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素赚大钱 听信新华社的文章却吃大亏?
:佚名
●如此疯狂的走势,得不到控制,除了基金的暴炒以外,更重要的是大集团的利益。
●抑制大盘股的指数暴涨光靠舆论不够,还要有强有力的措施。
用舆论抑制股市过热,这在中国股市中历来有效。唯独今年,从1500点起,新华社于5月9日、5月20日、6月7日、8月20日、12月6日,12月24日相继发表了6篇批评股市过热、上涨过快的署名警示文章,但股市都不予理睬,反而一路攀升至年底的2675点,使听信警示文章的人吃了大亏,而我行我素的机构却赚了大钱。
人们不禁要问:最权威媒体的一系列风险警示文章为何老打"哑炮"呢?
第一、以熊市思维看待牛市,作出错误的判断。连续的误判使权威媒体的风险警示文章失去了权威性。
第二、对人民币升值对股市的威力缺乏认识。日本货币从1971-1989年升值18年,股市从2000点涨到39000点,涨20倍;韩国货币从1985-1990年升值30%,股市涨5倍,1998-2005年升值70%,股市再涨4倍;新加坡货币从1985-1995年升值60%,股市涨5倍;台湾货币从1985-1990年升值期间,股市从636点涨到12495点,涨17.84倍。现在轮到人民币刚开始升值,股市涨1倍,就使一些人大惊小怪。这也许是与国人从来没碰到过对人民币升值这一新鲜事物有关吧。
第三、对股改后上市公司业绩造好估计不足。股改的最大成果是各类股东的利益一致,以及对国有大股东以市值考核业绩。原先大股东隐藏、转移的利润现被摊到阳光下;原先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转为向上市公司注入利润;原先上市公司向流通股东高价大比例增发而导致业绩摊薄,转为向集团和机构定向增发,注入优质资产,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
第四、将股指暴涨与股市暴涨混为一谈。从8月7日1543点以来,市场一直以大盘股一枝独秀的"二八现象"为主导。尤其是现行交易制度下,大盘股大幅上涨是以总股本计入指数权重。最典型的工商银行,68亿股流通股上涨,是以3340亿股总股本放大49倍计指数;中国银行43亿股流通股上涨,是以2538亿股总股本放大59倍计指数。而这两只股票就占上海股市40%权重,造成指数虚涨。与此同时,八成股票连续数月下跌,只相当于1500点水平,据中证报对中小投资者的调查,2006年只有5%的人跑赢大盘,14%的人收益50-100%,30%的人收益10-50%,21%的人收益仅10%左右,还有30%人的亏损。文章把指数暴涨视为股市暴涨,显然不符合事实。
第五、利空舆论不敌利益驱动。12月24日的文章是针对2343点收盘指数而言的,并放出了"暴涨必有暴跌"、"要防止股市大起大落"、"管理者也要成熟"的重话,但此后工行、中行、联通、长电依然轮番涨停,5天又涨了320多点,轻松越过2400点、2500点和2600点。如此疯狂的走势,得不到控制,除了基金的暴炒以外,更重要的是大集团的利益。例如,中央汇金公司以1元入股的工行和中行,在以3元发行时,就获利1万亿元;涨到5元时,就获利2万亿元;若涨到7元,就获利3万亿元,相当于一年的财政收入。同时,大盘蓝筹股的国有大股东也获得数倍的利润。这便是工行和中行市盈率高达40多倍,市净率高达4倍多,大大超出传统的估值标准,还敢连连涨停的深层原因。
第六、缺乏强有力的具体措施配合。记得1997年2月-5月从855-1510点的暴涨中,管理层先后发了21道黄牌警告均无法抑制暴涨,最后是靠"限令国企1个月内退出股市"的死命令才奏效的。眼下,抑制大盘股的指数暴涨光靠舆论不够,还有强有力的措施。例如,为避免指数暴涨,完全可改为以流通股数计指数;对背离估值标准的超大盘股发风险警示;纠正唯大盘股是从的"二八现象",提倡股市和谐均衡发展;防止基金联手操纵股价,拟规定一家基金公司旗下各基金持有同一只大盘股总和的比例上限等。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