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伟大的***理论和几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光辉旗帜引导下,前总理朱容基等人大力鼓吹倡导中国要搞“教育产业化”、向美国高校看齐。自1999年开始,全国教育界官员和各高校领导茅塞顿开,纷纷解放思想,拼命扩大招生规模,实行收费教育。为容纳更多的人挤进学校,在“负债经营”理念的指导下,各个高校直接向银行大量贷款,盲目扩张,修建操场、教学楼、办公楼乃至跑马圈地搞基建吃回扣。据统计,全国高校基建费用总额中的80%以上来自银行贷款,去年教育部所公布的银行贷款2800亿元这个数字是通过各高校上报汇总出来的,实际上的贷款数目远远高于这个数字,可能是2800亿的好几倍甚至几十倍,其中学校领导不准备归还、或是根本就归还不了约有一半以上。目前,很多高校因领导贪污浪费、胡捣鼓、乱花钱等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已经资不抵债,严格意义上说是已经破产了。
在2003年,浙江就有一所大学由于贷款额太高,领导已经将钱贪污挥霍一空,学校没能力还贷,面临破产,最后由政府出面将该学校并入另一所高校算完事,银行贷款的事也不了了之。据教育界内部人士透露,基本上每所重点大学都身陷债务的泥潭之中,各高校欠银行的债务约有10000亿以上,到2008年将面临还款高峰,但是众多高校并不具备还款能力,有些学校每年的经费还不够还银行利息,更不要说还巨额的贷款了,因此说国内的不少高校届时将面临严重的破产危机。
合肥工业大学仪器仪表学院的邓善熙曾在一提案中说,由于高校扩招,中国2005年的毛入学率上升到22%,京津沪地区已达50%-70%。与我国经济、教育发展状况相似的人口大国印度,其大学每个学生每年学费折合人民币不过五六百元,而在中国的大学收费却平均是印度的十几倍,每年高达七八千元,有的热门学校更是在万元以上。据说教育部负责大学收费的某官员声称,中国大学的收费标准不能跟印度相比,只能向美国看齐,否则怎能符合***理论和几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精神呢?
但中国的教育产业化和高校高收费政策并未从根本上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并且它是将负担完全转嫁给了中国普通的民众。比如说高校借银行的钱,学校的如意算盘是通过扩大招生、提高学费来偿还,但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一些高校不但不可能扩招,甚至只能是减招了,高校提高学费的这一如意算盘不幸落空了。到现在为止,中国的高校普遍没有建立起严格的财政制度,完全是一把手说了算,很多资金最后都没了踪影,除了一把手,谁也说不清钱都跑到哪去了。
另外,某些高校建造了上千万元的星级卫生间、接待中心、洗浴中心,其豪华程度不亚于五星级宾馆,说是为了接待外国人和上级领导用的,当然,平时是学校领导和他们的情人们在享用。比如说中国人民大学,领导专用的食堂楼高不过四层,居然花数上千万元安装了最现代化的观光电梯,美其名曰是尊重知识、尊重教师,使领导在上楼时就能观光欣赏校园美景。
中国的高校为什么敢这样肆无忌惮地贷款、花钱而不皱一下眉头呢?特别是有的高校频频跑马圈地,几千亩几千亩地大搞什么“大学城”,一期、二期工程投进去了,三期、四期没钱了,银行发现有很大风险了就拒绝继续放贷了。好,不给钱就晾到那算了,反正也没有人追究责任,老子回扣也捞得不少了,校园里一片荒草胡坡算什么。大学的头子们吃准了政府是不会让大学破产的,最后一定会出面疏通或买单的,所以才会放心大胆地胡弄一气。作为政府,如果不继续追加投入,这几千亿、上万亿的高校贷款黑洞就很有可能成为引发重大危机的因素,因此只好被高校的“知识精英”们牵着鼻子走了。
其实,学校乱贷款与高收费大都与地方政府官员们的切身利益有关,因为学校领导与地方政府官员在某种意义上是处于同一利益链上,这也使得他们有了乱贷款和高收费的底气。如果没有政府作后台,再有名的学校它也不敢乱贷款乱收费的。
如果按照严格的财务制度,中国的很多高校其实已经资不抵债,陷入到破产的边缘。“破产?”,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则表示了不同意见,“破产说”有点太危言耸听,他认为高校“面临财务困难只能说扩张速度过快了,那些大楼、设备毕竟还是资产,不过由现金转为固定资产形式,仍是教学资产”。
以清华、北大、复旦、交大为代表的四大名校硬件设施不逊于世界上任何一所一流的高校,可巨大投入没有相应任何有价值的产出,在科学前沿领域原创性、基础性的重大创新方面以及为全人类贡献普适的价值和思想方面,这些所谓的名校作为甚少!相反,这些名校在学术腐败、信誉欺诈方面倒是声名全球,“地球人都知道”,以这四所名校为代表的中国高校,上至校长、书记、院士、博导,下至职工、教师、研究生、大学生,多多少少都有弄虚作假和抄袭剽窃的行为。有谁敢站出来说自己是完全清白的?我想恐怕没有几个人的。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75622047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