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是中央在新时期进行的一项世纪性伟大工程,按照几年前中央的总体要求,新农村建设要体现出这几个方面: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几年,全国各地几乎无处不见新农村建设的影子。尤其在国家省市县的交通主干道两边,几乎成了新农村建设的集结地。只要你乘车奔驰在各地大小主干道上,两边随处可见的新型房舍,绝对是一道灼人眼目的风景。整齐划一的新型农家房舍,渐成规模的新型村落,确实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中央到各地政府在这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实在不少。不少已经建成的新型村落,在外在形式上也确实体现了“村容整洁”的基本要求。藉此,绵延几千年的中国传统乡村村落格局将渐成历史,自此以后的子孙后代们,恐怕再难领略到昔时中国农村稀疏散落但别有情致的村落面貌了。倘若谁需要或有兴趣了解的话,也只好在昔时的旧照片或影像里品赏了。
如今已经建成的新农村,房舍布局横竖成排,统一模式的建筑设计,宽窄不一的房子间距,狭小方正的规矩院落,已经把农民的生活环境和住房格式全部城镇化了。如果作为各地政府的建设成就,这样的村落布局,的确很耐人观瞻。可也应该明白,当中国人的居住环境一旦告别了传统的因势造屋,自然分布,虽然占地过多,可自然和谐的模式时,也就意味着一种古老朴实,散乱使用,错综宽松,合乎天然的生存环境,永远与我们说再见了。面对这样的境况,说十分满意恐怕言不由衷,说十分不满意也不符合实际。总之,这里面给人的感觉有喜有忧,各参其半。
从喜的方面讲,村落的规肃整齐,短时间里确实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房舍内外一片洁白,通行道路全部硬化,家居摆设更体现出现代生活气息。如果抛弃农村人生活之必需不说,和城里人一样不种嘉禾,不养牲畜,不翻晒五谷,不储存燃料和牲畜饲料,住在这样清新干净的小洋楼里,真说得上舒服舒心。
然而,农村必定是农村,尤其在土地经营模式依然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模式之下,这样的村落布局,在实用性上实在是中看不中用的秀拳花腿。
这就说道了喜中的忧。新农村建设形成的村落布局,完全取消了传统村落的自然特性。且不说传统的乡村风情可能就此消失,单说几千年形成的“房前屋后,种瓜种豆”和“家有三棵桐,女儿出嫁不收穷”的自然经济景观也将彻底消失。固然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生活习俗在更新,一切都在向着现代化未来化方向迈进。然而,继承传统也是今人未来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新农村建设如果一味按照城镇化的标准来布局,就未免失之呆板和独断。必定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的积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已经适应了祖先遗留下来的许多风俗习惯。一旦一下子把这些绵延几千年的村落布局彻底消除,随之而来的是,传统的文化生活习俗也将不得不彻底改变甚至消失。房前屋后的各色树木尤其是挂果树木要被街道两旁单一的风景树替代;村落周围沟壑池塘里固有的生活情趣也要消失;翻晒五谷杂粮的稻场将不复存在,交通道路上狭窄的路面就成了农人临时性的违规稻场;以家庭为单位的养殖业也要取缔,农户人家再没有了鸡舍鸭舍和猪牛羊圈棚的存在;许多极具人文价值的传统村落、特色建筑、包括古老树木都将消失。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大洗涤。
如何使新农村建设不赶时髦不撵风头,减少机械呆板的所谓整齐划一,体现传统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注重实用性的提高,本人以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引起重视。
一是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因势造屋,坚守区域性民族性特色,把传统优势和时代特色有机结合起来。但就建筑学的观念,单一的建筑造型绝不是最佳选择。我们常说建筑是流动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新农村建设也应努力体现这一点。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北京如果没有了传统的胡同,还能称其为北京吗?延安失去了传统的窑洞,还能是人们印象中的延安吗?即便在现代的北京城市建设中,也依然有不少地方在林立的摩天大楼间隙,建设有传统特色的新型四合院落;即使在延安大学的校园里,也依然能看到新型建筑中保留着窑洞造型的古老面容。云南的大理、丽江古城,如果全部按照现代化的建筑风格罗列其间,它就失却了作为古城所具有的特色与魅力;苏州老城区如果竖起林立的高楼大厦,古老的城墙,碧波荡漾的古城河,风格清新别致的各家园林,都将失去应有的特色,很难再给人独有的思古美感和艺术震撼。因此,新农村建设,不要单凭专家们闭门造车式的设计,应该深入各地农村做深入细致考察,了解民众实际生活需求,合乎民众审美习惯和实际生活需要,融合地域性民族性文化特色,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把传统与现实结合起来,把审美与实用结合起来,把眼前与未来结合起来。既保留农村独有的风貌与特色,又能体现新农村建设所必备的要求,坚决摒弃单一的机械呆板的所谓统一模式。
