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之旅 纪念毛泽东逝世32周年
九月九日是我们伟大领袖,共和国 共产党 人民军队的缔造者毛泽东逝世的32周年纪念日。在他老人家去世后的这三十多年,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好的有坏的。为了接受优秀传统红色文化教育,进一步领悟毛泽东思想对许多问题的看法,我们举办此次活动,欢迎支持和反对毛泽东思想的人共同参加。我们希望大家带着问题思考,好多问题也许还没有最后的答案。
1 问什么现在大多数农村的老百姓依然赞成分田到户,当今农村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是什么,农村的出路方向哪里?
2 袁家村,南街村等走集体化道路成功的原因条件是什么?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
3 观看76年拍摄的电影《牛角石》结合现在的农村谈谈大家的想法,探讨农村问题的出路。
咸阳"红色记忆博物馆"
由陕西省咸阳市市民魏德君投资100多万元办起的“红色记忆博物馆”,于7月1日开馆。
这家民办的“红色记忆博物馆”坐落在咸阳市秦都区双照镇萧何庙村,共占地4亩,分为前后两院。共有三个展室,陈列着魏德君收藏的有关中国***各个时期的文献、图片、瓷器以及毛泽东 朱德周恩来等人使用过的桌子、凳子等实物资料。
据魏德君介绍,他从5年前就开始收集中国***建党以来的实物资料,至今已收集了1万余件。他把做生意赚来的钱大部分投入了到收藏中,为购买朱立夫用日记写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花了2000元,为收集一本1949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盛典》一书,就花了8000元。至今,如今已经投入100多万元。
目前,“红色记忆博物馆”已被咸阳市秦都区政府列为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里的藏品分为4大部分,由文献资料、招贴画与图片、瓷器以及实物组成。一进门,就能看到贺敬之题写的“红色窑洞”四个大字。在博物馆院内,可以看到怀旧色彩浓厚的毛主席像和雷锋像,而在展厅中,建国后的各种招贴画,是很多1970年以后出生的人未曾见过的。这些都是魏德君从民间收集的,在别人眼中过气的东西,在他看来却是社会的浓缩。起名“红色记忆”,就是因为魏德君希望下一代能够传承中国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实现民族振兴和民族发展。
魏馆长介绍收集的瓷器
魏德君是秦都区双照镇肖何庙村人,却会说地道的延安话。他用了五年时间在陕北、咸阳等地收集有关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文献、图片、瓷器以及中央领导人使用过的实物资料,至今已收集1万余件,投资100万元办起“红色记忆博物馆”。 他把做生意赚来的钱大部分投入到了收藏中,为购买朱立夫用日记形式写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花了2000元,为收集一本1949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盛典》一书,花了8000元。7月中旬,记者采访了红色记忆博物馆馆长。
走进肖何庙村,远远看见红色记忆博物馆大门上高高飘扬的红旗,在绿树间显得格外醒目,一进门,贺敬之题写的“红色窑洞”四个大字映入眼帘,怀旧色彩浓厚的毛主席像和雷锋像静静立在院中,而在展厅中,摆着建国后的各种张贴画,各式各样的瓷器。魏馆长向记者介绍,一个瓷壶,上面有蓝色的四个字“勿忘国耻 ”,这是为纪念“9·18”特地烧的瓷壶,中国人提供瓷壶上的画,由日本人烧制;还有1971年为庆祝人造卫星上天烧的瓷壶,这两个壶是魏馆长最喜欢的部分瓷器。在米脂县杨家沟村支书家收来的毛主席用过的书桌,摆在博物馆展厅,打开抽屉里面是一些小瓷器,还有砚之类的书写用品,看着这些东西让人不禁想象毛主席坐在桌前伏案疾书的样子。另一旁摆放着煤油灯、纺车、织布机、唱片、算盘等等,这里所有的东西聚在一起汇成一条历史的长河,诉说着过去的峥嵘岁月,让人回味,让人思索。
