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硕士VS民工:总是话不对题
陈路
火车上的经历经常是让人难忘的。在从北京返乡的火车上,难以忍受十几个小时的旅程,恰巧旁边有一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在拿着本英文书翻阅,一问才知道是北大某专业的硕士生。车上大多是青壮年,旁边有一位年纪相仿的着装朴素的年轻人,很自然的,为了打发时间,在消除陌生人的防备后,几个人谈天说地,于是就有了让我感触颇深的一番对话。
话题一:河南人怎么了
由于两人都是河南人,自然聊到在北京的河南人。曾经有一本书《河南人惹谁了》,给一些带着有色眼镜、地方歧视的国人敲响了警钟。东部沿海地区发达,并不说明那里的人比河南人强多少,区位和政策因素应该说是这些地区发达起来的关键。而随着中西部省份的农民纷纷背井离乡,踏上这些“先富起来的”地方时,遭受的却是不平等的待遇。除了个人文化素质不同,由户籍不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求职门槛、暂住证、子女入学种种不公平都是人为设置的。社会学家也认为,“农民工”已成为中国社会结构中的重要一环,三元的社会结构以及引发的问题影响到实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为什么中西部那么多省份地区,偏偏河南人最受歧视?是个人原因、媒体炒作,还是更深层的地方文化或是经济因素使然?对于这个问题,生活在北京的两个流动群体的代表——大学生与农民工,则有着不同的见解。
硕士:河南人在外地影响挺大的,不过负面新闻特别多。
民工:是啊,像我们在北京根本进不了豪华酒店,有些学校都不让进。北京人对河南人特别有偏见。
硕士:不过我在同学面前就说我是河南人,河南人怎么了。
民工:学校里面当然好一点,大学生素质好多了。
硕士:也不是因为这个,我感觉这个还是因为其它原因。
民工:不就是河南人又土,又经常惹事,一有什么坏事首先就想到河南人,还说影响市容,城管天天抓。
硕士:我感觉是河南人抢了很多北京本地人的饭碗,所以很多本地人排挤。
民工:也是,中关村那边就有很多做生意的老板是河南过来的。
硕士:以前就听说,“安徽人卖CPU、河南人卖电脑”什么的,把很多生意都占了。
民工:那么多河南人肯定也出了些人物,不过有钱的还是少数。
硕士:我出去找工作的时候就说自己是河南人,看他们要不要。
民工:呵呵,那是因为你是北大的研究生。
硕士:我又没说自己的学历。
民工:唉,现在你已经是研究生了肯定不说了,如果你没有上大学,现在肯定不是这个样子。文凭还是个门槛啊,而且上过大学和我们初中毕业的一看就不一样。
硕士:以前我到五星级酒店做翻译,就没有说自己是北大的研究生啊。
民工:可能你上过大学以后就不会感觉有什么了,可我才初中毕业,哪能跟你们比。
硕士:你也可以自学很多东西啊?
民工:混口饭吃,以前家里没钱出来打工,现在有点钱了又学不进去了。
硕士:其实我也有海淀的户口,但我不想留在北京。
民工:回河南?
硕士:出国。
民工:……
在硕士生看来,每个人都能够成才,只是自己不努力罢了,学历并不能决定命运。而年轻的民工,可能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但是涉世之初的他已经感受到这个“文凭时代”的残酷,只得接受现实。出国,对每个农民来说,更是遥不可及的。
话题二:能力与学历
从中国魏晋时期的科举制度开始,虽然后来发展成八股文乃至扼杀人性的地步,但在促进社会流动方面,它的贡献也是不容否定的。中国教育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现在看来这个争论并没有多少的意义。因为在市场经济下,更多的人关注的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改革开放之初,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因为学历低、出身差而妨碍他们“先富起来”。高等教育在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培养了一大批“精英”的同时,也引发一系列教育公平问题。“输在起点上”的广大农民,由于自身的低教育水平,在涌入城市而享有“农民工”这一称号时,尽管实现了地域上的流动,但是决定命运的社会流动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同时,又因为种种因素,大学生并没有感觉到所受的高等教育为自己带来什么实际好处。
硕士:你做什么工作?
民工:我们还能做什么,就是建筑工,木工瓦工装修都做过,哪有活到哪。
硕士:那能拿多少钱?
