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及其发展变化
陈以文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方针,改变了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既然公有制是关乎社会主义性质的大问题,研究其并存状况,预测其发展变化就成了人们关心的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在中央“抓大放小”改革方针政策的引导下,逐步实行了战略性调整,国有资产不断地从一些竞争性行业绝对或相对地退出,非国有资本、尤其是国内私人资本与外资却以相当快的速度进入了大部分产业,这种情况的发展令人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保持极为关注,本项研究利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分析了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的现状及其发展变化方向。
一
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私营经济及港澳台外商投资经济 所占比重逐步上升,呈现出如下特点:
1.直观地看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主角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和我们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印象大致相符:,从表面上看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经济生活的主角,表一从法人单位数的所有制构成来看非公有制成分已占六成以上,公有制经济仅占二成,
表一:法人单位数的所有制构成
单位数(万个) 比重(%)
合 计 325.0 100.0
国有企业 ( 国有联营企业, 国有独资公司 ) 19.2 6
集体企业( 集体联营企业, 股份合作企业 ) 45.6 14
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 股份有限公司 40.6 12.5
私营企业 198.2 61.0
其他内资企业 5.4 1.8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7.4 2.3
外商投资企业 7.8 2.4
加上个体经营户3921.6万户,给大家的感觉自然是非公有制经济唱主角。
2.从就业者的角度看,绝大多数人就业于非公有制经济
从就业人数角度看,绝大多数人就业于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和个体户,在单位就业人员中我们从国民经济几个主要就业行业来看,在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就业的仅24.1%,其余的都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业,加上在个体经营户中就业的个体经营人员9422.4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了我国就业岗位的主要提供者。
表二:主要就业部门公有制经济就业人数统计
3.从实收资本角度看,公有制经济仍然是国民经济主体
国有经济 |
比重% |
集体经济 |
比重% |
合计比重% | |
工业 |
1282.6万人 |
13.3 |
733万人 |
7.6 |
20.9 |
建筑业 |
485.7万人 |
17.4 |
360.1万人 |
12.9 |
30.3 |
批发零售业 |
276.5万人 |
20 |
175.6万人 |
12.7 |
32.7 |
住宿餐饮业 |
88万人 |
20.5 |
42.5万人 |
9.9 |
30.4 |
合计人数 |
2132.8万人 |
14.9 |
1311.8万人 |
9.2 |
24.1 |
从实收资本角度看,公有制经济实收资本占全部实收资本的56%,非公有制经济仅占44%,当然实收资本是决定性质的根本问题,从这一点来说我国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仍然没有改变,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庞大的公有资本是五十多年积累而成的,而非公有制资本仅是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中引进或生成的,
同时经济生活中还有大量的个体经营户的资本无法统计,所以过分盲目乐观地相信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动摇不了的观点是值得警惕的。
表三:实收资本的所有制构成
国有资本 |
8.7万亿 |
48.1% |
集体资本 |
1.4万亿 |
7.9% |
个人资本 |
5.1万亿 |
28% |
港澳台资本 |
1.3万亿 |
7.3% |
外商资本 |
1.6万亿 |
8.7% |
合计 |
18.2万亿 |
100% |
二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 问题,我们下面尽可能地描述不同经济成分的成长过程,表
四从第一次基本单位普查到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再到第一次经济普查做一对比
表四:不同经济成分法人数变化
一基普 二基普 经济普查
可以看出 从一九九六年到二零零四年八年间公有制经济的企业法人数从占百分之七十以上降到百分之二十以下, 呈急速下降之势,而相应的其他经济成分呈现强烈的增长势头,在这里也可以看出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是个转折点, 此后的下降速度趋缓了许多,
法人数 |
比重 |
法人数 |
比重 |
增幅 |
法人数 |
比重 |
增幅 | |
国有经济 |
44.2 |
16.8 |
36.9 |
12.2 |
-16.5 |
19.2 |
5.9 |
-48.2 |
集体经济 |
150.1 |
57.1 |
85.8 |
28.3 |
-42.8 |
45.6 |
14 |
-46.9 |
私营经济 |
44.3 |
16.9 |
132.3 |
43.7 |
198.6 |
