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0年之后,农民思想空前解放,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群众生活日益改善。但人口增加、耕地减少,集体经济几近消亡,基础设施濒临决灭,解放思想的背后隐含着的道德缺失、民风淡漠、忘党忘国的危境,却是我们改革开放始料不及........
以北方某县为例,改革开放30年,县域经济发展迅猛,已成为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的锻造工业基地,而支撑锻造工业链条的正是一大批农民企业家,全县22万人口,锻造企业俞千家,有3.7万产业工人,其中90%来自本县的农村,占到全县劳动力的80%以上,因此,出现了农村没闲人的景象。农民收入在全省名列前茅。通过农村城镇化,特别是农民融入工业生产圈,农民的思想、意识、行为发生了质的飞跃,对财富的认识和攫取的渠道有了根本的改变。他们开始追求装修的房舍、代步的汽车、有品味的文化和环境。但农村的人口在增加,建设锻造企业耕地在减少,环境在恶化,集体经济几近消亡,农村道路、绿花、水利基础设施濒临决灭,解放思想的背后隐含着的道德缺失、民风淡漠、忘党忘国,民族和国家已成为“空壳”,理想和信仰已被金钱和财富掩盖。农民企业家或小老板完成“第一桶金”的积累后,可以说是“疯狂”地去发掘“第二、第三桶金”,更导致环境状况每况愈下,农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无人问津。富裕起来的农民在追求“新生活”的同时,由于教育、信仰的沦丧和盲目的追求,吸毒、赌博、嫖娼、挥霍、斗富迅速蔓延,甚至波及到公职人员。农村干部更是忙于办厂上企业,村官和村民是富裕了,但集体经济空空如也,新农村建设仅仅停留在规划之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中,“村容整洁”4个字就难到了乡村干部,连打扫卫生的钱都拿不出来。有的乡镇或一个村,民营企业的产值报表一年能达到十几个亿,房子变新了、加高了,日子宽裕了,但村里的道路还和解放前差不多,村落规划、绿化更是一盘散沙。农民的耕地经过企业圈占和两轮承包调整,加之人口增加,农村耕种的土地全是“条条”地,而且越来越窄。农村水利设施如水渠已是残缺不全,排灌机井损坏严重。通过锻造企业的发展和农民涌入工厂,富裕起来的农民已具备购买现代农业的各类机械,但“包产到户”形成的“条条地”,根本容不下机械化作业,“包产到户”成为制约现代农业的机制性枷锁。同时,“包产到户”导致了农民、农村画地为牢,合作、互助成为众望而不及。农村道路、美化、绿化等等,同样在以“户”为中心的制约下,新农村建设自然不会以“村”为中心。而没有中心的建设是很难奏效的。即便政府投资或民营企业捐助修了路、栽了树,但人人以“户”为中心,“户”之外的农村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没有“村”的归属,其破败损坏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在10亿农民特别是自然地理和区域经济发达地区,当农民的思想解放程度和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提升到一定高度时,农村“包产到户”的机制就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农村体制改革的“拐点”时机就已经成熟。最简单的计算指标,一是自然地理条件,二是区域(以县为单位)经济规模,三是农民人均收入。把三项指标制定一个模式,以县甚至可以以乡镇为区划,大胆进行“新农村新体制”试验,让“包产到户”退出历史舞台,把农村真正从体制上回归到以村为中心,从而用“包产到户”积累的农民的“第一桶金”和在“包产到户”30年历史中感受到的“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铺设一条足够宽厚的大道。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