄妹间的情谊。成片的果树,娇嫩的蔬菜,工人们像照顾自己的家一样照料果园。为了保护果园利益,果园工人们成立护秋队,双喜叔还因此受伤。他们朴素的主人翁意识,让我们不禁想到了那个集体主义精神熏陶下的英雄们,比如龙梅、玉荣。而今,我梦中的果园解散,昔日的同事各奔东西,往来很少,只剩下凋敝的昔日果园的残骸。果园也不在把工人当成主人,这在领退休金这件事上表现很明显。上了年龄的双喜叔甚至只能找一个蝈蝈来陪伴,儿子为了生活在远在千里的南方奔忙。时空转换中,我们分明看到农村诗意与理想的破灭。涓涓感情渗入小说的叙述当中,拨动读者的心弦。
如果说,想逃离城市的机械和隔膜生活,试图回到童年欢乐的果园,回到浓浓的亲情中,这是在为自身找寻一条回家的路的话。那么,在个人主义,各类成功学成为新意识形态的今天,追忆儿时火热的集体主义激情,追忆那种朴素的集体情谊,则是在为迷失方向的现代文明找寻一条回家的路。小说主旨在不动声色的笔调中得到了升华。
了解李云雷批评风格的人都知道,他用自己的批评,为左翼文学正名,为当代底层文学鼓而呼。而《父亲与果园》,则是作为作家的李云雷用写作践行自己提出的底层文学新的美学原则。在小说中,并没有刻意的表达历史意识,而读者却能分明的感受到这个历史意识的存在。与以往的左翼文学传统,在重大题材表现历史意识不同,《父亲与果园》则是通过一个人的平凡经历表达深刻的历史变迁,别具匠心。这或许是“新左翼文学”在文学技巧上创新。读完这篇小说,我想到了最近比较惹火的一部电影《钢的琴》。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怀旧。《钢的琴》通过制造一架钢琴,展现了集体时代火热的劳动场景。如果说电影《钢的琴》是表现城市集体主义衰落的惆怅,那么《父亲与果园》则是表达了农村集体主义逝去的感伤。尽管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它们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遥望集体主义时代的想象空间。在艺术想象中,我们回到了共和国来时走过的那条路。
值得指出的是,李云雷的另一篇小说《巧玲珑夜鬼张横》,通过一个民间说书人在时代变迁中的不同处境,深刻思考了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乡村文化没落的现实问题。这篇小说可以与《父亲与果园》构成一个上下姊妹篇。两篇小说都试图在曾经的集体主义精神中找寻合理因素,来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难得的是,小说没有流于说教,而是将深刻的思想内容寓于诗意的语言和巧妙的情节铺叙。
读完这篇小说,向我们迎面走来的不仅是一个调皮欢快的少年,更是一个朴素而火热的年代。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