二是既然要搞新农村建设,就要有与之配套的相关体制,改变改开后土地分散使用的单打独干模式。如今乡村的许多地方,发展最好,工作开展最顺,经济建设搞得最活跃的地方,绝不是小岗村那样的土地承包到户村庄。倒是不少依然保持着大集体所有制的地方,如华西村、南街村、刘庄村、大寨村等,才最能体现改开的成就,最能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威力。令人忧心的是,如今的农村基层工作早已陷入困顿境地,无政府现象普遍存在。乡镇政府驾驭不了村,村驾驭不了组,组驾驭不了农户。有令不行,令行不止,自由散乱,各自为政,几乎成了不少地方农村的共性。干群关系高度紧张,政府与民众的利益与思想间隙越来越大,地方政府的领导们难干,民众与政府的对抗严重。许多地方政府失信于民,直接导致了政府做的任何事情,不管有利于民还是有损于民,民众都大加排斥。尤其在国家统一的征地事项上,工作很难推开。有的地方政府领导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采取消极的收买,哄骗、威胁等方法得过且过。各地为政府在修路或者招商引资征用土地问题上,与民众发生持久摩擦,造成基层工作极为被动。更可怕的是,土地自由买卖现象已在不少地方普遍存在。许多集镇附近、交通要道两旁的土地,大都被拥有承包权的农民以不等的价格卖掉。地方政府对这些严重违法现象视若无睹,放任自流。还有不少地方,土地使用权长期得不到变更,由于基层组织严重瘫痪,工作推展不开,造成许多农家人死了嫁走了地不退,娶媳妇生孩子添人了地不能添的现象。更有不少地方农民早已成了无地农民了,他们的地要么自己卖掉了,要么被合法不合法地征用了。农村面临的诸多问题,已经势若累卵,随时会给国家带来难以预料的麻烦。鉴于此,土地承包制度早已走过了它的历史进程,完成了特殊时期它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已经到了该强力变换这种使用模式而集约化使用的时候了。不然的话,无地的农民今后该如何生活?农业现代化到何时能够实现?为征用土地引发的各种矛盾如何处理?实在是不能不考虑也不得不迅速解决的天大事情。
三是新农村建设要循序渐进,决不能带着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强力推进。国家大了,各种差别都是存在的。中西部民众巨大的经济差别,城乡之间民众巨大的经济差别,区域内民众贫富的巨大差别,国家对不同地方扶持力度大小的差别,各地政府对地方经济建设方面重视程度的差别,都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如果不顾及所处地方的实际情况,一刀切式地搞新农村建设,不仅不会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造成农民同政府更大的矛盾,更严重制约地方经济的正常发展。这一点上,可以按地区差别,分步进行。经济条件好的地方,在土地使用上能够统一协调的前提下,率先进行新农村建设未尝不可。而经济收入差的地方,就不宜操之过急,应从长计议。像习总上任之初视察的人均年纯收入不足千元的那个小山村,如果政府不投入大量资金,在那里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搞急功冒进显然是不可能的。而像华西村、南街村、刘庄村这些靠大集体模式率先富裕起来的地方,早在国家有此动议之前就新农村化了。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是毛主席早就告诉我们的。还是应该扎稳脚步,扑下身子,先搞经济建设。等到有一天人们腰包里真的鼓囊起来了,再水到渠成顺水行舟地搞新农村建设多好,何必为了自己的面子工程,为了捞取一点虚假政绩,罔顾事实,胡乱作为呢?
四是要想达到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就得建立健全基层各级组织,并切实发挥其实际功效,脚踏实地地带领人走向共同富裕。生产要发展,就得有统一的步调,各自为战是难以实现达到发展的总体目标的;生活要富裕,就得有致富的思路与行动。思路是要以村组为单位,有共同发展的统一规划与部署,有集体参与的组织与保障,有无私无畏的品质与干劲,有把人民的利益看待高于一切的襟怀。乡风要文明,首先要看社会大气候。在一个礼乐频于崩毁,道德沦丧,贪腐成风,黑恶当道的环境里,文明之风是难以刮起来的。管理要民主,必须要看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毋庸讳言,如今的干部管理上,起码在百姓眼里是乏善可陈的。要这样的干部带领大家奔小康,是想都不能想的事情。如果对他们没有雷霆般的举动,是不可能撼动他们灵魂的,更不可能促使其实际行动了。村容要整洁很简单,经济富裕了,道路畅通硬化了,房舍规范整齐了,各项制度建立起来了,村容自然而然就整洁了。
总之,新农村建设是好事不是坏事。就看如何实事求是地循序渐进了。如果一个地方官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话,他就不会一个心眼儿地胡作非为。他会像焦裕禄、杨善洲那样,全心为民而不谋私利,和老百姓心连心而不离心离德,永远与人民甘苦同享而不是作威作福,带领人民奔小康而不会为了捞取政治资本劳民伤财。
2014-6-10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