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化,中国农村的出路
蒋澜鹏
http://jlpzdx.bokee.com/viewdiary.181237248.html
今天,如果你去离城镇较远的农村走一圈,你看到的将是如此景象:村落寂寥,人员稀少;偶见气派楼房,亦见断壁残垣;田地劳作人员多为五十岁以上的男人和四十岁以上的妇女,贫瘠及边远田地多有荒芜……
为何出现如此景象呢?我想只要稍微关注历史和现实的人便会找到根源。
众所周知,“文革”后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包干到户”确实给当时低素质的中国农民产生过极大的激情,从而让当时的改革取得了“开门红”的佳绩。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便是当时真实的写照。可是好景不长,当改革开放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之后,农村之舞台便逐渐进入一种人走茶凉之境。
因农业投资成本的提高,而农产品价格的相对滞后,把农民推入到一个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局面。因城乡差距日益拉大,自九十年代后,农民纷纷外出另谋出路,在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更加速了这一进程。故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农民工进城打工大潮,故而形成了当今农村之萧条景象。即使今天政府加大对农业的优惠——免税及补贴,亦不见多大改观。
当今,若还有谁个年轻人在家务农,那必定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低能儿。“宁做城市狗,不做农村人”这已成为当下农村人的口头禅。再如此发展下去,十年后、二十年后、三十年后……不知农村又是怎样一番景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今后农村的种田人只会是一批老弱病残之人!
那么,中国农村的出路何在呢?我想每个对中国农村的历史和现实作过深入分析和思索的良知人都会说:走合作化道路!
说起“合作化”,也许有人会大惊失色地说:“哎呀呀,我们刚从‘合作化’走出,怎么能往回走呢?”其实,毛泽东时代的“合作社”道路并没有错,错的是几千年来顽固的小农思想——自私自利,错的是当时没有找到有效的途径来克服这种小农思想,错的是当时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
中国要改变当今农村之现状,只有实现农业合作化。因为只有实现机械化的、集约化的、高利润的农业合作化,中国农民才会心甘情愿地返回自己的家园,才会全身尽心地投入农业并改造自己。并且在实行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建立健全好教育、医疗、养老等各项保障机制,让农民不仅有一个美好的物质家园,而且还有一个温馨的精神家园。那时,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说:“我们的国家是强大的,我们的制度是优越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