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国家统计局长邱晓华落马记
弓 闻
原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是一位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正部级高官。今年春节前﹐他因涉嫌受贿与重婚罪而黯然落马。
去年﹐四十八岁的邱晓华出任国家统计局局长﹐然而﹐履新仅七个月﹐随着上海陈良宇与社保案的揭露﹐也带出了他的严重贪腐行为﹐由中共中纪委宣布﹐给予邱晓华开除党籍和开除公职的处分﹐并对其涉嫌犯罪问题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八十年代步入仕途
邱晓华于一九五八年出生于福建宁化, 自幼天资聪慧﹐写得一手好文章﹐文革结束后全国恢复高考﹐邱晓华一九七八年考入厦门大学经济系。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他撰写的许多经济分析文章, 经常为报刊杂志所刊载﹐声名鹊起的邱晓华被破格提拔为处长。一九八六年﹐他发表了一篇《从国情国力出发看我国经济发展对策》的文章﹐引起了中央高层的高度关注。两年后﹐刚三十岁的邱晓华被任命为国家统计局综合司见习副司长。九二年﹐三十五岁的邱晓华出任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和新闻发言人﹐成为名重一时的经济权威。而后﹐他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做了两年的访问学者。一九九八年被派到安徽省做了一年的省长助理﹐翌年九月返京出任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成为炙手可热的新星。
上海大亨介绍美女
二00三年夏﹐升任国家统计局第二把手的邱晓华飞赴上海调研﹐从而结识了上海财经界神秘大亨张荣坤。 当时﹐年仅三十的张荣坤已经是活跃在上海滩的大富豪。张是苏州人﹐后来转赴上海成立福禧投资控股公司。因一下出手三十八亿五千万元人民币投资买断沪杭高速公路上海段而震动当地财界﹐一举成名, 排名《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十六位。当时上海财经界异常吃惊﹕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如何能够击败众多大型国企集团而中标﹖"福禧"的巨额收购资金又是从何而来﹖在官场混迹多年的邱晓华隐约感到﹐这位年轻富豪不简单﹐他的背后很可能有重量级人物或利益集团在支撑着他。
张荣坤同邱晓华惺惺相惜, 通过各种方式频繁地联络,很快两人发展成为称兄道弟的铁哥们。为了紧紧拴住政府高官﹐张以政治公关手腕﹐向邱介绍了一位中年女士, 此人三十四岁﹐身材高挑﹐原来是经常在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频道亮相的驻京女记者﹐邱晓华与其频繁交往﹐不久便拜倒在女记者的石榴裙下。
深陷婚外恋泥淖
二00五年三月﹐女记者告知邱晓华一个信息﹕已经身怀六甲﹐并表示强烈希望留下两人的爱情结晶。 作为有家室的邱晓华来说﹐一方面担心破坏家庭关系﹐更担心危及到自己继续上升的仕途。
邱晓华的妻子是邱晓华的高中同学﹐在嫁给邱晓华四年后调入国家统计局工作。后来生了一个女儿﹐就读于某大学。其妻子十分贤惠﹐可惜在几年前﹐其妻患上了免疫系统疾病红斑狼疮﹐这种病不仅影响形体与容貌﹐而且严重影响夫妻之间的性生活。夫妻二人遂出现了难以启齿的裂痕。
如何摆平情人的要求﹐实在让邱晓华踌躇难决。大款哥们张荣坤此时一再给邱晓华安慰打气﹐还赠送一套一百多平方米的上海豪宅给这位女记者。邱晓华决定生下孩子。从此﹐北京一个家﹐上海一个家﹐心系两大都市。他往往是到医院看望妻子后﹐转身就飞到上海会情人。
萧墙祸起落台
去年七月﹐涉案金额达三十多亿元人民币的"上海社保案"东窗事发﹐原中共政治局委员兼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被撤职﹐"财经大亨"张荣坤的暴富神话也一并破灭﹐连带引起了一系列官场与商界的剧烈震荡。张荣坤就像是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压垮了利益链上的一个个重要人物﹐先后牵出了上海社保局局长祝钧一﹑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等九名官员。多次接受张荣坤行贿的邱晓华也惶惶不可终日。
去年十月初﹐中共中央召开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十月十二日﹐邱晓华意想不到地被宣布免去国家统计局局长职务﹐外间出现了很多猜测。到今年一月二十三日﹐中共中纪委发布消息﹕"经查﹐邱晓华在任国家统计局领导职务期间﹐收受不法企业主所送现金﹔涉嫌重婚罪……"
炮制"数字游戏"
人们不能理解的是﹐统计局似乎是一个清水衙门﹐既不管钱﹐也不管物﹐更不管人﹐张荣坤为何要拉邱晓华下水﹖ 其实﹐欲望不断膨胀的张荣坤﹐妄想成为国内"首富"。但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政策﹐让张荣坤的利益集团缩手缩脚﹐难以施展。张荣坤迫切需要一个高层代言人﹐通过宏观"数字游戏"和观点﹐制造舆论和理论支持﹐来影响国家经济政策。于是﹐张荣坤巧妙地策划了"美人计"的陷阱﹐将国家统计局局长拖下水。
被美女和金钱俘虏的邱晓华, 胆大妄为地在GDP上做了手脚﹐用"统计数字"的游戏来回报张荣坤﹐公开作出了一系列反常的表演﹕国务院领导倡导"绿色GDP"﹐即建立一个各地区﹑行业节能降耗的统计发布制度。邱晓华反其道而行之﹐强调"这在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上都有很大争议﹐存在很多困难。"经济界对邱晓华的言论颇有微词﹔紧接着﹐邱晓华又高调发表讲话﹐认为投资增长不是中国经济过热的主要原因﹐不主张对投资进行激进打压。在去年九月十二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邱晓华更表示﹐围绕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应告一段落。他说﹕"已经见到积极成效﹐现在要抓好落实﹐不需要什么新的措施。"
邱晓华的一系列反常言论﹐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质疑。许多政界人士见邱晓华公然和国务院唱反调而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上海社保案"东窗事发后﹐人们才恍然大悟。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