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战略调整新动
瞭望新闻周刊
随着进口依赖度不断攀升,我国进口管理的重心应向保障稳定供给及安全发展上转移
文/宋泓
中美第三次战略经济对话开启之际,两国就消除双边民用高技术贸易的不必要障碍达成共识。
可以预期的是,随着这一协议的落实,美对华高科技出口将有所增加,美方一直“耿耿于怀”的所谓双方贸易不平衡问题将有所缓解。
同时,为保持国内物价基本稳定,中央要求适时适当进口国内紧缺的重要消费品,以补充国内市场供应。事实上,近年来中国进口一直以超过20%的增幅高速增长。统计显示,2006年中国的进口规模已达7916.1亿美元,相当于1978年进口规模的71.69倍;我国商品进口占世界商品进口的份额也从2000年的3.3%,升至2005年的6.14%。
自2003年至今,中国的进口额已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三,也就是说,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体和顺差大国,中国还是世界第三大进口国,且以目前增长态势看,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进口国亦指日可待。
而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在经历了单纯的“出口支持”及近年的“进口替代”阶段之后,随着各国对高新技术及设备的贸易保护措施加剧,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一方面将继续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另一方面也对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与之相应,我国进口管理的重心也将做出相应的调整,即在保障稳定供给的同时,安全发展将成为进口新战略。
进口新阶段
1978~2006年的28年间,我国的进口依存度从1985年的13.8%逐步上升到1994年的20.7%,再从2003年的25.2%上升到2006年的29.86%。
从产品结构上来看,我国进口产品的结构相对比较稳定,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上,但最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原材料进口需求强劲,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初级产品的进口速度远远高于工业制成品的速度。如2004年初级产品的进口增速高达62.4%,2005年(26.0%)和2006年(26.7%)的增速虽大幅度下滑,但仍高于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增长15.4%(2005年)和18.0%(2006年)。初级产品在进口中所占比重也由2002年的16.7%升至2006年的23.6%。
而在制成品进口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初级产品进口中,原油、钢材、初级形状的塑料、成品油、铁矿砂及其精矿等能源及原材料产品则占重要位置,且最近几年同比上升幅度很大。
从进口来源地来看,我国进口产品来源地主要集中在亚洲,并有向资源丰富的亚非拉倾斜的趋势。在全球各大洲中,亚洲在我国进口中占最大份额,2001和2006年都在60%以上;其次是欧洲,两年的占比分别为18.1%和14.5%;北美洲占第三位,两年的占比分别为11.6%和8.5%;拉丁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占比分别为2.4%和4.3%、2.6%和2.7%以及2.5%和3.6%。对比两年的数据可以发现: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占比有所上升,而欧洲、北美洲则呈现下降趋势。这与中国加入WTO之后,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和分工相关。
从贸易方式来看,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贸易的主导形式,且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占据我国进口贸易40%左右的份额。与此相关,外资企业的进口比例也从1981年的0.46%升至2006年的60.59%,主导着我国进口贸易的格局。
据联合国BEC分类所进行的分析显示,一方面,我国的进口始终是以生产导向为主。譬如,在1993~2004年间,最终消费品的进口比例始终不超过我国总进口的8%。这与许多以消费品进口为主的国家截然不同;另一方面,随着生产需求的扩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进口中资源性初级产品及零部件等中间品的比例越来越高。
四大特点与三大难题
进口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保障国内的正常供应,这里面既包括国民生活需要也包括国民经济发展和增长的需要;二是对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进口还具有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的作用;三是由进口带来的竞争压力,将促进政府企业进行相应的调整,具有完善体制机制的作用。
对于步入新阶段的中国进口领域,有四个特点十分突出。
其一,进口规模和进口依存度都很高,表明整个经济已深深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之中。因此,经济发展受到外部经济变化的潜在影响越来越大。保证正常稳定的外部供应,尤其是重要资源性和能源性产品的供应,维护国民经济平稳发展成为进口管理的新挑战。
