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2030年中国失地农民料达1.1亿
【星岛网讯】出席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全国政协委员陆仁达6日在大会发言时指出,在中国,每征用一亩地,将使1.4个农民失去土地。估计到2030年中国失地农民将达1.1亿人,其中五千万人以上处于失地又失业的状态,陷入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困境,这将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难题。
香港《文汇报》报道,陆仁达说,目前中国共有13.15亿人口,人均需要粮食300多公斤,对粮食需求量为5亿吨。为解决基本的吃穿问题,国家定下了18亿亩耕地面积的底线,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到2010年,中国人口将增至近14亿人,要保证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18亿亩耕地更是绝对不能突破的红线。
他指出,令人忧虑的是,当前中国不仅存在耕地锐减的情况,而且这种锐减之势难以遏制。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违法占用耕地行为不断发生,国土资源部通报2006年土地违法案件查处情况令人触目惊心,土地违法行为131,077件,涉及土地面积92,237.42公顷(138.4万亩),其中耕地43,407.63公顷(65.1万亩),分别比2005年上升17.2%、76.72%、67.63%。
此外,十五计划期间中国内地减少耕地9240万亩,平均每年减少1848万亩,截至2006年10月30日,内地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人均耕地面积1.39亩),比上年减少460.2万亩。
政协经济委员会:十一五还在重复十五计划
【星岛网讯】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日前在全国政协常委会上表示,去年为“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并未走出对“十五”计划的重复,即“量的指标全面超额,质的改变不能实现”。
《新京报》报道,“十五”期间诸多重要指标并未达标。如“十五”计划要求2005年末全国耕地不少于19.2亿亩,但最后只剩下18.3亿亩;“十五”要求到200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然而结果为不降反升,且升幅高达27%。这也是“十一五”中将GDP列为预期性指标,节能减排则为约束性指标的主要原因。然而2006年的情况依然不尽如人意,全国政协常委张卓元就在本次会议上直言,“十一五”开局之年“主要指标实现情况并不理想”。
陈清泰称,目前出现的悖论是一方面通过中央“决定”、政府文件等,关于增长方式转变的行政信号十分强烈,而另一方面,由于人为因素,能源环境的压力没有充分转化为价格信号和更加严格的环境执法,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经济驱动力,大多数地方和企业仍我行我素。政策导向与政策目标相背离,致使目前增长中的矛盾长期难以解决。
陈清泰表示,由于目前政府还掌握着重要经济资源配置权、控制重要生产要素价格,阻碍了经济信号正常向社会传递。陈清泰称,只有使能源价格充分反映市场稀缺度,实行严格的环境监管,附以税费激励,方是实现节能减排目前的经济驱动力。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