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7年中国经济分析展望报告(CEAOR2007)(精华版)
2006年,中国经济究竟发生了怎样变化?2007年中国经济走向趋势究竟如何?伴随着这些疑问,2006-2007年中国经济分析展望报告(CEAOR2007),终于浮出水面,并备受社会政界、商界人士的高度关注。这份报告是由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中心、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中国经济指数中心共同发布,由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研究中心主任季铸教授(撰稿),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田春生教授、德国樊金明博士参与共同完成的。它是一部反映中国经济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经济研究分析报告。
●2006年中国经济实际增长率是7.36%
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经济继续高速运行,10.7%的增长率扣除过度投资转换形成的GDP后,实际增长率是7.36%。约有1/3的GDP是过量投资形成虚假增长。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在强大的工业经济、开放结构、政策治驱动、投资驱动下形成的,距离“好的增长”——经济增长与消费增长同步、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同步、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同步、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改善同步四个标准存在相当的距离。
●中国“陀螺型”人口结构形成
报告显示,截止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11%。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人均GDP只有1702美元的时候到来的。虽然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今天过早到来,还是使我们措手不及。中国人口结构正在从上小底大、相对稳定的“金字塔型”结构变为两头小、中间大的不稳定的“陀螺型”结构。
●中国现有空间资源的人口最大承载量约28.989亿
报告分析表明,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人口规模取决于淡水、食物、空间、经济结构和开放程度五个要素。在封闭条件下,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淡水、食物、空间是相对不变的,人口规模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及其经济效率。中国经济无论是空间资源总量还是空间资源水平都高于以色列。2004年以色列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13人,是中国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39人的2.25倍,耕地、淡水资源比中国更差。以色列不但实现粮食自己,而且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参照以色列人口密度水平,按2004年中国人口基数12.884亿计算,中国人口增加2.25倍才达到以色列人口密度。按此计算,中国现有空间资源的人口最大承载量约28.989亿。
●服务经济和发展教育是解决中国人口难题的“两把钥匙”
报告建议,根据和平稳定、开放结构、人力资本和结构增长的“四色定理”以及服务经济理论、结构增长理论、和平发展理论、经济开放理论,重新设计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和路径。通过转向服务经济,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改善经济结构,在宏观上全面解决中国人口难题;通过培养发展教育,培养人力资本,增加家庭收入,提高社会保障能力,从微观上彻底解决中国人口难题。两把钥匙开辟了中国通向未来的光辉道路。
●2007年中国社会经济政策面临重大转折
报告期望,2007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应当是实行人口平衡政策,全面转向服务经济,实现好的、高速、稳定、和谐、持续、确定性的经济增长。2007年中国人口政策的重要转折是从人口减少的独生子女政策转向人口平衡政策转变。同时,中国社会经济政策也将随之转变。
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增加就业,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社会和谐。宏观经济政策由财政货币扩张为主,转向减税政策为主,将经济增长结构由投资增长型变为消费增长型。全面转向服务经济,财政政策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三个重点领域倾斜,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改善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和谐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