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担忧:乡镇干部也不下乡
广西工学院社会科学系郑明怀
乡镇干部是联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老百姓的愿望、要求的重要纽带,对于农村的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镇干部下乡调研,访民情、知民苦、解民忧、帮民难,有利于凝聚民心、促进官民感情、巩固和加强干群关系、营造和谐农村的良好氛围,促进农村各个方面的进一步发展。然而,笔者不久前去某乡镇调研时了解到,时至今日,乡镇干部也很少下乡了。
乡镇干部下乡调研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为何这样的事也越来越少见呢?
因为部分农村地区的乡镇干部特别是乡镇主要领导干部沉湎于文山会海、应酬接待,没有时间下乡;有的怕苦、怕累、嫌麻烦,不愿下乡;有的担心被狗咬,担心老百姓会做出一些不利于自己的事,不敢下乡;有的虽然对网上游戏样样精通,而对调查研究的方法则是一窍不通,也不知道怎样与老百姓打交道,不会下乡;有的高高在上,自以为高人一等,具有高于群众的优越感,把群众看成是“大老粗”、“下里巴人”, 心里没有老百姓,不是视民如赤子,而是以民为草芥,讨厌下乡;有的乡镇干部住在县城,热衷于攀大权、附大势,想方设法与县领导搞好关系,千方百计寻找机会讨好县里的领导,希望在官场更上一层楼,无心下乡。因此,乡镇干部很少下乡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实还是有乡镇干部下乡的,只不过大都是一种假下乡,把下乡当成例行公事,哗众取宠,应付上级,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为下乡而下乡,完成任务而已,却希望报刊上有名,广播上有声,电视上有影,以作为自己被提拨的资本;习惯选择那些交通方便、问题少的村,而对那些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矛盾多的村,却很少光顾;下乡一般也是去村干部的家,在村干部的家吃顿饭,和几个村干部聊聊,压根儿就不会去其他村民小组了解情况,从不下田间地头,从不坐农家炕头,更不要说吃在农家,住在农家,与老百姓交朋友、拉家常;有的穿戴时髦,穿名牌,带名牌,这样子象下乡吗?与其说是下乡调研还不如说是去参加宴会。
真正意义上的下乡越来越少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我们国家要是一个乡镇干部徒步深入偏远落后的村民家中,肯定是希罕事。对于乡镇干部而言,下乡调研,本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如今成了新闻,甚至是头条新闻,真是天大的讽刺。
如果乡镇干部从不下乡或者只是形式上的下乡调研,就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乡村长期积累下来的矛盾;不深入基层了解民意、调查研究,不勤于深入实际,就看不到群众的疾苦,听不到群众的呼声,摸不到群众的实情。如果对老百姓想什么、要什么、恨什么等一无所知,又怎么可能制定出符合村民实际情况的政策,又哪来的科学民主决策?如果没有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解难事、做好事、办实事,又怎么可能得到老百姓支持、拥护和爱戴?久而久之,乡镇干部就会脱离群众,与群众的心理距离会越拉越大,而老百姓也会对乡镇干部越来越失望,越来越不信任,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将进一步恶化,最终会降低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削弱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败坏党的形象和威信,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动摇党的执政根基,丧失党的执政地位的危险,“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绝不是危言耸听。
乡镇干部离不开广大村民,广大村民也离不开乡镇干部,二者是鱼与水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事实上,村民盼望乡镇领导多下乡,因为他们有许多苦要向乡镇干部倾诉,有许多知心话要向乡镇干部讲,有许多好的建议要向乡镇干部反映,也有许多困难需要乡镇干部帮忙解决。而作为乡镇干部,下乡调研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责任,理应明白“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的道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忧,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深入到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矛盾多、问题多的村,认认真真做调查研究,虚心倾听广大村民的意见,老老实实改进工作,同村民保持密切联系,真正同村民打成一片,获取来自于群众的大量真实材料,了解真正的民情民意,避免和减少工作失误,更要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帮助群众脱贫致富,通过为村民办实事来凝聚民心,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树立党和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威望,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首发于中国乡村发现网)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