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04
今年夏天我在河北省的实地感觉也证实了这种说法。个人认为今后的工作重点是做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因地制宜,完善试点方案。由于对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不是很关注所以只能就农村情况谈自己的想法,不对之处多指正。
“千呼万唤始出来”医疗保障制度几经易稿,在卫生部等五部门提出的五种方案的前提下终于实施。正是涉及最广大群体的利益所以国家更是谨慎。我记得1996
首先,个人认为现在新型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偏低。民政部部长李学举也坦言:新型合作医疗是覆盖范围广,保障水平低,粗犷的保障制度。当然按照我国国情要想为超过9
这方面就要求我们的制度制定者要在这一不错制度实行过程中不断调研,听取实用者意见,例如将手术费和仪器费加入以及扩大报销范围等的制度性改善。
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宪法中就明文规定“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了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资帮助的权利,”此后,政府逐渐建立了包括劳动保险、困难补助、社会补贴、社会救济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在集体化时代,人民公社体制内则进一步地建立和完善了敬老院、合作医疗、赤脚医生等简易的社会保障组织。但伴随着集体化时代的结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国家在允许社区占有土地所有权、允许农民以大包干的名义占有土地所有权时,国家也向农民让渡了承包土所承担的社会保障,家庭和土地成为了农民主要的保障手段,政府基本上不再负担农村的社会保障。这种体制的改革,在短期内促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农民收入的增长使得社会保障问题在短期内被掩盖,但随着农民收入增长持续低靡,城乡差距急剧扩大,农村社会保障所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也日趋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家庭无法再承担农村社会保障的功能。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农村人口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首先是人口老龄化突出。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到2000年,中国总人口为12.95亿,其中农村人口为8.07亿,而65岁以上的老人占比例为6.96%,而且这种老龄化的趋势还在进一步的加剧。农村人口进入老年阶段后加剧了农村家庭养老的负担。其次,农村家庭日益核心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国家庭平均每户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1999年分别为4.3人、3.89人、3.5人、3.2人以及3.14人,其中1980年、1990年、1998年农村居民户均人口分别为4.5人、3.8人以及3.3人。农村家庭规模日渐缩小,类型日趋核心化,而老年人在农村中比例越来越高,这已经日益考验着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体制。不仅如此,农村家庭收入增长的滞后,也直接影响了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保障体制(包括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在1989年至1991年,农民人均收入由345元增长到708元,扣除物价因素,人均实际收入增长12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仅为0.7%,而且从1992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呈现持续下滑的趋势。在农村收入持续得不到增长的同时,城市经济却得到了持续的增长,城乡贫困富差距则进一步拉大。这样一方面农民的收入得不到提高,甚至呈下滑趋势,农户本身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中的弱势群体,但另一方面农村包括养老、医疗在内的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作为准社会保障形式存在的教育皆由农村家庭来承担,进而导致了农村原有的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瓦解。
第二,城乡二元对立的经济与社会结构使得农村的社会保障的起点低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形成是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过程的产物,这种二元的体制在早期推动了国家迅速完成了工业化积累,为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二元体制的弊端在当前也日渐突出。虽然目前国家开始放开城乡的二元调整政策,部分省市也开始取消户籍制度,但由于二元体制所带来的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的差异却根深蒂固地存在着。根据有关学者的保守估计,1994年城镇居民实际得到的用于住房、医疗福利、财政价格补贴、单位内部等方面的隐性收入为1110.5元。而相比之下,农村的社会保障体制则基本是处于空白状态。而根据卫生部统计,199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亿,其中政府卫生投入587.2亿元(占全国总费用的15.6%),大部分用在城市,用于农村的只有92.5亿元,仅占政府卫生投入的15.9%。而新华社于2002年2月公布的一份数据也表明,目前约占中国总人数15%的城市人口享用着2/3的卫生保障服务,而约占85%的农村人口却只能享用不到1/3的医疗卫生保障服务。
第三,目前中国农村人口多,基础差,国家不可能立即建立起覆盖全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农村现有8—9亿人,到2000年,按照劳动年龄人口算,中国有5亿农业劳动力,而依据我国现行的耕作水平,每一个劳动力平均负担10—15亩耕地计算,中国的农业只需要1.5亿农业劳动力。虽然有1.28亿的农村劳动力进入了农村企业,2200万人在非农产业经营,8000万人进城打工,仍然有1.2亿为农村绝对剩余劳动力。如果按照城市失业人口保障标准计算,仅此国家每年就需要支付巨额的失业保证金。如果是按照城镇人口1991年的人均社会保障支出(455元)标准来计算在农村实施社会保障,则国家每年需要增加支出4550亿元,而在2004年中央的财政总收入才15081亿元。因此,寄望于由政府立即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不切实际的,即便是呈一时之勇,勉强建立起来也将因为资金等问题而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综上所述,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实行“大包干”以后,特别是在城乡二元对立以及城乡贫富差距日渐扩大的情况下,其保障的功能已日渐弱化,而由于基础薄弱和资金奇缺,国家也无法在短期内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探求适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可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当前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乃至解决整个三农问题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李昌平《我对总理说实话》
李昌平《土地问题已不是农民核心问题》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