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强烈要求适当连片分地
何世会
中国很大部分地方都存在着田块分割过碎现象,许多农民的耕地分布到10多个甚至20多个地方,这种现象严重地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进行,不利于农民的耕种经营,不利于调动农民进行生产投入的积极性,不利于耕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人为地增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根据笔者与23个乡镇共500个农民的交流了解,百分之九十六的农民认为连片承包经营耕地对减轻生产劳动的工作量和田间管理的难度极有好处,表示愿意选择连片承包经营耕地,我建议立即在我国农村尽可能地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连片分地。
当然,第一轮土地承包采取小块土地、零散承包的方式,是囿于当时农村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囿于当时农村劳动力的高度密集,是没有办法的办法。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农村土地第二轮承包的微调也是参照第一轮土地承包的样式,按照耕地原有的面积大小,采取水田旱田结合、远田近田结合等搭配方式,零散承包,导致耕地分配更加零碎。现在,我国农村社会的劳动力分布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力水平已经基本达到了可以进行有效的规模经营的程度,田地零散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连片分地。
我国农民9亿人,土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除去高山和荒漠,耕地是18亿亩,农民人均2亩;林地是21.6亿亩,农民人均2.4亩:草原是41.4亿亩,农民人均4.6亩。因此我国人均可利用土地是9亩,如果以5口人为一个家庭的话,则我国家庭均拥有可利用土地是45亩,当然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人口密集地区的家庭平均土地要少一些,但一般也有10---20亩,广大中西部家庭可利用土地总面积可以达到30---50亩,甚至上百亩。如果连片分地,完全可以搞规模经营了。
由于农村土地零散,农民很难搞种植园、养殖场,很难在农村发家至富,土地零散直接导致农业无法机械化,导致农用灌溉设施年久失修,许多耕地或者抛荒、或者粗放经营,但他们又不愿长久流转,因为土地是农民最后的生存保障,他们随时可能会遇到失业或者国家政策好,要回家种田的,而短期的流转是很难把土地的生产潜力挖掘出来的。
土地零散是土地流转很难突破的瓶颈,土地流转必须要政府创造条件、做好垫铺、理顺关系,单靠农民自发自愿的土地流转,不仅速度太慢,而且阻碍太多,是成不了大气候的,是无法实现连片耕作的。而“连片分地”可以从制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使土地在短时间内迅速集中起来,稍加流转就可以形成许许多多的种养大户。试想:一个种田大户要想获得20亩连片的农田,得和20多个农户商量,商量的农户越多,遇到的阻力就越大,如果连片分地,一般只要和一二个农户协商就可以了。
例如,我们那里有一个人想建一个养鸡场,他家田、地、山一共14亩,分布在16个不同的地方,可以讲,哪怕他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进行土地调换把这些土地调到一个地方来,事实上,他为这件事求人求了6年了,也没调成一个成片10亩的养鸡场,直到去年才好不容易花了6.5万元钱把一个面积约11亩的荒地租下来建成养鸡场。为什么?因为制约调地的因素太多了,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田地荒芜而用高价去租地,这划得来吗?看来,这样的土地流转不但阻力很大而且代价很高。
连片分地不会有政策约束,它是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及时完善和加强,完全可以现在实行。中共中央第一个1982年的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中就明确规定:“社员承包的土地应尽可能连片,并保持稳定。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社员的积极性,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可以讲,只要连片分地,我国农村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规模经营必定全面开花,生活水平必然迅速提高。到时,我们农村处处是农庄,家家是养殖场或者种植园,人人住别墅,农民的消费能力也大大增加,那样农村才真正是繁荣富裕的新农村。
由于各地条件不同,如何才能把连片分地做好呢?具体措施如下:
1)示范区模式:对示范区、重点农田保护区,可以先进行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系统建设和道路修建,再进行连片分地。
2)山区模式:山东蒙阴的山区农民将土地集中为两大块,160多亩水田集中归为一片,每人分到4分地,每家的水田连成片;500亩山地划为一片,一人分到1亩多,每家一大片。
