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前后三十年中的农民与村支书
——读《皇天后土》随感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陶冶老师,并得知陶老编著的电视报告文学《皇天后土》即将付印。通过阅读了陶老发过来的“书前书后”,了解到《皇天后土》中的主人公纪英林同志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是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他从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逐步成长为党的基层领导干部,是第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被选举为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十二大代表。仅仅知道这些,就有一个急切地想看到全书、进一步了解纪英林同志的愿望。
当拿到《皇天后土》这部书时,恰逢也是任职于农村的安徽省小岗村党委书记、省财政厅干部沈浩同志不幸去世的消息传来。知道沈浩同志与纪英林一样,都是任职于农村的基层干部、都是受到表彰的共产党员。他们一位是以安徽省财政厅干部身份,下到“农村改革的发源地”的小岗村任书记的沈浩同志;一位是吉林省洮安县岭下公社红石岭大队,土生土长逐步上升到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的村书记。由此发生联想:他们活动在不同的年代,思想上、工作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他们所领导的村民们(人民公社社员)又有什么区别呢?带着深深的疑问开始阅读陶冶老师《皇天后土》这部大作。
一、为集体
打开电视报告文学《皇天后土》的第一集,纪英林——一位农民劳动模范的名字映入眼帘。镜头中映闪着纪英林和他的伙伴们,他们生龙活虎、实实在在的劳动景象真实感人。感动着现今仍有社会主义理想的人,而对于抱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信条不放的“小岗人”不仅不会感动,他们可能还要说:纪英林们是一群傻子,是要天诛地灭的。
看吧,纪英林带领他的伙伴们为集体农田打井的镜头:从日头落山到日出,干了一宿的“青年老虎打井队”的队员们该换班了。团支委李相臣喊道:“谁累得不行了,跟我走。”没人吱声,谁也不愿回去休息,多熟悉的镜头啊,凡是从那个火红年代(包括上世纪80年代之前)过来的人,谁没有这样的经历?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哪个不是争先恐后地做贡献?先进工、先进劳动者、劳动模范层出不穷,工作中谁力气出少了他自己都不好意思。继续往下看,平原上的井打完了。可是900垧山地一眼水井也没有,为了使山坡地变成水浇地、高产地,纪英林又提出进山,为山坡地打石头井。他媳妇说他:“你可真是个虎头啊,咱希图啥呀?是谁拿枪逼你这么干吗?”纪英林回答说:“是我自己逼的,我自己那个良心。国家这么需要粮食,咱农民供应不上去,工人吃什么?”在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下,纪英林这个土生土长的青年农民,想的不是自家一户的小日子,他想到的是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需要粮食,他想的是集体、是国家,他要带领社员们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多打粮食。
1959年2月23日 ,农历正月十六。高山老虎打井队一批有积极性的队友,跟着纪英林自愿成立岭下公社第30独立生产队。巧的很,这个独立生产队的人数与“按手印、搞单干”的小岗村一样,也是十八个人。这两个“十八人”却是截然不同队伍!纪英林他们十八人放弃了千辛万苦开凿的水井和大片的水浇地,重打锣鼓另开张,开进了新地块,重新建立家业。岭下公社另拨给他们十八垧地,四匹老马两头牛、一挂胶轮车、一台花轱辘车。就在这个物质基础上,他们辛勤劳作,硬是在石头山上凿出了水井,使山坡地成为水浇地。纪英林带领着新建立的红石岭大队多业并举、艰苦积累,日子越过越红火,吸引了不少想并户(入队)的人家。纪英林他们队很快就从十八人发展到60多户人家。他们还逐步地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为国家上缴了无数公粮。在四十多年前的上世纪六十年代,红石岭大队就购买了40多台14吋电视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七十年代时,红石岭大队的一个劳动力日值人民币3元,加上队里分的生活资料,一个社员的收入水平差不多相当于那时的十六级国家干部,比他们公社书记的日子还好。而小岗村那十八人怎么样呢?我们从媒体上知道:位于安徽省凤阳县东部的小岗村,以“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闻名。他们自私自利,集体伙着干的时候,都怕别人占了自己的便宜,出工下地晒太阳比着少出力,一群农民守着大片的土地种不出多少粮食,却吃着国家的返销粮(也有纪英林们生产的吧)。所谓的“春天”一到,小岗村十八个人就“按手印”鼓动着分田单干。他们单干了三十年,村子也没有什么大变样,单干的“大包干”并没有让小岗村走上小康之路,他们自己连个村干部都找不出来。还把从省财政厅下来任村书记的沈浩同志活活的累死。两相对比,人民公社的红石岭大队和分田单干的小岗村,社员和农民的精神面貌以及他们的生产模式,谁先进谁落后不是很清楚吗?还是人民公社集体化生产的力量大!红石岭大队的社员们改土造田、平沙包填洼地、打水井修灌渠,落实毛主席“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农业“八字”宪法,确保集体农业生产年年好收成。集体经济壮大了,集体中每个成员都得到了集体的关照,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就“小康”了。要不,怎么会有周边其他生产队的人们想着入队呢(搬到红石岭来落户)。
