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北五环路五元桥出口进入京顺路,沿该路向北偏东方向走3公里左右可以到北京一个叫索家村的偏僻地方。1998年之前这里是一片荒凉的农村,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基本没有一点城市的气息;当时河南的5位建筑包工头来到这里,与当地村委会签定了土地承包合同,共承包村集体土地74.5亩,约定合同期限为10年,除国家正式征地情况之外,承包人有权利提出续签要求,双方不得中途单方废止合同。就这样,五位乡土企业家在异乡的土地上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他们在承包过来的土地上建设房屋和废品回收点,然后出租给来自河南的老乡,经过将近10年的发展,本地已经成为颇具特色的废品集散中心,还因为从业和居住者大多以河南人为主而被当地人称为“河南村”。
据一位土地承包者(五位企业家中的承包土地最多的)介绍,他们来到这里创业之后,本地很快就变得繁华起来,商业繁荣,在此定居者不断增加,当地人的土地出租收益成倍增长,目前这里已经成为流动人口聚居的大本营。更重要的是,几年前这五位企业家共同投资100多万改善本地交通基础设施,修建了一条宽阔的柏油路,不仅方便他们自己事业的发展,也为当地人的出行和生活提供了方便。从内心里讲,这些外地的企业家对自己的事业成功是骄傲的,对自己对本地的经济贡献也是充分认可的,所以当他们提及几年前发生的故事十分气愤;当时该地区的城管部门提出这位企业家承包土地上的建筑是违规的,要进行强制拆除,他们当然不服,动员了1000余人进行抗争,险些出现暴力冲突,后来河南家乡县乡政府派干部前来调解,才算化解了这场危机;因为没有得力的证据和理由,当地城管部门不得不最后做出妥协,这些简陋的建筑得以保留。
通过对当地那些废品回收点承包人的采访,我们得知:他们基本都是从河南等地来北京谋生的,出于生计所迫只能以每年向房东(五位企业家)交纳2万多元租金的代价来从事废品回收生意,前几年利润不薄,收入还可以接受,但这两年废品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一斤废品只能看1分钱的利润,所以在交纳摊位租金之后所剩不多,只能艰难度日;有的摊位主干脆打算转行去做其他工作。从当地极端简朴的生活条件特别是刺鼻的气味可以看出,这些废品回收中心承包人的生活的确不同于我们印象中的“老板”生活,他们的苦楚应该不是夸大出来的。这些不用走街串巷的废品“摊位主”都是如此的艰辛,那些整日沿街叫卖的废品回收者又该如何地生活呢?我们可以想象。这些摊位主还强调:现在的钱都被有资本的人赚去了,象他们的房东就有的是钱,不用象他们这么艰辛也能吃香喝辣的;这个社会已经不能再给这些后来人机会了,谁占了先机谁就发了。他们的这些言论是如此朴实有如此的深刻,不能不让调查者感到吃惊和敬佩。
北京索家村的变迁过程虽然是平淡的,但却蕴涵着我国城郊地区发展的一些规律;大城市边缘的农村被城市人忽略了,却被遥远乡村的人们发现了,那些有经济头脑的乡村精英们来到这里进行创业,把当地的土地资本与外地的人力资本进行粗糙的组合就创造了经济奇迹,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会形成城市产业链条末段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抽象的经济发展角度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成绩;但从社会结构角度看,又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土地所有者和资本所有者结成的强大联盟已经把“后来者”彻底边缘化了,广大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为了艰难营生已经费尽了心思,但这个人群的数量仍旧在增加,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减少“城边村”的犯罪率呢?又如何保证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统一呢?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