3)台湾模式:最简单的方法是象台湾一样,好的土地少分一些,差的土地多分一些。既可大大减轻国家负担,又可让农户容易接受。台湾农民分地时,大概是每户一公顷左右,当然水田可能少一点,只有0.5甲,旱地可能会多点,但最多不会超过3甲,如果是荒地荒山,可以分得6甲。
4)合作体模式:鼓励多个农户(如一个村庄中的亲戚、朋友、邻居等)组合成为一个合作体进行分地,这样可以使分得的土地更宽,减少分得差地的风险,更便于机械化操作,进行规模化种养,也增加了农民的投资能力。
5)农庄模式:允许农户不要水田只要山地发展种植园,或者不要山地只要水田搞水产养殖,不过面积是有区别的。例如:只要水田的分地5亩,只要山地的可以分地15亩,国家只提供参考数据,具体的比例可由农民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6)三分田模式:每个村先将旱涝保收最好的田地按每人三分田成片分到每家农户,作为基本口粮田,其余的田、地、山再统一进行连片分配。这适用于田地质量相差很悬殊的村庄。
为了提高连片分地的效果,还可以考虑下列配套措施:
1)连片分地之前最好把路修好,当然农村的路要求不会很高,泥沙路也可以,绝大多数的路可由农民自己把老路加宽整平就可以了,很难修的路可由国家免息贷款或国家出一部分钱农民自己出一部分钱进行修建。
2)为了方便城市资本和技术下乡,增强连片分地的宣传力度,增强改良土地的能力,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我提议:凡是老家在农村的所有非农户口人员,也可以在老家农村分得一份土地。
3)这里的土地既包括所有的耕地园地还可以包括农村自留地和荒山以及宅基地。
4)对于个别农户愿意把房屋搬到连片分地后的田地附近,一心一意进行农业生产,国家应提供资金扶持。
5)对于已经作长远投资的农户,国家可以补足农户的最低损失后再进行连片分地;对于已经作长期租包的土地, 2010年12月1日前签订正式合同的,由当事人决定是否重新分地或多退少补。
6)国家根据财力,每年投资6000亿,完全可以每年对每村的一个小组进行全方位的农田基本建设和种养技术支持。全国分十年完成农村现代化。
既然这么好,农民是否私下可以连片分地呢?很难!华中科技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说:“农民和农村基层官员即使很想在农村重新连片分地,但是能成功的却是很少的,只要调整土地,就会有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一旦利益(可能)受到损害,这些村民就会毫不犹豫地拿起法律和政策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中央不是规定农村土地承包30年或50年不变,不要随便动农民的土地么?无论村中有多少农户要求调地,也无论乡村组织有多大的决心调地,那些可能会因为调地利益受损的农户,都会通过上访(或威胁上访),将调地之事搅黄。”
虽然困难很大,有个别地方还是连片分地了。因为它确实是解决三农的好办法啊!
“要不是当年进行抓阄分地,率先实现土地流转,我们村肯定不会发展得这么快。”面对一幢幢新落成的小洋楼,村民黄伯前天感慨地对记者说。据了解,徐闻县海安镇加洋村委会南塘村去年户均收入8万元,其中收入超过10万元的农户占四成,20万元以上的占两成。
用最老土的方法分地
南塘村人少地多。全村200多人,42户人家,耕地800多亩,人均耕地近4亩。过去,虽然耕地多但村民并不富裕。村民说,一户人家十多亩地,东一块西一块,散成十多处,有的甚至是20多处,由于劳力少,土地分散机械难作业,村民管不过来,有的耕地只好丢荒。
2002年,南塘村村干部提出“调整土地,造福南塘”的发展思路。当年4月,南塘村召开土地调整流转动员大会,没想到竟有八成多的村民表示赞成。余下的一成多村民,村干部逐家逐户做思想工作,谈利弊,很快就把大家思想统一了起来。
村长黄国龙说,土地调整流转,大家都认为是件好事,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把好事做好,让村民们感到公正,心服口服。有村民们想到了一种最古老的方法———抓阄。“抓阄这个办法说来老土,但村民认为这样做公道。”黄国龙强调说。
田头一站地都在脚下
抓阄的地点选在一条较长的村巷,村干部用石块把写好序号的阄压在地下,为了体现公平,他们请来海安镇干部到现场监督。当时,全村的人都集中在巷子里,抓到好阄差阄,大家都无异议。
抓阄顺利完成,意味着南塘村土地调整宣告成功。过去每户都有十几块地,现在合成了一块,多的才两块,人到田头,全家的土地都在脚下了,彻底改变了过去村民干活很多时间都耗在路上的状况,同时,由于成片土地便于管理,村民对农作物进行结构调整,大种葛薯、香蕉、北运蔬菜等经济作物,有的在田头打水井,有的在地里铺设输水管道,提高了抗旱能力。
村民林日强说:“现在南塘村的耕作方式也改变了,以前是靠牛耕地,现在土地连成片,拖拉机开到田里,十几亩地不用半天就搞掂。过去用牛耕,十几亩地半个月都弄不完。”
每年4月齐饮丰收酒
土地调整富了南塘人。2005年,南塘村修起了硬底化水泥村道,总长4.4公里,总投入80多万元。今年又投入20多万元,修筑1.3公里的水泥路到田园。
2006年,葛薯大丰收,南塘村里没种葛薯的村民主动帮种葛薯的村民收获葛薯。当年4月20日,种葛薯的村民为了感谢大家的帮助,一起凑钱摆喜酒,请没种葛薯的村民共饮丰收酒。自从那年起,每年的4月20日就是南塘村办丰收酒的日子,全体村民男女老少一起聚餐庆丰收,至今已连续四年从未间断。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