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依赖外资会使中国企业染上软骨病
邱林
中国主管外汇政策的主要官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称:中国将扩大内需,并“加强对外资的管理”,以促进收支平衡。这是胡晓炼在12 日北京一个高层会议上作出的上述表态。胡晓炼同时是中国制定货币政策的最高机构——中国人民银行的副行长,她在这次会议上还发表了另外一个观点,表示中国将减少中小企业对外资的依赖。( 11 月14 日 中国经济网)
央行的这位高官的这个表态,与本月7 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的《外商投资指导目录(2007 年修订)》有一定联系的。这表明,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和国内产业升级需求的不断加强,我国对于引进外资的态度,正在发生微妙的转变。观察最近两年来国内对于招商引资政策的走向,我们发现,除了作为某些地方官员提升政绩和营造开放形象的重要理由而存在,在学界和业界,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应当说,过去大量吸引外资的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进入新世纪,我国传统引资思路却没有与时俱进。一些地方政府或行业仍然重引资数量而忽视引资质量,重引进项目而忽视引进技术。长此下去,我们将形成对外资的过度依赖,并为此付出很大的成本或代价。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内许多领域已经形成垄断地位,在电子和通信行业等国家重点行业中,外资企业的股权份额也早已超过内资企业的比例。
虽然许多地方或行业招商引资的能力提高了,但自主创新的能力却受到抑制和削弱,经济总量增加了,但一些经济领域的自控力和安全性却逐渐降低。这几年,在长三角产业升级的努力中,存在着技术进步的外资依赖状况。以浙江为例,全省有制造业集群近千个,但这些产业集群中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45% ,低于全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平均水平0.61% ,更不用说发达国家3% 的高比例。
浙江省统计局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披露,该省制造业企业的巨额投资,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新产品的技术来源大多靠引进外资,采取“拿来主义”的模仿手段解决。这种模仿显然支撑不了浙江制造业的未来。例如浙江的模具业曾经被日本企业纳入全球产业链,并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了一定的技术转移。但就在当地企业决定进军高端市场时,却遭到日本企业的“围追堵截”,对其进行设计封锁、技术封锁,甚至市场封锁。
这种现象突出表明,一些地方政府既不相信国有企业能做好,又不相信民营企业能做大,于是为了追求政绩或推动本地经济增长,盲目引进外资,过度超前开放,甚至大搞“外资崇拜”与“内资歧视”,将好的土地等生产要素优先供给外资企业,导致地价越来越优惠,税收减免越来越大胆,各种政策底线不断被突破。他们对外资企业实行“超国民待遇”的结果,是加重了本土企业在竞争中的劣势地位。
正是这个原因,在外资企业迅速膨胀中,我国不少地方或行业不仅让出了庞大市场空间,而且也让许多企业患上了软骨病。外企凭借垄断主导产业和战略产业的核心技术,获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和利益空间。例如在我国汽车产业,由于大量的所谓“合资”,现在国内很难看到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绝大部分都是“合资”的,这些“合资”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都是外方说了算,这些车无论是品牌、研发、核心零部件都掌握在外资企业的手中。
有专家在研究我国引进外资问题时得出结论,我国的外资对有效率的内资的比例在0.29 和0.58 之间。这样一个比例十分接近于目前世界公认的外资依赖国,如新加坡、荷兰和爱尔兰等。不过,其中区别在于,这些国家都是小国,容易形成外资依赖,而对于我国如此庞大的经济体,比例达到这样的高度,却是反常的。即便是在经济更为自由化、更为开放的美国、韩国等国家,内外资比例也远低于我国。
因此,调整引进外资的战略,强化国内经济的主体意识,是防止依赖外资的重要方面。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联合发布并于12 月1 日 起 实施的《外商投资指导目录(2007 年修订)》,表明国家将不再继续实施单纯鼓励引进外资的导向政策。这个新政策成为我国改变引进外资政策的一个强力信号,从以前不计效益和成本的数量引进,到控制外资引进的风险,尤其是对我国自主研发能力毁灭性冲击,以及我国经济由外资主导的警惕。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