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快速上涨的背后
周明剑
·
2007-06-03
·
来源:人民网
此次股市行情发动从2006年初开始,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累计涨幅接近四倍。从周K线来看,2006年12月第三周股指曲线斜率陡然升高,股指在不到半年时间内从2085点冲至4000多点,翻了将近一番。成交量急剧放大,5月份以来每天两市成交量总和都在2700亿元左右。可以说,股市以加速上涨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的财富效应。
流动性过剩:现阶段推动股市快速上涨的主要动因
坊间普遍认为,推动此次行情主要有三大动力:一是国民经济持续走好,二是上市公司基本面大有改观,三是流动性严重过剩。应该说前两个原因不足以支撑股市走这么远。虽然说我们的国民经济增长非常快,这几年每年在10%左右,即使考虑到适当经济增长预期也不足以支持股市上涨近两番。股权分置改革以来,上市公司基本面有了很大改观,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不断提高,很多企业业绩出现大幅甚至成倍增长,大型企业包括一些行业龙头企业陆续在国内上市也使上市公司结构得到很大改善,但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增长也不超过50%(2006年上市公司净利润整体增长45.81%),而股市疯狂上涨已远远跑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前面。
流动性过剩应该是近阶段特别是近两个月以来股市加速上涨的主要动因。最近,“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一个热词,而事实上流动性过剩也是当前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关于流动性过剩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流动性过剩应该说是流动性过高,简单一句话就是市场上货币过多。我国流动性过剩从2003年就开始出现,其直接原因是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央行不得不增加人民币供应量以对冲过多的美元,从而使基础货币发行量加大,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今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截至2007年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6.4万亿元,同比增长17.3%,增速同比降低1.5个百分点,但比上年末加快0.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增长较快,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4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流动性过剩情况依然严重。市场上过多的货币急于寻找出路,而一路飙升的股市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效应,吸引着资金疯狂涌入。从3月份开始,散户入市踊跃,平均每日开户数在10万户以上。4月份,新增A股账户达473.23万,新增B股账户3.64万,新增封闭式基金账户192.93万。去年全年新增A股开户数308.35万,今年4月份的单月新增A股开户数已经超过去年全年。5月15日,上证综指大幅下跌3.64个百分点,但散户依然蜂拥入市,新开A股账户为29.98万户,新开B股账户首次突破5万关口,达到5.66万户。截至5月21日,沪深两市账户总数达到9839.32万户,比年初新增1985.31万户。如以单个账户入市资金为5万元计,今年股市新增资金近1万亿。巨大的资金如烈火烹油般使股市加速上涨。
加速上涨的股市已显露非理性特征
目前,股市加速上涨已显露非理性特征,表现在:
1.股票普遍上涨。因为上市公司的业绩参差不齐,那么其在市场的表现也应该不一样。一个正常的股票市场哪怕处在长牛行情,也应该有涨有跌。但我们的股市从2006年1月1日到2007年5月21日呈现全面上涨的态势;涨幅最高如吉林敖东超过1925%、亚泰集团超过1717%,最低的金德发展也有8%;两个市场只有15只股票没有上涨,只占所有股票的1%多点,可以说是“鸡犬升天”。截至5月21日收盘,两市绝对价格在8元以下的个股已不到总数的4%。除上海的S*ST华侨、ST长印和深圳的S*ST东海、S*ST盛润以外已无3元以下的股票。
2.价格背离价值。股票的价值应该以上市公司的业绩和成长性来评价,股票的价格应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其价值。一般来说,市盈率在20-30倍之间为比较正常。统计结果显示,以5月8日收盘价为参考,A股市场的整体市盈率(前推12个月)为36.2倍,考虑到此数据已剔除亏损股,应该说估值水平已经很高了。后期将以什么支撑其继续上涨,令人担忧。
