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油企打包出售中国能源更不安全
叶檀
2007-6-22 南方都市报
中国民营石油批发企业展开了一场被外界称为断臂自救的集体打包外卖活动。近日,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会长赵友山透露,一家来自美国的石油公司已经和国内15家民营油企签订了意向性协议,拟斥资1000万美元“打包”收购后者的石油资产。中商石油在今年5月写给国家发改委的一份报告中曾这样形容:“(民营油企)‘捆绑’外卖已成燎原之势”。
中商石油不止一次上书反映民营油企的困境,但结果竟然是打包外卖,可见民营油企在垄断面前之不禁打。油源,是悬在民营油企头上的利剑,他们的呼吁甚至乞求没有换来半点空间,这正印证了一句老话,利益不相信眼泪。不管非公三十六条怎么为民营经济护航,事实证明,在巨无霸垄断企业组成的航空母舰面前,这些民企可能遭受事实上的开放与实际上的紧缩的艰难处境。
从1998年至今苦熬苦撑的民营油企终于到了撑不下去的时候,134万的从业人员无米下锅,近8000万元的资产长期无法生产将成为一堆废铜料铁。根据去年12月11日商务部通过的《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从2007年1月1日开始,理论上成品油批发由中石油、中石化垄断的格局将会改变。但了解石油行业的人都清楚,这种改变由于没有涉及关键的原油进口权等权力,这样的政策再多,也无助于改变垄断现实。
不仅如此,在博弈过程中所透露出来的伪市场意识更令人心寒。2007年6月5日,在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马占平主持的座谈会上,展开了一场关于民营油企如何生存及存在价值的激烈辩论。
双方阵线分明。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表示,这不过是一种市场行为,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石油行业对资金、技术要求非常高,不是有钱就可以干的。”这种强权逻辑掩盖了民营油企的核心问题,民营油企不是干不干得成的问题,而是根本没有干的机会的问题,否则,以民企集资数额之大,以及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如果没有垄断资源的38号文,民营油企已经颇有兴盛之势,何来日后的寄人篱下,日益萎缩?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一位官员认为,油源短缺属于体制问题,解决它必然需要一个过程。正如金融行业对外资放开一样,民营油企愿意“打包”卖给外资石油巨头,不会对国家石油安全造成太大影响。
垄断石油巨头们向来以能源安全为紧箍咒,敦促有关部门实行能源行业的关门政策,让他们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向民营油企开放市场不安全,向外资油企开放更安全,现在民营油企打包出售给国外能源企业,中国石油市场只剩下国内与国际两股垄断势力,市场倒处于正常状态,这种逻辑扭曲之至。
事实果真如此吗?据统计,全国民营石油流通企业有59640家,其中批发企业3340家,约占全部石油批发企业的33.4%;加油站56300家,占全部加油站数量的56.3%。民营石油批发企业与民营加油站固定资产总投资达到7720亿元。但由于没有油源,80%左右的民营石油批发企业垮掉。此次民企实行了打包出售的政策以求取净资产之上大约40%的溢价,并且出于情绪坚决拒绝了国内垄断企业的收购要约,出售者与购买者看得很清楚,只要有一天油源开放,那些国际石油企业就能在中国市场形成从开采、原油、成品油到炼化工业的完整产业链。
其实所谓外资不影响安全论,不过是国内垄断巨头们自找托辞。去年底开始,中国成品油批发市场全面开放,外资公司可以在中国建造油库、码头和销售网络,国内石油巨头垄断权压缩,命悬油源垄断权一线。此前,各方已开始排兵布阵,合资企业层出不穷。截至2006年6月,BP、壳牌、埃克森美孚、道达尔分别获准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化集团成立8家合资公司,在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环渤海湾等经济发达地区,合资建设3700座加油站。如果说合资出售有损安全,石油巨头们岂不是陷入了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陷阱?
我国业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市场,但在国际石油定价体系中却几乎没有发言权,说到底就是因为我国还没有自己值得信赖的价格基准,垄断之下既无现货市场公允价,也不可能产生期货市场,石油储备屡错最时机。
国内垄断巨头无非在利用外资的同时,仍然游游说政府卡住油源的脖子,让外资像民企一样丧失用武之地。但外资油企资金量大,公关能力强,还有国际规则与本国政府为他们背书,他们一旦进入中国能源博弈场,能量远非民营油企可比,他们有战斗的武器。中国石油行业的战国时代马上开始,安全问题的真伪将很快浮出水面。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