二、讲团结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怎么能不兴旺!思想多元化、行动自由化,其结果说到底就是使人民大众一盘散沙化。只有实行生产资料集体化、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共产党的好领导,才能心想到一处、劲使到一处。
在《皇天后土》中,我们看到纪英林同志在生产劳动的各方面处处干在前,事事做榜样。也看到他十分注重搞好团结,善于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的同志一道工作。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上级从外队给纪英林他们队调来了一位名字叫张才的副书记。这位副书记原来队上的人称他为“三壶一冒烟”书记(酒壶、茶壶、打牌和,烟卷不离手)。就是这位副书记,在一个机会出于个人私利而举报纪英林。上级党组织经过周密调查,结论是其检举的问题不存在、纪英林是个好同志。在党支部换届改选过程中,纪英林同志努力做党员的工作,选举他为支部委员。过后,纪英林和张才聊天。张才问纪英林:“你就一点儿不记恨我?”他回答说:“你把目光盯在我身上,是替党员和群众监督我,使我少犯错误,不走岔道办错事,对党对我都有利,我凭啥记恨你?”听听纪英林同志这话,讲得境界多么高!他不仅不记恨张才,反而把张才当作是对自己工作的监督,他是在真切地实践着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项条件之一:他们必须是能够团结绝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无产阶级政治家。不但要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而且要善于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还要善于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并且已被实践证明是犯了错误的人。在《皇天后土》一书中看到这个情节后,再联系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那个条件,感觉到纪英林同志是在自觉地建立监督机制。他利用有不同意见的同志甚至是栽赃陷害于他的人来监督自己的工作,以使自己做人不走岔道、干工作不办错事。党的各级干部如都能像纪英林那样做,还怎么会犯原则性的大错误甚至走上腐败犯罪的道路呢?他这个团结,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团结了。他这个团结奠定了共产党员、领导干部自身永葆青春的基础;是党的机体健康、事业壮大的保障之一。
纪英林同志说:“大家凑合到一块组成个新家,这个新家过的怎么样?当家人是起重要作用的。可是当家人也要靠全体成员支持。如果谁也不支持,这个当家人自己就跳光杆舞了、成了光杆司令。”大家凑合到一块,组成新家是为了走集体化道路、建设生产资料公有制制度,有了这个条件大家就能团结起来了。如同石子与沙子,有了水泥,它们就团结起来了,能够结成坚固的混凝土,它们可以构成高楼大厦的基础和立柱。纪英林在集体中的作用就如同那“水泥”,有了纪英林一样的人物,群众就一定会团结在一起,成为社会主义大厦的基础和立柱。联想到小岗村,村民们也有一位好书记: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财政厅干部沈浩同志(在他之前已有了几任下派的书记,都是一事无成)。想必沈浩同志也一定是十分注重团结的。但是,我们从媒体上了解到,沈浩同志在小岗村做出了大量的无私奉献之后,仍有村民们在他宿舍外发泄不满、更有年轻的村民对他动粗。为什么纪英林同志能团结红石岭大队的社员,而沈浩同志却难于团结小岗村村民呢?其区别就在于纪英林同志和他的社员们走的是人民公社集体化道路,有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共同目标;而沈浩同志带的小岗村村民们却是“按手印”后,各怀私利小心眼,个人顾个人、分田单干,有的只是谁发家谁“光荣”的个人小心思。个别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条与沈浩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格格不入,他们没有团结的基础。
纪英林同志等党员同志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榜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红石岭大队的社员们和党员们团结在一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皇天后土》第四集中,可以看到“并队”的画面。就是洪家屯并入纪英林“青年卫星高产队”并改称为:青年老虎队。新入队妇女们在老队员的感染下,挣着包下掏大粪、积农肥这个又脏又臭的工作。吉淑珍等大姑娘们也不甘落后,也要跟着大姐们去掏大粪积农肥。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走进新中国不久的大姑娘小媳妇们,敢于破除旧思想走出家门,团结在榜样们的身边,一同建设新家园,他们的生活怎么会不越来越幸福!
有歌唱道:“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团结起来力量大,读过《皇天后土》使人真真切切地知道,红石岭人团结在一起,在三十多年前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建设了社会主义新农村。陶冶老师说:“应该借鉴红石岭纪英林的事迹指导当前的村委会和村支部的工作。如果全国的村级班子都有纪英林这样一个好头行人,就不会有“三农”问题或者“三农”就不成问题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