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困境与农村行政与经济格局
: 陈舰平
完善农村政策已到非常迫切的程度。大包干不能包办一切。大包干带来的问题,需要化解。十七大后,农村问题解决需要新思路新办法,否则没有出路。
记得读2005年11月26日《南方周末》《免费义务教育百年跋涉》一文,在其第A6版上的一节《“义务教育”推开收费大门》里,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真话:“1978年,庞大的中国社会主义航船从计划经济的航路上回转,大包干拉开了经济改革的大幕,教育战线随之也开始‘拔乱反正’。//大包干改变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突飞猛进,但过去由公社负责的教育医疗农田水利等公共产品,却一下子无人提供了。”其后果是在教育战线方面,造成“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被大幅度撤销合并,教学人才和资金迅速向城镇回流,造成农村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持续下降。”
大包干,真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吗?结论是否定的。二十多年的农田水利建设无人去搞,农业基础设施濒临瘫痪或者已经瘫痪多年,给农业发展带来巨大的负影响,使农业抗击旱涝能力大为消弱,原先的农业“八字宪法”中的“水”不能到位,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巨大的恶果。由于大包干,使农业创新能力、现代化农业的建设能力基本处于裹足不前状态,也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农产品的销售不流畅,农产品的加工与精加工业发展迟缓,人自为战、户自为战的小农经济模式,是农业生产制度的一种倒退。劳力使用不合理。农村里纯从事农业人员与从事经营与工业工作的人员,不论在家与否、种田与否,都分同样的责任田,造成农村耕地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使用。制造着表面平等下的不平等,使真正的农民——种田者的利益受损。要种田的没有田种,不要种田的给他田。再加上“五十年不变”与基层政府在执行承包责任田方面的“一刀切”,分了田后许多年不动土地,造成使不少农民无田种,不少农田分到者却不种田,转请别人种的不合理现象。这其实挫伤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影响了耕地发挥作用:因为土地不是自己的,肥料都用速效化肥,耕地养护施肥不到位,使“农业八字宪法”中的“肥”难以落到养护耕地的实处。化学农业既不经济,也不环保,使绿色农业无法得到发展。
其他如新型农业经济的建设、农业机械设施的普及使用,种子的培植、农业科技推广、农民剩余劳动力的安排,都因大包干而成为影响实施的一个原因。个体农民以家庭为经济单位所具备的发展农业经济、推动农业发展的能力,几乎是零。这极大程度上造成了农业的落后、农民的相对贫困的加剧。大包干使“三农”问题更加突出,使中国农村成为中国经济的重灾区。拖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大包干如果在实施之初,因为打破了集体的“大锅饭”,让原先集体劳动制度下落后卑劣的那部分人的自私、偷懒的恶习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纠正,激发了农业生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其实是自私性:为集体干活没精打彩,为自己干活“铜头铁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的话。那么这种刺激手段所造成的发展,也是有限的。在这种微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被调动的同时,也加倍激发了中国农民的自私与卑劣的本性:懒汉不好好种田而得不到社会惩罚:他干好干孬,是他自己的事,别人管不着。自私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不合作,不协调,保守先进的技术,甚至相互破坏农业生产进行:抢夺水资源、日照资源、侵占别人的农田、以至为了自己的农产品卖好价钱而损害邻人。大包干使中国农民在公益心、对社会事务的关心与参与方面、素质提升与道德进步等方面,倒退了三十年。使党政的基层建设倒退三十年。共青团组织的活动能力,由村退守到乡,直至退守到县区。乡以下的团活动,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党组织的活动能力,由村退到乡,许多农村支部,实际上处于瘫痪状态,削弱了党在基层的政治动员与活动能力。削弱了政府对农村人员的动员能力。农村电力、道路桥梁水利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如沼气建设、饮用水供应建设等)都因社会投资管理人——公社的缺席而陷于停滞不前的局面。
加上在医序防疫方面造成的巨大倒退所产生的危害,在教育方面造成的危害,大包干,可说是一项弊大于利的制度设计。实施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农村、撤销了公社而恢复了沿袭了几千年乡村行政结构的农村,社会建设的退步,社会公益的弱化,是有目共睹的。此处不赘。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