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最有利于中国产业安全?
文/鹰临天下
[中新社厦门9月8日电]中国商务部八日在厦门发布二00七中国外商投资报告。报告认为,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行业真正被外资企业垄断,真正的垄断企业还多是国有企业。
商务部某主任更是在报告中指出,市场份额大不等于垄断。一些人说某领域被外资“垄断”了,其理由是这个行业各个外资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加起来达到很大的比重。他认为,这种判断有两点失误。一是同一行业内的外资企业之间也存在竞争,不应将一个行业所有的外资企业加在一起作为一个市场主体来判断。二是市场份额集中是垄断的条件,但不等于垄断。判断是否垄断主要看这个企业是否运用其优势地位限制竞争。从现有调查看,有少数行业的确存在某个外资企业市场份额集中度高的情况,但还没有真正形成垄断。
报告最后指出,现在真正的垄断企业还多是国有企业。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大,绝大多数行业应该允许外资、民营企业进入,这样对中国的产业安全最有利。
笔者当然认同市场份额当然不是惟一的判定标准,是否密谋垄断协议才是判定标准,企业的合并、收购是否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才是判定标准,经营者是否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实施垄断价格、掠夺性定价、拒绝交易、强制交易、搭售、实行差别待遇等行为才是判定标准。但按这位主任的标准来看,国有企业肯定也不是垄断企业。因为一是同一行业内的国有企业之间也存在竞争,不应将一个行业所有的国有企业加在一起作为一个市场主体来判断。二是市场份额大不等于垄断。市场份额集中是垄断的条件,但不等于垄断。就当前情况看,有少数行业的确存在某个国有企业市场份额集中度高的情况,但还没有真正形成垄断。那真正的垄断企业还多是国有企业这个结论又是怎样得出来的?我们不能以双重标准来评判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毕竟公平公正才是市场经济的基础。
报告的最终结论更是让笔者瞠目结舌,外资能促进中国的产业安全吗?中海油收购尼科斯石油公司失败的案例还历历在目,美国人怎么不认为外资对本国有利?为什么发达国家都祭出了经济保护主义的大旗?为什么西方各国对中国产品到处都是一片“狼来了”之声?中国出口的基本都是低端产品,是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结果,是按照比较优势发达国家不愿意生产的商品,果真能对他们构成威胁吗?仅仅占据了低端市场中国就被妖魔化了,如果中国真能占领中高端市场,估计也就成了产业界的恐怖组织了。又有哪个国家会感谢中国企业的“鲇鱼效应”,会认为中资能促进它们的产业安全?
为什么要制订《反垄断法》?预防为主威慑为主。等哪个行业真正被外资垄断之后,这个法又有什么用处?就算ABC跨国公司的外资被勒令退出这个行业了,中国的本土企业也早已丧失殆尽,既不掌握相关技术也没有生产平台。最后的结果依然是DEF跨国公司代替ABC跨国公司,再建几个合资公司糊糊中国人,中国市场表面上真的不存在垄断了!
据《中国产业地图》一书指出,中国每个已开放产业的前5名都由外资公司控制,在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剩下的7个行业还是国家明令禁止外资进入的。大豆、橡胶、化妆品、洗发水、牙膏等行业更近乎全军覆没。就算不存在垄断,难道还不应该引进警惕吗?
该主任还拿出了一组数据:外资企业创造了中国约1/3的工业产值,出口却占中国全部出口的60%,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88%是外资企业实现的,以证明外资的贡献。但这组数据恰恰说明了我国只不过是外资企业的组装车间,跨国公司只不过要利用中国低廉的劳动力和能源,并没有带来技术溢出效应,市场也没有换来技术。恰恰说明了外资的垄断程度,已经对民族企业构成了实质的危害,并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危害。有哪个发达国家是不依靠民族产业的?有哪个世界强国是靠外资发展壮大的?不管是美德日,还是英法俄,有没有这样的例子?既然发达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本国企业,中国为什么不“与世接轨”?
或许外资在总的市场份额上还可以接受,但在中高端市场的份额就让人触目惊心了。在中高端市场,外资基本上是一统江湖,各种隐形的价格同盟、服务同盟、霸王条款更是比比皆是。外资企业的违法用工、侵犯人身权利、克扣员工福利、环保问题、质量问题、做假帐偷漏税、商业贿赂、违犯中国法律……更是频频见之于报端,这就是民族企业要向外资企业学习的吗?
坦白的讲,商务部的这份报告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作为一级政府部门,对外资是如此的宽容呵护如此的缺乏警惕,可以被善意的理解为职责使然。经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国家以国家安全为目的。国家安全可分为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等等,经济安全又可分为金融证券安全、工农商等产业安全等等。商务部在商言商,对外资呵护有加,笔者对此没有异议。但产业安全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大事,不能简单的以商人眼光看问题。在笔者脑海中,该研究中心是从来没说过“外资危害国家安全”的。在外资的负面影响全面凸现之时,在全国一片对外资冷静反思的浪潮中,该中心的声音是如此特立独行,是如此的标新立异。笔者斗胆问一句:该报告与2004年的报告和其它部门的报告是如此对立,究竟哪份报告更权威?老百姓究竟该相信哪一份报告?该研究中心究竟是中国商务部的研究中心,还是WTO或跨国公司的研究中心?
平心而论,对于垄断的理解可以存在着争议,毕竟我们都不是法律专家,《反垄断法》的司法解读也还没有出台。但中国存不存在外资垄断与外资是否有利于中国产业安全是两码事,你不可能由中国不存在外资垄断的表面现象推导出外资有利于中国产业安全的结论。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元式思维,这种不是坏人就是好人的逻辑,不知道曾误导过多少国人。我们还能再犯这种低级错误吗?要想证明外资有利于中国产业安全,就必须举出外资有利于中国产业安全的例子,而不是移花载木、偷换概念。
笔者所见,外资所到之处,引进合资亏损再独资的悲剧屡屡上演,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无不步履唯艰惨淡经营。这就是中国的产业安全吗?历史上哪个国家曾拥有类似的外资主导型外资依附型的产业安全?清朝时外国资本占总资本的60.7%,民国时外国资本占总资本的78.4%,政策不可谓不宽厚,中国得到产业安全了吗?
自然界存在一种现象,要保证羊群的健康成长,必须保证一定数量的狼。后来此现象被大量应用到经济领域和工业领域。但这存在着两个重要前提:一是狼不能过多,否则再强壮的羊群也会被吃光;二是所有的羊群都不能太虚弱,否则狼仍然可能把羊都吃光。这两种前提都同样面临着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狼把羊群吃光后,会不会攻击牧羊人?教科书上没写,答案却是不言自明的。不能只讲引进狼的好处,还得讲引进狼的风险性和危害性啊!
没有人会拒绝外资,没有人会否定外资的积极作用,但把外资的作用无限夸大,显然是极端错误的。
鹰临天下2007-9-11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