3.市场投机气氛日趋浓厚。近两千万的新进股民很多对股票一无所知,也无法判断股票的好坏,只能跟风。疯狂的牛市仿佛买什么股票都能挣钱,市场的投机气氛越来越浓厚。杭萧钢构那种不可思议的天方夜谭的神话居然能够吸引众多的投资者追捧,一连拉了十几个涨停板;很多ST类甚至濒临破产公司的股票也被众人争相抢购。集体魔怔使一些理性的投资者也开始失去理智,加入抢购的行列;甚至一些基金经理也陷入了囚徒困境:买吧,系统风险实在太大;不买吧,踏空行情于心不甘,也怕失去客户,基金面临大量赎回的危险。
很多投资者表示,他们现在只买大盘绩优股,但系统风险一旦降临,任何股票都无法逃脱,只是程度大小而已。而真正清醒的投资者开始退出市场,只参与新股申购。
资产价格快速上涨背后隐藏的问题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不仅仅是股票在暴涨,房地产价格在调控的压力下也依然保持着相当强势的增长速度。资产价格的不断攀高,使财富以不适当的方式加速集中,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被扭曲,造成资源配置劣化和低效率的GDP堆积。既不符合效率原则,也破坏了社会公平。
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背后隐藏着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深层次矛盾。主要有三:
1.我国存在着严重的经济结构性失衡。其深远的背景是我们长期以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手段过于单一,过于看重投资和出口的作用。投资过热,出口过多,内需不足。我国GDP已经连续四年增长在10%以上。这样的增速主要是靠过度和无序的固定资产扩张带来的。这样的扩张由于其主要由政府投资带动,加上我们长期以来体制上的原因,存在着低效率和重复建设以及对消费的挤占。资本形成率从2002年到2005年分别是36.8%、41%、43.2%和42.6%;同期最终消费率在逐年下降,分别为59.6%、56.8%、54.3%和51.8%。出口过多,造成贸易顺差不断加大。2006年中国外贸顺差达到1774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74%。2007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继续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达4577.4亿美元,同比增长23.2%,贸易顺差464.4亿美元,增长99.4%。4月份贸易顺差168.8亿美元。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造成外汇储备持续增长。中国外汇储备自2001年以来大幅增长,2006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达到10663.44亿美元,仅仅一个季度后,到2007年一季度末则达到了12020.31亿美元,比2006年末增加了近1357亿美元。
2.存在一定的价格扭曲现象。主要是要素价格扭曲,体现为资源性产品价格和劳动力价格过低以及汇率、利率偏低。资源性产品价格过低,不利于反映企业经营的真实成本,也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劳动力价格过低则不利于保护劳动者利益,刺激国内消费;这两者同时也造成我们出口产品的低端化和低价销售,进一步扩大贸易顺差。
汇率是一国货币对他国货币的比较价格。如果汇率不在管制的状态下,它应该能真实反映本国货币的购买力。也正因为人民币被低估,中国商品更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造成贸易顺差不断加大,从而使我国外汇储备不断膨胀,不断膨胀的外汇储备需要人民币来对冲,货币供应则迅速增加,信贷随之推动,造成流动性泛滥。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实际上在完全市场机制下,利率具有调剂经济活动冷热的功能。当经济过热,投资过分活跃,利率将会不断升高,从而限制投资过滥;反之利率则不断降低,刺激投资增加。我们的利率则因为行政介入而对市场反应不敏感,不能真实反映经济活动的活跃程度。我们的GDP每年增长都在10%以上,而无风险的存款利率还不到3%,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过低了。
3.社会配套改革滞后,人们对未来缺乏稳定预期,造成储蓄过高,消费过低。教育、医疗费用越来越高,住房越来越贵,人们对未来缺乏安全感,只好拼命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哪怕明知存款会造成财产不断流失;同时,我国金融市场发育尚不充分人们缺乏更多投资的机会,因此,储蓄不能及时转化为消费和投资。更可怕的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众多“一夜暴富”的神话带来的示范效应使人们充满了投机心理,一旦有一线机会,则不顾一切冲杀进去。暴涨以后必有暴跌,在集体无意识和庞大的资金推动下,股市还会不断地抬高,但风险也更大,对国民经济潜藏的杀伤力也更严重。 |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