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贫困村,土坯房与楼房是并存的。为什么在山内建这么好的楼房?村民说:“借钱盖的,人家盖,你不盖,会笑话的。”楼房是怎么盖起来的?“这不是盖起来的,是用肩挑起来的。”“所以,这楼房虽不大,但对于我们这来说已是一项大工程了。”问题简单,回答通俗。
在这篇原生态调查里,有无数个细节,让你零距离地感受着,生活在贫困山区的中国农民,对那些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依然充满着急切的渴望。
时间:2007年2月
地点:江西省兴国县华坑村、钟田村
调查人:刘聪秀 江西师范大学
调查对象:当地村民
土坯房与楼房并存
华坑村地处山区,山多地少突出,水田1400多亩,而山地6000多亩且基本上没利用,主要种植水稻,很少种植经济作物。
从山上俯视,村中到处都是高低不等的山和坡,田地很少,这是真正的山区。
走访的第一家农户是在公路边新屋组的王大爷家,子女都在广东打工挣钱,盖起了二层楼房。由于地少,老人在家种的粮食只够自己吃,没有多余的粮食养鸡养猪,没有资金和技术搞规模养殖。山上无田,唯一可利用的是山上的松树,砍下来做燃料。
走访的第二家是山腰上的一家农户,他家是土坯房,很破旧。他说村里最大的问题就是没路,只有田埂小路。没路,所以山也是荒的,开发了也没什么用啊,“进不来,出不去”。
一位妇女见我们是来调查的,就主动叫我们到她家去。她家盖了两层的楼房。我们问她:“为什么在山内建这么好的楼房?”
她说:“借钱盖的,人家盖,你不盖,会笑话你的。”
这让我们明白,在这个贫困村里,土坯房与楼房是并存的。
最后,我们到山最里面的一家,在半山腰上的一座破旧的土坯房子。这家共有兄弟四人,老二老三成家了,但老大老四仍是光棍,已三十多岁。我们去的时候,只有老四在家,我们和他聊天,他什么也说不上来,他只知道说“你们能不能向政府反映一下,可不可以给点钱娶个老婆和建栋房子?”
在华坑村的最后一天,我们和村民开了个交流会,想知道村民们对当地发展的看法。
“修路最要紧。”几乎每位村民都这么看。现在的华坑村,有条泥沙路,是村民自己出资出工开挖的,可以过车,但晴通雨阻。
村民希望,政府出资加上大家筹资,共同来修一条水泥路。
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交通不便,所以,全村只能靠外出务工挣得收入。更重要的是,没路,政府关注得也少,村民知道外面的事情也少,所以只能一辈子在山沟里受穷苦。
“路好了,什么问题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一位村民这样概括。
用肩“挑”起来的楼房
因贫困没路,也因没路更贫困,在华坑和钟田这两个贫困村,我看到了许多用肩“挑”起来的楼房。
王××,男,40岁,华坑村村民。他现在是福建某个煤矿的挖煤工人,由于长期在外打工,收入还不错,再加上借钱,在山内盖起了组里唯一的一栋二层楼房。
当问到这楼房是怎么盖起来的,他很快地说:“这不是盖起来的,是用肩挑起来的。楼房花了近8万多元钱,共用去6个多月的时间。”
“光请人把水泥、红砖、钢筋、砂石等材料从山外村口用肩膀挑进来就用了两个多月时间,花去了1万多元钱。所以,这楼房虽不大,但对于我们来说已是一项大工程了。”
刘××,38岁,男,钟田村村民。他长年在广东打工,妻子一边在家照看孩子,一边就在县城打零工。他在村外围的一半山腰上盖起了一栋楼房。
他说,用肩挑运泥沙和建房材料就用了近5个月,最后建房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这楼房就是肩挑起来的,可房子是有了,但进出还基本上是靠肩挑。”
村民们之所以会说他们的楼房是肩“挑”起来的,主要是因为交通阻塞,导致盖楼房所需要的建筑材料不能用现代交通工具运进山内,只能用肩挑进来。
路,可以改变山沟里人们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路是大山里农民的希望。
大山里的“自来水”
大山内存在什么样的生活用水问题呢?
为了能留出更多田地,保障生产和生活,村民居住的房屋较集中地建在地势比较高的半山腰上,山脚则全是田地,这样远远望去,整个村庄就在半空中似的,形成山腰上的村庄。
村民居住的太高,地下水位太深,要打水井,至少二三十米深,就是有足够深,也无法把水压上来。
因此从深山里流出来的大大小小的河流,以及开挖出大大小小的坑池般水井。是部分村民的日常生活用水。
村民们早起用水桶把水挑回家,如果家人多,当天下午还要再去第二次。来来回回要走一定的路程。
在大山里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村很多村民不是以到远处去挑河水、泉水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用水问题,而是用上了“自来水”。
在山里,我们曾看见许多村子里的小路上有不少大大小小的白色塑料皮管,仔细一观察,发现皮管的一端通向村子背后附近的山上,另一端通向村民的家门口。
村民告诉我们,为了免于辛苦地到远处挑水,所以才买来不是很大的皮管从屋背山腰上的小河、小溪里把水由高处往低处自然导引下来,引到自家门口来用。然而这大大小小的白色塑料皮管却经常出现堵塞、断裂等问题。
我们想,要是能在村子附近的河流边上挖一个公共的大水井,并相应配备一个水泵,再在村子背后的较高的地方建一个公共的水塔(水池),用水管把各家与水塔联系起来,让专人负责抽水工作,这样农民就能用上较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了。
水对于贫困山区的农民来说,或许是比路更为急切的渴求。
使用沼气的困惑
近年来,作为绿色能源的沼气,已经在许多农村大力推广和利用,不少地方政府也将推广沼气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但对华坑村、钟田村的走访调查,我发现,沼气在这两个村的利用率很低,最多不会超过5%。
沼气池在当地建设很少,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却没有利用——村民全去外地打工了。
为什么实惠方便的沼气在当地山区利用不起来呢?经过调查分析,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资金:建一个沼气池需要3000多元。村民们认为只有降到1500元左右才能承受。
燃料:村民们日常生活所需燃料基本上都是来源于当地树木、灌木、杂草等等。面对沼气的高昂成本,村民们选择柴草等廉价的原始燃料。
原料:沼气生成通常所需要的原料主要是稻秆、人畜的粪便等。而当地稻秆量有限、养猪少,不能为沼气的生成提供足够的原料。
劳动力:大量的青年人都到广东福建等地打工挣钱养家糊口,而老人、小孩和少数妇女就留守家中,一边种田,一边照顾家人。村民没有足够粮食与劳动力养猪。直接导致了稻秆少,猪少。
示范效果:因上述因素,村里带头建沼气人少,缺少带头示范作用。村民们认为“有和没有一个样,无所谓。”
路、水,是生活的基本保障之一,在这篇来自贫困山村的调查中,已能让人发现,对现在的中国农民而言,还有许多生活的细节需要关注;而从沼气利用的举步维艰,我们知道,在建设现代农业理念普及的过程中,还有问题存在。
但是,对于正在前行的中国农村,问题的显现,无疑也是在指明,应该努力的方向。——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