说起办馆的起因,魏馆长无限感慨。2002年,秦都区水利局投资一部分资金为肖何庙村打井,另外一小部分由村民集资,但是钱收不起来。没办法,村委会主任找到魏德君,让他出这部分资金。魏德君答应了。等把井打好,却惹来麻烦,有人找上门来闹事,嫌打好的井距离自己家远了。他这么做好事也难!魏德君深深感到一些群众的观念有问题,大公无私的精神渐渐在一些人身上消失。更让他担忧的是好多青年人因各种原因心灵扭曲,不明事理,不辨善恶,没有高尚的追求。魏馆长说,他深受老一辈革命家的影响,每当遇到困难就会被他们的精神所鼓舞,魏馆长指着院子墙壁上“为人民服务”、“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说:“毛主席就是靠这些培养革命队伍,最终走向胜利。革命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在任何时代都需要!”村里的文化设施几乎没有,他想到了用老一辈革命家精神来教育下一代,从2003年他从收集石头开始,有步骤有规划进行收藏有关中国共产党各个时期的文献、图片、瓷器以及中央领导人使用过的实物资料。他想用红色记忆唤起下一代继承老一辈的革命精神,来振兴民族。
红色记忆博物馆刚成立不久,平日里前来参观的人不多,魏馆长聘请了一个讲解员,一个看门的。现在参观是免费的,以后怎么办还没有定下来,他有信心把博物馆办好。目前还有几千件实物藏品和600多幅图片还没有完全布置出来,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渐在展厅中亮相。(咸阳日报 2008-07-28 薛丽)
九嵕山下的烟霞镇袁家村 关中印象
袁家村距西安约70余公里。
过去袁家村颇穷,当地民谣曰:干活选不出头,点灯买不起油,耕地拉不出牛。10年换了36任生产队长,自从郭裕禄上任后,其经济发生翻天覆地之变。袁家村60户、人口268,可耕地450亩。人均耕地1.5亩,从70年代初的人均收入29.6元到2007年已跃升为1.5万元。且基本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这在西北农村是不可思议之事。袁家村人说:郭裕禄是俺村的毛主席。
走进袁家村,依次看到了原生态的关中农家生活画卷。恍惚有种时空倒错感,好像回到50年前一般。有药坊同顺堂、醪糟坊稻香村、豆腐坊卢氏豆腐、辣子坊天一阁、面坊五福堂、茶坊童济功、醋坊五味斋、布坊永泰和、油坊德瑞恒。
这些地方都是活生生的,都有匠人在劳作。同顺堂里有坐堂应诊的老大夫;醪糟坊有现场酿卖醪糟的;豆腐坊有现场做豆腐卖老豆腐、豆腐脑、豆浆的;辣子坊亦现场压榨辣椒,卖油泼辣子夹馍和卖辣面辣酱的;面坊里既有石磨磨面也有机械磨面现卖;茶坊醋坊更是炉火熊熊人来人往;布坊里也是既有纺线织布的村妇,也有现场卖土布、衣裳的。整个生机勃勃令人流连忘返,让城里来的姑娘小伙孩子大开眼界。
最后看到袁家村里的古宅院落。青砖古瓦的建筑,砖雕石雕木雕样样精美。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古木修竹,内置红木家具恍如置身江南一般。
袁家村,陕西新农村的骄傲,是集体致富的楷模,毛泽东思想在三秦大地播种发芽生长的一朵奇葩,让我们关注她爱护她,让毛泽东思想之花春色满园,遍天下!
咸阳红色窑洞——礼泉袁家大队-----关中印象民俗村
活动安排:1 八点省体育场出发。
2 9:00 咸阳爱国教育基地之一,红色窑洞,参观一个小时
3 礼泉袁家村 参观村史博物管
4 由现任村长介绍袁家村的发展历史
5 播放《牛角石 》反映农村生活的电影。
6有兴趣的可以参加讨论
活动时间;9.15 周一
报名电话:87762379 15934855183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