民工:不一定,有时候好的时候一千多,现在没活,所以我就回老家去。
硕士:出来几年了?
民工:我初中毕业就出来了,现在也五六年了,还是这样。不像你们,吃的好住的好。
硕士:我们虽然是公费,但一年住宿费要三千五还多,加上其它消费根本不够。
民工:那是你们条件好。
硕士:学生公寓有卫生间、厨房,还有方正集团配的电脑,而且每个月有七八百块钱的补贴。
民工:那不用干活还能拿那么多钱?
硕士:也要跟导师做一些课题,有时还帮导师到一些民办学校代课,像北京城市学院这些。
民工:我就住在那学校旁边,你们代课也有钱吧?
硕士:没有啊,导师有我们没有。不过做课题的话有钱,经常要到外地去。
民工:你们导师有钱吧?
硕士:是个哈佛的老外,像北大很多老师都是外教,而且我现在也在申请出国。
民工:去哪?
硕士:在申请伦敦大学,世界排名跟北京大学差不多。
民工:那还出国?
硕士:不想在国内待啊,这边人际关系太复杂。
民工:那你们出国的都不回来了?
硕士:如果出去我肯定不回来了,不过有很多人也回来了,还有很多老外来中国定居啊。
民工:也是。那你们为什么不做生意赚钱?
硕士:以前我做翻译也能赚不少,我们在学校也经常接触一些公司老总。虽然也能应付,但是感觉自己不适合做生意,商场上勾心斗角的。
民工:就是不一样啊,我们出来几年了,做过保安、装修工、建筑工,到处混。没有学历就只有靠体力。
硕士:其实学历真的不像你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民工:……
不可否认,随着中国逐步走入“现代社会”,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实现社会流动、划分社会阶层的重要依据。根据社会学家们的研究,人们在青少年时代接受的教育年限越长,在成人时获得的社会地位就越高,丹尼尔•贝尔也预言,“大学教育成为将成为阶层地位的仲裁者”。
话题三:民工的知识为什么不系统?
后现代主义崇尚个性,Everyone is special,个人的行为和体验被摆在首要的位置。或许包含着“英雄不问出处”的想法,教育制度对社会流动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并不能完全能左右个人思想,有历史上各个时代的草根英雄为佐证,但是,这种超越中国现实的思想毕竟只是少数人信奉的,尚未走向“理性化”的中国民众对一些既定的看法和合乎传统的事物仍然抱有近乎图腾般的崇拜。尽管千百年积淀的小农思想至今尚未消除,“乡土特色”的中国农民似乎在无意识的信守并传承这样一个约定:个人行为总是嵌入到其所处的社会结构中的。这也与“差序格局”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处。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个人知识系统的形成也是由其家庭、教育、社会等多种外在因素决定的。
硕士:你老家是河南哪地方?
民工:洛阳,也是以前的首都。
硕士:以前有西都长安,东都洛阳。我是郑州的。
民工:等会到郑州下车的人多,郑州是铁路大站。
硕士:是啊,不过四川那边交通才发达。
民工:四川山多。
硕士:是因为以前四川出了很多元帅,后来都成大领导了。以前多少年没有修成的铁路,邓小平上台以后就修好了,换了哪个领导都不会修。西藏也是。
民工:恩。
硕士:四川出元帅。
民工:不过河南名人也多,许士友就是河南的,但没评上大将。
硕士:赵紫阳也是河南的。
民工:以前我最喜欢看这些历史,打仗的。
硕士:历史总是由统治者来述说的。
民工:像林彪那么厉害,三大战役都参加了,十八岁当将军,后来就是因为太心急了。
硕士:其实历史上很多这样的事情,哪个朝代都是。
民工:呵呵,以前的我就不知道多少了。……
硕士:你好像知道很多历史人物,但是我感觉你没有一个自己的认识,好像都是很零散的了解。
民工:毕竟没有上过大学,没有那种系统的学习。
硕士:我还是认为这跟上大学确实没有多大关系。
民工:……
民工对于自己“碎片化”知识的尴尬和无奈,硕士对自己独特见解的固执或者说是偏见,两个不同的知识体系难以融合,交流自然也只限于一些共同感兴趣的事物,这样很容易形成相互误解,幸好,还有“老乡”这一层关系存在,或者说是火车上特殊的“陌生人关系”,不至于“文人相轻”。
话题四:关于北大高明
甘肃高考状元高明在进入北大管理学院学习两年之后,毅然选择休学从军,这让很多人难以理解。抛开北大的光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仍然获得了部队的认可,俨然成为新时期“80后”的代表。经过媒体炒作,更是转化成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高明现象”,教育学、社会学家纷纷解析点评,政府和媒体更是抓住这次机会,树立了又一个“道德楷模”。
民工:像你们在学校里面肯定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吧?
