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现状调查
一、转制后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工作热情降低,事业心和责任感大不如以前。转制后的农技推广队伍更多的是一种消极应付的态度,几乎有70%的人兼职或改行,本职农技推广工作反而成了副业。
1、学习停了。
转制之前我们常年自费订阅了《农民日报》、《中国农技推广》、《湖北农业科学》、《中国植保》、《湖北植保》、《中国南方果树》、《柑橘与亚热带果树信息》、《农业经济问题》、《农业生物防治》、《长江蔬菜》、《农村百事通》、《食用菌》等专业性报刊杂志。个别爱学习求上进的年轻职工还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毛泽东与邓小平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等。而这些全是自费,单位集体最多订一份党报党刊就完了。
那时每逢报刊杂志一到,大家都互相交换着看,若遇到有关专业技术的实用性文章,大家都自费复印保存,遇到有争议性的文章,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学习氛围很浓。
2004年改革前,有人说基层农技人员全在玩,没有搞服务,所以要改革,显然这是不切实际的。无论怎么说,一个基层农技机构的农技员们能自费订阅这么多专业性报刊杂志,可以说不简单了。这毕竟不是那种娱乐性的消遣杂志,这些东西若非有心人,是不会去订,也不会去看的。我们并不是工资高,钱多得没地方花,大家的目的是学习,学习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
以上这些专业性杂志再加上人手一份摊派的党报党刊,每个人的开支不小了,可能比县委书记一年的报刊杂志费用支出还高得多。而那时我们没有任何福利,什么房贴、公积金、保险、小伙食补助、生活补助都是没有的。相比之下,那些各种福利应有尽有的县城的公务员们,是否也和我们一样爱学习呢?
但转制后没有一个人再订阅专业性报刊杂志了,去年一个邮局送报纸的工人因为摊派的任务没完成,来我们单位推销。一个是《半月谈》,一个是《长江蔬菜》。最后在邮局工人的好言相说下,一个同事答应帮他完成一份任务,选择的是《半月谈》,而非专业性杂志《长江蔬菜》。这说明大家已对所从事的行业基本死心。至于继续教育、进修、考职称等几乎都已停止了,已没有人对这些还有兴趣。
为什么大家都不学习了呢?因为学了有什么用呢?我们现在连报考公务员的资格好像在许多地区都被禁止了。况且市场化是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和文化的,许多农资经销商不过初中毕业,却照样挣钱。我们现在都后悔学了农,哪还有心思继续学习。
2、下乡少了。
以前下乡可以说是一种义务、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追求。而现在呢?是一种应付,而且是消极应付。更何况在“以钱养事”的体制下,我只要完成合同上规定的下乡次数就行了,何必那么爱奉献呢?比如失火了,消防员冲入火海救人是天职,而假如是“以钱养事”,就是每救一个人开价10万,也未必有人会去干。在以钱养事的体制下更多了一分自私,少了一分责任。
改革前我们人平每月下乡都在15天以上,那时我每年都有一个日历本,用来记载每次下乡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每一次下乡都记得清清楚楚。那时绝对是主动下乡居多,主要是走乡串户解决农民们千差万别的技术问题。这种形式也成为一种主要的农技推广方式。农技推广就是要多下乡、多接触实践,这样不仅能解决农民个体的技术问题,而且能及时发现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趋势,提前搞好防控工作。
但现在这种最有效的形式不复存在了,转变为上级安排了就下乡、有事来了就下乡、无事不下乡。可能这就是市场化的真谛,一切变得那么实际。许多工作变得相当被动。去年稻飞虱一直发展到“满城尽飘稻飞虱”了,我们才接到上级有关部门的文件。当时许多农户的中稻都已收割了,真是“马后炮”。
