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黔江区太极乡新陆村农民家庭调查
国庆期间,我们走访了重庆市黔江区的太极乡新陆村,主要目的是为考察该村筹建农村老年人协会的条件,顺便做了一户农民家庭收支情况调查。
村情简介
黔江区既原黔江土家苗族自治县,2000年撤县建区,是重庆唯一一个少数民族区,属于重庆经济比较落后的区县。太极乡位于黔江区西南部,距县城约40公里,县城到太极乡的公路条件不错,每天都有班车来回。而太极乡到新陆村的道路条件则很差,新陆村在武陵山区,进村只有一条长十几里的土路,路面没有硬化,崎岖不平,晴天扬尘,下雨泥泞,就是这条路,一部分的资金还是澳大利亚援助项目,大部分的资金和劳力是1998年新陆村党支部组织村民自己出钱出工修成的。
今天的新陆村是2003年时由过去的三个村合并的,全村共477户,1841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283人,党员30人,据介绍,全村约有680人在外地打工。
全村面积约15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1万亩,总耕地面积2448亩,水田800亩。村里有所小学,有5个老师,100多名学生,教学楼是新建的三层楼房,是全村最好的建筑。
该村村民多散居在山里,山间有一条小溪,枯水期就没水,山里没有水库,人畜饮水困难,2003年政府扶贫资金拨了8万元,修建了4口蓄水池,安装了9200米管道,方解决了人畜饮水难的问题。但该村的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则始终没有解决,至今还是靠天吃饭,2006年重庆大旱,该村也受灾严重,很多农户颗粒无收,
农民老谢家庭情况简介
我们借住在村支书谢昌勤家,是一排木石结构的几间平房,房里陈设简单,除电视和洗衣机以外没看到有其他家用电器,家里烧柴,水是从蓄水池接来的。老谢家共5口人,母亲能操持家务和轻体力劳动;老谢妻子过去曾在浙江工厂打工几年,因得肺病回家务农,去几个医院看了,没医好,现在生活无大碍,但是不能干重体力活;老谢有个女儿,已经成年嫁到外村;一个儿子,今年17,在黔江县城读高三,生活全靠家里供养。外嫁的女儿已不在家劳动,也不给家里增加经济负担,从经济关系角度,实际老谢家共有4口人。
老谢今年46岁,是80年代的高中生,高中毕业后就一直在家务农,从来没出去打过工,据他自己说,就到过重庆和湖南吉首这两个城市,可以说属于很本分很典型的农民。从老谢父亲开始,他家就是当地务农的一流好手,90年代,老谢凭技术当上了村长,2003年三村合并时,一向赏识他的老支书(退伍军人)推荐他当了村支书,这一干就是五年。老谢家族在村里人不少,他爷爷的兄弟曾经在当地大土匪冉国宏(音)部当兵,这标土匪传说很有意思,当年其实也就是穷苦人,贺龙的红二军团打到黔江的时候,这标人跑去要参加红军,贺龙发给他们枪,叫他们回家去打游击,结果光发了枪没派指导员,等红军走后,这标人就迷失了方向,拿着枪也不知怎么闹革命,只知道打土司劫富济贫,据说,这标土匪在武陵大山里到处流窜,凡打到土豪后,必回到家乡山村里来分粮分钱给乡亲。老谢家的祖屋,一栋宏伟的四方型木结构庭院式建筑,就是他的土匪爷爷30年代时为家里修建的,至今还住得有谢家后辈。建国初解放军到武陵山区剿匪,这标土匪听说是贺龙的部队,自动就下山缴械了,原因乃是他们认为自己是贺龙的人。老谢说到这段家史,最大的感慨就是:没有文化是万万不行的,他爷爷们当年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所以他的全部希望就是哪怕累死累活,无论如何也要让他的儿子读书上大学。
老谢家收支情况
