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论“新农村运动”的可能前景和对策
李宪源
·
2006-01-22
·
来源:本站原创
二论“新农村运动”的可能前景和对策 |
: 李宪源516 日期: 2006-01-22 09:27
在南街和华西模式向全国波浪式推进扩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社会主义互惠互利、彼此依存之良性关系与本质要求,跟资本主义疯狂逐利、彼此排斥和互为损益的市场竞争方式,产生尖锐的矛盾和冲突。
当这一矛盾冲突发展到按照南街华西模式广泛建立起来的农村集体经济,能否在原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继续生存发展下去的时候,千百万已经重新组织起来的农民,就自然而然地成为逼迫中国上层建筑发生相应改变的强大推动力量。因为事关近十亿农民的基本生存和前途命运,而且已经组织起来,谁想阻挡,谁就会粉身碎骨!
强调华西南街模式“非普适论”者习惯于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关注强调现实状况中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与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小环境之间的相互排斥和制约作用;如果单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静止截面去这样分析判断问题,自然不错。但从有效推动社会变革进步的角度去要求,则必须从社会矛盾不断发展变化的纵向互动过程和社会变革必须关注的现实操作途径,周密而连贯地考察分析问题,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
我猜,以学习推广南街华西模式为主要标志的新一轮中国“新农村运动”,大概不会如“非普适论”者所想象的那样,东边搞一个“华东村”,北边出一个“北街村”……,彼此模仿,四面开花,然而傻头傻脑地按照国内外“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流行规则,相互竞争,自相残杀。而是一开始就可能会超越新中国早期创办“互助组”的简陋方式,走打破地域限制和行业分割的集约化、规模化联合之路。在这方面,华西其实已经在外地农村成功建立了若干“小华西村”的试点。待集约化程度提高了,必要的经营规模也形成了,南街村和华西村等完全可能建立基于中央政府“全国一盘棋”考虑之上的松散型或紧密型分工协作关系,各自发展或联合经营跨地区性的农、工、商、学、政一体化组织。
何慧丽在北京推销“兰考米” 过程中有关建立居民消费购买大米协会的创想,其实已经突破了现行市场的通行规则,展示了上述设想的可能性之一。从产销一方看,只要销售畅通不发生问题,兰考县农民的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就可以大力扩展延伸到邻近地区。同理,只要兰考农民的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和生产规模不断发展扩大,何老师搞的城市居民大米消费协会一方,也就存在向全国各个城市大力扩展的现实可能性。而且因为中间省略了诸多市场交易中间环节和费用,从降低成本和零售价格、节省市民买米费用和增加农民实际收入等方面看,产销方与购买方所存在的共同利益纽带关系,将会使这类跨地域的新型生产消费合作组织,显示出大大违反现代“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谋取赢利动机和规则的强大生命力;如果能得到政府政策有力扶持和南街、华西村这类雄厚经济实体作为依托后盾,一种全新面貌的全国性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统购统销”体系取代现有市场流通体系的前景,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许是必然的。
并且可以预计,当这种城乡生产消费联合体发展成为“新农村运动”一支重要方面军的时候,各地大小私营粮商老板以及他们的党内外资产阶级同伙们,必然会利用商会和所控制的舆论工具,大造“城乡大米产销联合体扰乱市场逆转改革开放成果……”之类反动舆论,从事善良人民可以想象得到的和无法想象得到的各类破坏活动,并勾结国际资本势力向国内当局施加各种政治经济压力。
在这种时候,中国农民的组织程度、工农结盟的紧密程度和党内外左派的政治成熟程度能否形成比国内外资本势力更为强大的政治和社会压力,足以促使或迫使当局站到十多亿中国工农大众的立场上,就成为关键因素。如果上述三方面的工作做得很好,中国走社派就可以运用政权的力量,对资产阶级反抗实施分化瓦解的政策;对绝大部分负有侵吞公有资产之“原罪”的新生资本家们,执行“不反(抗)不(追)究、保证其小康生活水平”的方针,网开一面,给予出路,以确保在社会基本安定的状况下,积极稳妥地实施第二次全国性“对私工商改造”。
应该从资本主义全球化国际分工必然导致中国工农大众生活贫困化的内在联系和必然趋向,认识开展以重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为主旨之“新农村运动”的重大现实意义。WTO农业条款在中国的全面实施,对生产力水平低下和高度分散之中国个体经营农民必将带来的灾难性前景,将是推动中国重返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强大推动力。
不管党内高层内心深处相信哪个“主义”,只要还想维持中共的统治地位和社会的基本稳定,中国农村所面临的上述深重危机,将迫使他们把思想左派人士所提出的重建中国农村集体化道路,自动自觉地或无可奈何地作为唯一可行的选择。仅此一点,我就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与希望,任何悲观失望的情绪和散布取消主义、失败主义的论点,都是站不住脚的。
| |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李宪源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