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该全面整治了!
——中国农业体察与分析
有两件事情让我2个多月前下定了“好好认识中国农业”这样一个决心:一是听朋友说一援教中国农村的留学归国人员,倾力将当地的乡村集体经济带上了轨道,但是“市场价格的被动”却成了一个大山般庞大的发展门槛;二是春节前我在湖南老家走访时,怎么也没想到我一穿开裆裤便开始玩在一起的旧友,会对我说出“只要中国不出现工厂大量倒闭的情况,不管外面工资多低农产品价格多高,也不会在家种田”这样一番话来,让我这个力主“农民工理当留在农村搞生产建设”的同代人郁闷了好一阵。
认识,当然离不开调查。我选了10余名有经验的老农,3名资历较深的村干部,县、乡两级集市(县集市每天都有较为齐全的买卖,乡圩场集中买卖活动为一月9次平时较冷清)共3个作样本。
来自老农的调查结果很引人伤感。他们较为一致的说法是:当下的农业发展价值度确实过低,困难多风险大,单纯效益角度考虑委实不如在外务工。主要原因,原材料价格过高是一,产品卖不上价钱但又不得不卖是二,流氓惯偷破坏是三,农忙时节人手缺乏容易造成高成本劳务或大额浪费是四。比如,种子、化肥、饲料、树苗、小猪仔、小狗仔、小牛仔、小鸭仔等农业必须原材料,由于单个家庭采购数量必然有限,购买时连划价的余地都没有,基本上商家说多少就多少了。拿小猪作比,一个小猪仔买回时均重在50斤左右均价超过800元,若用饲料5个月可成猪,但300斤的成猪也不过卖个2700余元钱,期间饲料却肯定要超过500元。若不用饲料8个月成猪,250斤成猪大约能卖个2300元钱。期间若出现个猪瘟,或中途被流氓毒死,或被惯偷窃去,损失代价及成本就更不堪言了。采购如此,销售也一样,由于单干状态下都是各顾各各管各,农民大老远把产品担到或运到集市上去后就自然地被“尽早卖出去”的心理主导了,产品的总量于一个家庭型顾客来说肯定是多了些(3个小时左右的有效集市时间里只能零卖出一小部分),因此最后不得已只能在散圩前低价卖给一直在跟各农民压价的商贩们(蔬菜则大多被饭店采购人员超低价批去)。
对于老农的难处,村干部们是无能的。单干体制鼓励个人自由,外出的村民很自然就与村干部们失去了必须性利益关联,农村干部们工作过程信息无法完全透明自己充当的又多是“索取”角色,干部与村民之间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荡然无存了。国家干部们财产不公开贪腐浪费又成风的大社会环境,则更是让村干部与村民相互敌视成了常态。
相对老农和村干部这两个农业能动主体而言,集市(圩场)似乎颇公正合理。但是,由市场经济规律、单干状态下的农民社会地位和生活形态等要素运动实况来看,其又是十分不合理的。理由大致如此:一,农民无奈意味着农民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和发挥,农民不认同农业意味着他们没有余力参与新时期的建设,农民争先恐后外出打工意味着家乡的一切生产、生活设施和条件只能是静止不前甚至因年久失修而倒退;二,村干部无能意味着组织功能缺失,道路、桥梁修建,生产项目选择和比例控制,产品的合适销售时间、数量和形式优化等农业公共利益便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这样农民始终无法摆脱“恐慌急切心理主导始终,家庭客户嫌弃,职业贩子拼命压价”的被动色彩。引入前面谈及的“十分不愿意在家种田”那位童年玩伴的故事讲述,或许更好理解:2004年我种的麦李(类似樱桃的水果品种之一)质量产量都不错,5亩地产了好几千斤,可是不少人都种了且也都产量好质量好,以致集市上只能卖1毛多钱一斤,运输成本、采摘成本都收不回来,你说我不拿它送人不任亲朋友邻采摘还等着他坏掉吗?
是的,的的确确,刚刚过去的春节期间我看到听到的湖南农村现状就是如此。相比每每步行几十里地后脚跟的沉重,我的心情更为沉重,相比看到十多年前很多逶迤美丽的山路如今因久无人走而荒芜时的悲凉,探索农村出路的使命感更令我觉得悲壮。如今,大量的事实已经表明:缺乏“可自主市场”(包括原料、成品)的农业是“跛足农业”,缺乏“加工技术支持”的农业是“偏瘫农业”——而现在中国绝大部分地方的农业确实已经跛了瘫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一点愚见:跛了,瘫了都该治,而且是系统全面地治。因为这种情况下治还有的救,一旦坏死了就全完了!
经济及人文分析员
“英雄在线”(www.cnhelper.com)总主持:彭忠义
2008年3月17日
友情及责任联络:
13651084355(北京手机)
[email protected](email)
22761792(QQ)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