我个人还是比较欣赏日本的农技推广模式。基层的农技人员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走乡串户,服务农民,非常主动,而不是所谓的什么“以钱养事”。我觉得为农民服务就得“为了服务而服务”,主动到田间地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浮在上面,等着农民来找、等着农民来问。主动服务模式为农民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在“以钱养事”的体制下,只会造就一批“魂不守农,心不在农”的消极工,也使得许多工作相当被动。
3、工作没激情了。
农技推广工作应当是一门科学,而不仅仅是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它是一个发现真理、传播真理、运用真理的行业。而非简单的给人打工以赚取劳务费。农技推广工作的内容和意义相当丰富。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实际上是农业科研机构在基层的代表。
而我省的“以钱养事”实际上是把基层农技人员当成了打工仔,当成了农民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较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法》,所有的农业大学都开有《农业推广学》,假如一个国家培养出的农技人才最后都落得个打工仔(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而不能让他们安心、潜心、舒心地在基层钻研科学、运用科学、推广科学。无疑是历史的倒退,而且是不可思议的大倒退。
在“以钱养事”的体制下,基层农技人员不可能有事业心,不可能有所抱负,不可能有工作激情。以前是无求也应、主动服务;现在是有求才应、服务打折。目前服务范围已大大缩水,服务质量也大不如从前。
二、划为民政管理后,业务主管部门农业局与基层农技部门已基本失去联系。
本来改革前由于体制不顺,县农业局就与乡镇农技部门联系不太多,各乡镇的农业规划和结构调整全部由乡镇负责,所以县农业局不管也是有道理的。但每年还是下来检查几次工作,每年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以及其它文件都还是下发到了农技站,我们每年也要向局上报工作汇报和各项工作总结。
但改革后农业局几乎从未下来过,不仅各种业务性文件也不发给我们了,总结也就只要一个年终总结了,业务指导、信息沟通已全部停止。就连去年稻飞虱期间,也只是市发文件到县,县发文件到乡镇,再才通知农技中心。农业局下面已没有了脚,给人感觉他们的工作也已停止了。因为既然连乡镇农技机构都不知道农业局的工作动态、人事变化、领导组成,那请问他们每天在干什么工作?又有几项工作是落实了的?因为根本没有人去落实啊!当然他们也是有难处的,体制如此,他们也没办法。
如今农业局的人看到我们都会问:“你们还在上班啊?不如自已搞生意。”他们也不知道我们天天在干嘛,我们也不知道他们天天在干嘛!很好笑的。
去年我县在基层农技人员中招考县农科所所长,其中有个题目:问我县农业的六大支柱产业有哪些,结果这个题目所有参考人员几乎都没有答对。我怎么知道你农业局定的六大支柱产业有哪些?你根本就没告诉过我啊?可见基层农技机构和县农业局脱节严重,已完全像两个毫不相关的单位了,太不正常了。
今年6月国家民政部官员在湖北省对转制单位进行了调研。也到了我们单位,几十人的阵容,可谓规模宏大。但给我们基层党委政府和农技人员的感觉就是“隔行如隔山”。他们根本不知道我们是干什么工作?如何工作?工作内容是什么?却下来检查工作,说了半天都说不到一起去。只是说些“解放思想,改革是大势,不要等靠要”之类大话套话。说来说去就是要我们自已谋生,我们不禁要问:“是否真的要我们现在就不工作了,都做自己的生意去?”事实证明民政部门来管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是毫无道理的,我们每年还得给他们写总结,这样的总结有什么意义呢?
地方上的农业信息网也只是到了乡镇和村,基层农技机构完全被隔离在外,成了一个与农业不相关的群体。什么原因呢?因为农技站连电脑都没有,怎么可能进农业信息网呢?现在湖北省90%的基层农技机构都没有电脑,农业信息了解的相对滞后已严重影响到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和防治、农技推广工作的交流和沟通。中国农技推广网的作用也根本发挥不出来,虽然内容丰富、信息及时,但与基层相隔太远太远了。我每次上中国农技推广网时相当心痛,这么好的网站,何时才能让我们农技人员都看到、都学到?何时才能正常地发挥它的作用呢?真是悲哀!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