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饱之后该干什么?
董 键
有的读者可能觉得本文的题目好奇怪:现在都“小康”甚至是“富裕”了,还提温饱的话题干什么?
我觉得,“温饱线”是个转折线,是很有反思价值的。当我们被现实问题困扰的时候,不妨把时间拉回到从前,反思一下来路,也许会得到某些启示。
反思,已经成了中国人的思考习惯。我们反思过“姓公姓私”的问题,反思过“姓资姓社”的问题,那是为了“破”原来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理解。现在,这些问题虽然还要继续反思,但因为时空转换,所面临的问题不同了,也就不再成为反思的热点。
那么,我们面临什么新的问题呢?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急速的经济发展,忽然发现:不是技术不够用,而是资源不够用,环境容量到了崩溃的边缘,“用市场换技术”不再是“急所”,而是急需开辟新的资源来源,以满足疯狂的消费需要;同时还发现,过度依赖外资、压低劳动力价格和国内资源价格的经济战略,造成了中国补贴全世界的尴尬局面,国际资本疯狂榨取国民的财富,甚至拿着一把花花绿绿的纸(币)就可以来收购中国的产业,从“过路财神”到“吃钱的傻冒”,都是玩GDP数字和资本游戏(虚拟经济)而招来的实祸,当资源价格一涨,所有的盛世喧嚣都一风吹了,浑水里的鱼被晾了干鱼。
现在有人终于明白了:不奠基在节约资源和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战略上,单纯地以一种意识形态取代另一种意识形态,放任资本肆虐与消费无度,即使看来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也是无法持久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对这种发展方式的反应,也是对“摸着石头与国际接轨”所交“学费”太多的一种修正。
当然,有人可能还没有明白,或者压根儿就不打算明白,准备一条道走到黑。
现在,各级部门正在学习“十七大”文件,在用开会和文件来落实文件,在学校里,文件的条文马上就要成为考试的内容。我看,与其背诵条文和考试条文,还不如静心地想一下,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团乱麻?为什么会出现一个“风险社会”和“风险世界”?这时候,我觉得有个时间点非常关键,它不是“租赁承包”,也不是“国企改制”,或者加入WTO,而是在解决了温饱之后的道路选择。
为什么要从这个时间点上反思呢?
因为它触及到了“人活着是为什么”的基本问题。对此问题的回答不同,就会派生出不同的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
古人早就总结出来:“温饱思淫逸”,即有些人在吃饭穿衣有保障之后,开始追求享受,用今天的话来说,实际上就是“玩”。
为享受而发展,这就是今天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目的,其他什么神圣的政治名头或技术名头都是虚的,不管是宣称“终结历史”的资本主义还是宣称“历史必然”的社会主义,也不管是研究出了互联网还是研究出了太空飞机,亦或是研究出了一颗纽扣大小可以装下全世界书籍的存储器(不知道谁能读那么多书),都是如此。
为了玩,技术上就花样翻新,以满足人的消费需要,即使是没有需要,也要制造需要,于是,广告业就发达起来,整天用广告轰炸,不信就诱惑不了傻瓜?那无数的电视频道就是一个超长的广告片,中间偶尔插播一点无聊的电视剧,就靠这东西来灌输消费文化。一旦消费不了,生产就危机了,于是,所谓“转变产业结构”的种种政策就出台了,其目的就是玩新的花样,进行新一轮的消费品大促销。技术发展的目的不是为了减少人的劳动时间,提升精神生活的品质,而是使人们更加疲于奔命,生活愈加飘荡不定,灵魂没有归宿感。
现在,技术的能力已经可以解决全体人民的温饱问题,可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但毫无疑问,它满足不了人的奢侈需要,满足不了人的贪婪。一个在逻辑上没法完成的事情,我们的发展战略却硬要去完成它,“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这不是自找麻烦吗?正如人对世界的认识一样,无论科学发展多久,它也只能认识世界很有限的部分,就好象人在海边拣起一粒沙子一样。
人们所以如此辛苦,都是生活的价值观出了问题,什么功名利禄,什么雄心壮志,什么富裕奢华,都是自我欺骗,“人都要死”,才是唯一真实的。人生来没有什么目的,也没有谁赋予他使命,就是普通生物的一员。造物主让他生,也安排了让他死,但作为一个物种,人的基因可以延续。只有“人种”才能活的久远,个体并不重要。生活的目的和道路,就要依据这个事实来设计。舍此,无论什么高调,都是欺骗。一个学者或者一个政治家,他如果不首先把这个事实向民众讲清楚,就是不诚实的。