硕士:最近北大有个同学去当兵了,你可知道?
民工:是叫高明吗?我感觉一点都不高明。
硕士:其实当兵挺有意思的。
民工:以前不是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好好的学不上,当两年出来不还是一样。
硕士:当兵也不容易,不过还是想去体验一下。
民工:我们一个老乡在福建当兵,在飞机场做后勤,也没什么意思。
硕士:高明是在二炮里,肯定能看到很多新式武器。
民工:顶多过过瘾罢了。要是毕业以后去还可以当军官,现在去只能算高中。
硕士:不是吧,好像去到以后有军衔,部队里面也分上等兵和士官。他是学管理的。
民工:不是学技术的,去到新兵蛋子,干再好也是打杂。
硕士:我感觉他挺充实的啊。现在大学里面简直跟外界隔绝,体验一下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民工:以后走上社会就能体验了,现在大学生找工作也挺难的。呵呵。
硕士:我没想过找工作。是不是感觉有些眼高手低?
民工:……
北大硕士认为自己的校友之所以受关注,是因为他的精神和能力,而朴实的农民则认为其异在“北大生”。事实上,高校中休学参军、休学支教甚至为了某个“高尚”的目标退学的事情已经屡见不鲜,为何偏偏北大生如众星拱月,脱颖而出?还是老话说的好,“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高明仍是朴实的,而愚弄我们的是谁呢?是谁在作秀?
话题五:“建筑工”与“CPU”
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映,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尽管这并不能说明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也可能只有研究者能够真正深入的明白“蝴蝶效应”的原理。而这一次,我们的硕士生充分运用了想象力,比蝴蝶飞的更远。
硕士:你们住在哪呢?
民工:都是老乡在一块,开始在西站,后来在工地上凑合,有时候有集体宿舍,都是哪有活到哪。不能跟你们比。
硕士:没有想过稳定下来?有什么长期打算?
民工:倒是想稳定,没有技术也没有关系。现在慢慢干,过一阵出去搞装修,活轻点,但要难一点。
硕士:像你们干建筑干装修都够辛苦的,现在政策好了可以回去多承包些地啊。
民工:都已经出来了,谁还想回去,再说家里兄弟姊妹多,在家也待不下去。
硕士:那结婚总得回家吧?
民工:是啊,不过现在这个样子,彩礼都送不起。
硕士:其实我感觉还是家乡人亲切,如果不上大学的话估计我也在老家安家了。
民工:呵呵,现在在农村肯定没人敢要了。
硕士:为什么?
民工:你想啊,像农村里高中的都少,你又是北大研究生,谁还敢给你说亲啊。差距太大了。
硕士:不过还是家里人淳朴,不像有些北京人上海人,根本看不起外地人。
民工:是啊,如果在家里能挣到钱,谁出去受这份罪。
硕士:你是搞建筑得,应该对像一些工程、结构什么得比较了解吧?
民工:什么工程,都是些重复的体力活。
硕士:那问你一个问题,我用的电脑配置好网速又没问题,那为什么速度还那么慢?
民工:?!※¥◎%$^&**@#
……
在古圣经中,“象牙塔”原是用来描述新娘美丽的颈项,后来被逐渐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主要是指“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逃避现实生活的世外桃源、隐居之地”。在汉语中,象牙塔的外延涵义主要是指“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天地”。大学,研究院正是这种地方。居住在这座“理想城”中的公民自然也有着自己认识世界的一套方式。只是,通常不被“常人”理解罢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象力丰富的硕士生与涉世之初的年轻民工,尽管年龄相仿,但是由于受教育程度、个人认识的不同,看问题的视角也有一定的距离。难免,总是话不对题。
下了车,每个人还会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但是,相信这一次特殊的“对话”也会给每个人留下深刻记忆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