198.2 |
61 |
49.7 |
联营经济 |
4.4 |
1.7 |
30 |
9.9 |
659 |
40.6 |
12.5 |
35.2 |
股份制经济 |
7.2 |
2.7 |
5.7 |
1.9 |
-24 |
15.2 |
4.7 |
9.6 |
外资经济 |
11.4 |
4.2 |
8.2 |
2.7 | ||||
其他 |
1.5 |
0.6 |
3.7 |
1.3 |
213 |
6.2 |
1.9 |
66.5 |
合计 |
262.8 |
100 |
302.6 |
100 |
15.1 |
325 |
100 |
7.4 |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经济发展速度不同的几个代表性省份看出这一趋势,下表是从法人单位数的比重来看,可以看出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为代表的公有制经济在法人单位中所占比重在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五之间,一般地说经济越发达地区比重越小,经济越落后地区比重越大,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一比重是不会降到百分之十之下的。
表五:几个省份法人单位数的比重情况
云南 |
四川 |
河北 |
湖北 |
江苏 |
天津 |
新疆 |
福建 |
全国 | |
国有经济 |
8.4 |
5.3 |
7.41 |
10 |
2.45 |
7.05 |
10.35 |
5.2 |
6 |
集体经济 |
17.3 |
14.8 |
18.6 |
17.12 |
10.24 |
15.2 |
6.98 |
12.9 |
14 |
有限公司 |
14 |
21.3 |
12.9 |
18.4 |
7.85 |
12.39 |
11 |
12.5 | |
私营经济 |
57.6 |
57.4 |
56.82 |
49.8 |
72.58 |
52.71 |
63.41 |
58 |
61 |
其他内资 |
1.3 |
2.29 |
2.57 |
1.58 |
5.2 |
0.7 |
1.9 |
1.8 | |
港台外资 |
1.4 |
1.2 |
1.92 |
2.17 |
5.31 |
7.45 |
0.75 |
10.7 |
4.7 |
当然前面我们说过,实收资本是决定性质的,如果从实收资本的角度看,国家资本和集体资本的比重在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七十之间,基本上也是与经济发展成反比的,即经济越发达这一比重越低。
表六:几个省份的实收资本比重情况
云南 |
河北 |
湖北 |
全国 |
天津 |
福建 | |
国家资本 |
57.5 |
48.06 |
52.9 |
48.1 |
48.42 |
27.6 |
集体资本 |
10.1 |
7.98 |
7.5 |
7.9 |
5.49 |
3.9 |
个人资本 |
25.4 |
34.44 |
28.7 |
28 |
23.62 |
32.1 |
港台资本 |
2 |
2.87 |
2.9 |
7.3 |
5.46 |
20.2 |
外商资本 |
5 |
6.65 |
8 |
8.7 |
17.01 |
16.1 |
如果与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的资料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总体上看公有资本占实收资本的比例
表七:分地区公有资本占实收资本的比例
地区 二基普 经济普查
北京 56.68 45.1
天津 48.11 53.91
河北 60.83 56.04
山西 66.62 71.9
内蒙古 61.98 56
辽宁 63.30 61.1
吉林 65.34
黑龙江 69.80 66.2
上海 43.95 48.3
江苏 43.48 23.48
浙江 38.22 31
安徽 61.60 58.4
福建 33.69 31.5
江西 67.90 64
山东 50.42
河南 62.93 69.6
湖北 65.64 60.4
湖南 68.28 59.4
广东 38.57 39.4
广西 65.32 64.8
海南 41.66 50.2
重庆 56.21 55.6
四川 57.82
贵州 71.79
云南 69.93 69.6
西藏 76.19
陕西 65.69 68.7
甘肃 68.37 77.2
青海 75.38
宁夏 58.97
新疆 66.23 54.8
平均数 53.06 56
已在上升:从53.06%上升到56%,上升了近百分之三,这是在一片跌声中唯一的,我们说过实收资本是起决定作用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巩固和提升?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八个公有资本占实收资本的比例上升的地区,公有资本占实收资本的比例上升是有典型意义的,第一.总体上看,除了公有资本占实收资本的比例下降的地区外,公有资本占实收资本的比例上升地区的总体上升水平达到5.4%(见表八);第二.在公有资本占实收资本的比例上升的地区中,
表八:公有资本占实收资本的比例上升情况
地区 二基普 经济普查
天津 48.11 53.91
山西 66.62 71.9
上海 43.95 48.3
河南 62.93 69.6
广东 38.57 39.4
海南 41.66 50.2
陕西 65.69 68.7
甘肃 68.37 77.2
平均数 54.49 59.9
众所周知上海和广东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而这两个地区都处于公有资本占实收资本的比例上升的地区中,因此可以说公有资本占实收资本的比例上升是多年下降后的回归和补偿。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公有资本在实收资本中比例上升是有典型意义的。
如果我们稍加注意可以发现,公有资本占实收资本的比例上升的地区有两类:一是以上海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二是以陕甘为代表的西部地区,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说:它们的上升是实施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和西部大开发两大战略部署的结果?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