其二,我国进口贸易已突破“保护国内弱势产业”阶段而进入自由贸易阶段,因此,WTO所倡导的自由贸易原则等比较适合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阶段。这为我国在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以及世界经济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三,已进入加工制造新阶段的中国,一方面贸易赢余大幅增长,另一方面,整个工业设备技术水平还比较低。贸易赢余的增加也成为外部促使我国人民币升值的一种借口。因此,整个经济发展到了自主创新和大力振兴设备产业的新阶段:我们需要的技术和高级设备越来越难通过直接的进口获得,同时,国内装备工业的发展又需要一个过程。自主创新成为新的国家目标。
其四,进口方面潜在的环境和安全影响受到密切关注。如具有环境、人身安全、甚至国家安全影响的废旧产业和敏感产品进口在我国进口中增长很快。虽然其所占比例很小,但这些产品在缓解我国资源需求的紧张形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和安全风险,值得关注。
尽管进口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但目前看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分析有三:
一是巨额对外贸易不平衡。这主要是指贸易顺差及其引起的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其带来的主要问题是国内的宏观稳定压力和对外产生的贸易摩擦压力。
而中国的贸易顺差的扩大以及外汇储备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加工贸易所造成的结构性贸易赢余创造的。譬如,2005年,加工贸易给我国创造的贸易顺差为1424.55亿美元,2006年为1888.80亿美元。自1999年以来,来自加工贸易的顺差就远远大于我国的整体贸易顺差。这与国际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和分工相关。
二是国内快速增长的能源资源需求得不到充分有效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能源和资源类产品的进口也会不断增加。但作为国际市场上一支新兴力量,我国虽购买量大,但还难以打破既有的格局,尚未形成能与卖方垄断足够抗衡的力量;另外,很多能源和资源属于可耗竭和不可再生的,属于战略物资,也是政治敏感性较强的物资,容易受到政治问题的干扰。因此,如何破解能源和资源进口中卖方垄断和其他干扰,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进口所必须着重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是高技术产品进口受到国外种种管制和限制。促进技术进步是我国进口贸易中须面对的一个永恒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许多产业中,我国的装配和技术水平都已接近或达到了世界水准。因此,单纯依靠设备进口或者技术进口对我国技术进步的贡献程度在减弱。同时,在国际范围内,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还通过种种方式限制对我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
战略锁定“安全发展”
进入新阶段后的这些变化和问题,对我国的进口战略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实施“安全发展”的进口战略。其中,“安全”是指宏观经济安全、能源资源进口保障、产业安全和社会安全;“发展”是指基于自主创新基础之上的效率提高、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和居民福利改善。
具体来看,在当前和未来几年中需采取“抓住两头、放开中间、促进平衡”的进口举措。其中两头是指资源类行业和高技术行业,中间是指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平衡是指贸易在长期内的基本平衡。
第一,由于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非常强的比较优势,因而可根据不同的产品逐步放松对这类产品的进口限制,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这类产品的自由贸易。这样既可以更好地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又可以让自由贸易促进竞争和提高效率。
第二,作为我国的主要比较劣势产业,对中等技术水平的机械等产业的高端产品,要继续予以保护和支持,并积极运用WTO中的贸易救济措施。
第三,对能源和资源类产品,要实行多元化战略,并加强进口的协调和管理,避免能源和资源进口风险,确保能源和资源进口的安全和稳定。另外,还可鼓励本国企业投资海外的能源和资源生产。我国越来越大的能源和资源需求也为这一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机会。
第四,在高技术行业的开放和保护之间寻找平衡,避免过度开放和过度保护造成技术创新激励不足和限制高技术行业发展。一方面,要鼓励高技术产品的进口,同时,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打破发达国家对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管制和限制,保证这些产品的正常供应;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对高技术产品的进口替代,并对国内企业的吸收消化、自主创新活动提供有力的激励和支持。在某种程度上,外部高技术产品的出口管制正好可以为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额外的刺激,同时,也避免了贸易保护上的摩擦和争端。
第五,建立能源和资源的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体系。采取多种方式,在能源和资源开发的各个环节上逐步介入,并将储备体系的链条做长。譬如,从能源和资源的勘探、开发以及半成品、成品等各个环节上建立储备网络。这样既可以更大程度地保障能源资源的进口安全,又可以通过更多的进口来平衡国际贸易。□
(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研究员)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