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咋回事,这些年老天爷不是干旱,就是洪涝,好像专门跟老百姓作对似的。
咱不说北方,也不说南方,就说中原地区河南。进入5月份以后,降雨量比往年的平均值减少了70%以上,持续数十天的高温晴热天气,使不同地市出现中度、重度、甚至特大干旱。眼瞅着播种节气堪堪到来,又匆匆溜走,农民朋友们却只能望天兴叹。
而已经播种拔苗的庄稼,又因为缺水,被炎炎夏日烤得日渐枯萎。为了保苗,农民朋友们不得不日复一日的跑去老远的池塘、河堰挑水浇地。
望着地里一度枯萎的幼苗渐渐回绿,一张张黝黑的、焦虑的、淌着汗水的脸庞终于有了笑容。是啊,只要保住幼苗,即便肩膀磨破、脚底起泡也值了,等老天爷下雨了,收成也就保住了。
季节终于来到了7月,老天爷也终于下雨了,下的还是瓢泼大雨。
只是连绵不断的瓢泼大雨很快就泛起了洪水,那无路可走、四处泛滥的洪水,很快就淹没、冲毁了刚刚救活过来的庄稼。那月复一月、日复一日起早贪黑累死累活保住的希望,顷刻间化为泡影。
真是多灾多难,欲哭无泪啊!
当然,河南只是个缩影,实际上全国大部分省市今年都遭遇到了先旱后涝的自然灾害。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无论遇到干旱,还是遇到洪涝,也不管是哪个省市,地方政府在对其进行描述时,都喜欢用"百年一遇"这个词。
为什么要用"百年一遇"这个词来描述呢?
因为"百年一遇"这个词妙啊。
干旱也好,洪涝也好,因为它是百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所以,并不是我们的防范措施没有做到位,而是这干旱、洪涝的严重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防范措施的能力范围,是始料不及的、力所难及的不可抗力。
这样一来,不就把干旱或洪涝给老百姓带来的损失都推给老天爷了么,不就完全是天灾而非人祸了么,不就把"我们"的责任撇得一干二净了么。要怨,就怨老天爷吧!
正因为"百年一遇"这个词有着这般妙处,所以大家都喜欢用。前年用,去年用,今年用,只要遇上极端天气就用。
不过,"百年一遇"这个词,大概率只有小孩子才相信,因为但凡过来人,尤其是年纪稍长的过来人,他们是经历过很多次严重干旱洪涝灾害的,是对严重程度有比较的。
面对这些年的干旱洪涝,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过来的老人们都说,那时候也有持续干旱和连绵大雨的极端天气,但那时候到处有又大又深的蓄水池和又宽又深的排水沟,干旱来了,可以用蓄水池里的水浇地,洪水来了,都朝排水沟里跑了,每到农闲的时候,生产队都会组织劳动力对蓄水池和排水沟里的淤泥进行清理,以保证蓄水池和排水沟的抗旱防洪能力,所以无论遇上干旱还是久雨天气,带来的损失都不大。现如今很多蓄水池不见了,排水沟也变得又窄又浅了,干旱来了找不到水浇地,洪水来了都从地面跑,可不就变成灾害了。
对此,笔者深以为然。
笔者老家的门前就有一条二十来米宽的小河,小河因地制宜,筑了好几个堰坝来引水灌溉,是村里数百亩稻田丰收的保障,也是村里男人们游泳的乐园和女人们洗衣的场所。秋收过后,生产队都会组织社员对小河整段流域进行大规模清理,完全清理到原来的宽度和深度。
与此同时,公社会组织各个生产大队的劳动力,对整个公社范围内的抗旱防洪设施进行清理加固;县里会组织各个公社的劳动力,对全县范围内的抗旱防洪设施进行清理加固。
总之,在笔者儿时的记忆中,是没有因久晴不雨而插不了秧和久雨不晴而洪水泛滥这回事的,即便是分田单干后的十来年中,也很少发生过。
不知不觉中,笔者离开老家已近三十载。最近十几年,在微信群里,每年都会看到家乡洪水泛滥的视频,而且,只要是连日大雨,就有这样的视频出现在群里面。
去年回老家过年,简直恍如隔世,原来宽阔的小河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又窄又浅的小沟,别说游泳,就连洗衣服也找不到地方。就这样一条小沟,遇上连日大雨,又怎么会不洪水泛滥呢?!
那么,为什么集体时期的抗旱防洪设施现在都失去其功能了呢?
其实,答案很明显:分田单干了,家家都自扫门前雪了,户户都把耕地流转了,集体的利益与自己毫无干系了,所有的抗旱防洪设施都没人维护了,久而久之,被自然的力量打回自然了。
于是,自然灾害就频发了。
自然灾害频发,很悲哀,也很严重。悲哀的是,人人都被自己自私的积极性损害到了自己的生命财产;严重的是,大面积频繁的干旱和洪水对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已经影响到了人之根本和国之根基——粮食安全。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