农业生产其实是技术工作,技术要求非常高,而且技术水平直接跟收成挂钩,老谢和老谢父亲两代,都是当地务农的绝对好手,由此虽然没出去打工,没能修上新楼房(村子里有那么两三栋外地打工回来修的新楼房),但家庭条件在当地仍算中上水平了。据老谢说,不出去打工的,最多也就是他家这个样子了,不会好到哪里去。根据当地条件,新陆村的农副业生产,主要有这么一些项目:粮食、喂猪、木材、蚕茧、蜂蜜、猕猴桃、油菜、烟叶。前面介绍了,老谢家实际只有他一个全劳力,母亲和妻子只能算两个半劳力,儿子则完全不从事生产,老谢家一共分有承包耕地4亩多,山林10亩,根据这些情况,老谢家选择了四项:粮食、喂猪、木材、蚕茧作为主要生产项目,这些项目就是他家收入的主要来源。村干部不脱产,但每月国家发有工资,下面就列出老谢一家一年收支情况,以2007年——2008年计算。
一、老谢家年收入: 说明:
活猪:16000 去年以来活猪行情不错,已经是卖了三抱
蚕茧:6000 每年寒露以前能卖四次蚕茧
卖粮食:1500 粮食卖得少,主要用于自家吃和喂猪。
退耕还林补贴:2000
卖木材和零活收入:2000
村干部工资:5000
总收入:32500 他家4口人,人均8125元。
二、老谢家年支出: 说明:
儿子读书:11000 儿子每月生活费500
摩托车油钱:8000 村干部用摩托车的频率高
家庭生活费用(包括医药费):6000 老谢妻子至今还在看病吃药
种子化肥农药:3000
养猪花费(猪仔饲料粮食):3000
蚕茧花费(蚕、桑叶、漂白粉、石灰):1000
电话费:1000
电费:500
总支出:33500
这些数字都是跟老谢交谈中得到,可能有偏差或与事实不符的地方:
如年总收入32500,年支出33500,每年都超支,怎么能有积蓄,而我们了解到,老谢为了儿子读大学,至少准备了一笔钱的。但是这些数字不会是故意作假,大体上还是能反映渝东南农村的一个农村家庭的经济情况。
分析一下收支情况
1、老谢儿子读书的费用占到了全家年支出的32%,是家里其他三口人总费用的两倍,因为这是老谢家的希望所在,具有宗教般的意义,但在教育产业化和就业难的时代背景下,这个数字更显得沉重。
2、老谢全家生活费用6000,这是不包括在县城读书的儿子的,三口人人均年支出2000,月支出不到200,应该说是非常节省的了,但仍占到了总支出的17%,加上儿子的32%,生活费用就占了总支出的51%。老谢家的房子是自己的,不产生费用,柴、米、肉、菜也是自己家生产的,不产生费用,所谓生活费用主要就是教育支出和医疗支出,教育和医疗费用占了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支出的一半。
3、从养蚕和喂猪的投入产出资金来看,这两项副业的利润回报相当高,达到600%以上,超过了大多数“高科技产业”。农副业利润高,但是需要劳动力,养蜂和猕猴桃的利润也不错,但老谢家没有劳动力,也只有放弃。
4、据老谢讲,这几年在家务农的家庭,的确就只能作到收支持平,他还算好的,其他家的情况还差一些,每年收入情况勉强能维持劳动力再生产而已。而在外打工的也不见得好,据介绍,每年680人在外打工,每年能带回20多万元收入,人均3000,而这些劳动力如果回来参与农副业,年增加3000元收入并不难。在新陆村我们碰到一个20岁的小伙子,他去年就在上海一家电子装配厂打工,月收入3000,厂里还管吃住,但他觉得打工没意思,今年回到家里,准备在家里开养鸡场当专业户。
最后,关于新的土地加速流转政策,我向老谢作了简单介绍,他却显得无动于衷、漠不关心,我想可能第一,他们这里隔城市远,圈地开发暂时波及不到,对他们没有影响;第二,老谢除非以后儿子能当大官大款在城里安家把他们接出去(不忍打击他的说,这个希望是很渺茫的),否则,他绝对不会离开土地,他的全部身家就是土地和农业生产技术,离开了这些,他就失去了根基。
2008年10月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