追求奢侈生活,不仅毫无必要,而且现在尤其变得不可能,因为这种生活方式已经威胁到了人和其他物种的存在。我们的国歌上唱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那是因为外敌入侵;现在,又面临着新的危险,那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毫无节制的发展和消费(浪费),不仅耗尽了宝贵的资源,而且引起了全球环境的改变,其中最突出的是温室效应,这已经成了世界各国的头头脑脑们开会必议的话题了。各个方面都在警示,但作为个人却无力改变社会这部巨大的麻木机器,即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改变不了什么。古代人观天象以敲动社会的杠杆,非外力驱动不能思过从善。今天,虽则开放接轨但还是在人窝子里混,“开放”究竟进来几只“苍蝇”却没有人数了,消费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的骨子里,即使“天文观测”比过去真实详尽很多,但因为有“科学”在提供虚幻的支撑,反而出现了更多的“傻大胆”。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还继续旧的发展战略,从温饱到小康到富裕…一路没有封顶地走下去,“一百年不动摇”,就是真正的走火入魔。即使提出“科学发展”,如果仅仅搞点“节能减排”,而不触动生活方式,依然是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而且必定将“科学发展”搞得面目全非,因为西方国家早就搞“科学发展”了,但却没有能“就地生存”,而是更多地消耗了世界资源,“全球化”就是方便垃圾堆放和资源掠夺。政治家用一些漂亮的许诺来取悦国民是容易的,但那是不负责任的,就好象肯德鸡的垃圾食品对人的诱惑那样。现在不是“满足需要”,而是“改变需要”,改变人生的价值观,从灵魂深处闹革命。一句话,“科学发展”的基础是“科学生活”,必须明确划分“必需品”和“奢侈品”,安排好必需品(尤其是耐用品)的生产和建设,限制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制定生活的标准,制定消费的水平,温饱之后还是温饱,但人的精神品质提高了,人过的是精神生活,而不再沉溺于物质的过度消耗。
简单一点讲,“科学生活”是什么样?就是“住在祖上的房子里是一种荣耀”。前人载树,后人乘凉,这才叫“代际公平”,不要代代都为同样的事情而忙碌折腾。
认识的转变和发展战略的转变都是痛苦的。但凡事情要分个轻重。相对于“人类”的存在和可持续发展,个人不重要,政府的面子也不重要;(舶来的)学说不重要,意识形态也不重要。
人类要学会在人口高度拥挤和资源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和谐地生存,否则,后果就不堪设想,所有的道理都一文不值,最后用武力说话,“炸回到石器时代”。要问问每一个人,能同意这种前景吗?
中国是人口大国,我们不但要为自己负责,也要为全世界负责,中国走什么道路,对世界有很大的示范作用,如果我们加入“疯狂掠夺俱乐部”,其他国家的人民除了“与狼共舞”,谁也阻挡不了;如果我们过一种新的生活,一种对资源环境压力减小和内部和谐的生活,世界人民就会“见贤思齐”,我们也有理由去阻止那些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例如日本人滥伐其他国家的森林和大肆捕杀鲸鱼;我们也有理由另开一个世界论坛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有三种因素对于推进可持续发展和建立科学生活不利:
第一,政治家缺乏胆略,不敢得罪人。而作为转变生活观点的社会运动,在没有完成转变以前,客观上需要铁碗人物的出现。严格地讲,搞市场经济不需要政治家,你看西方国家的领导人就象走马灯一样,政治简直就是娱乐。市场经济国家的领导人很舒服,负有限的责任,谁愿意自找麻烦啊?资本家就可以管理劳工,总统就是会议的召集人,只管制定政策和法律,只要不威胁到资本家阶级的统治,任你怎么过活都没有人管。“科学发展”显然不应该是这样的。
第二,知识分子要玩弄技术花样赚大钱,不肯放弃到手的利益。自古至今,知识分子都在塑造民众的精神世界,现在是通过技术和产品来做到这一点,借助于“科技神圣”的宣传和“专利制度”来确保名利双收。一旦要通过文化来限制技术的泛滥,他们能愿意吗?他们对此的一种反应是继续忽悠:相信科学吧,它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满足你所有的愿望。
第三,普通民众没有精神追求,想继续过物质享受的生活。什么精神享受?想让我们喝西北风?只有物质的东西才是实在的,离开挣钱消费,我们不知道还能怎么过。精神享受也许只有你们知识分子能有,我们可没有那份清高。我们过一天算一天,后代怎么过?我们眼一闭腿一伸就管不了了,或者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相信后代有足够的智慧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三种力量的离心离德显然是“科学发展”的大忌。
如何才能统一这三种力量的意志呢?我看,首先是知识分子要做出“牺牲”,不仅做“科学发展”的宣传员,更要做“科学发展”的实践者:只要不任意地开发那些诱惑人的玩意儿,任凭其他人怎么空想,都是徒劳。技术和产品要经过反复的试验,要经过科学的检验和文化的评估,才能推荐给社会使用,而且还要附加一条“召回”机制,不行就收回来。知识分子只有做出了这种实质性的“让步”,政治家才有可靠的同盟军,才能下决心在政策和法律层面规范社会成员的生活。“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一个社会的中坚力量的特质不是一些经济学家唠叨不休的“有恒产者有恒心”,而是在社会面临危机的时候率先做出表率和牺牲,现在,这个时刻已经到来。
温饱之后该干什么?
这是个令人痛苦的问题,也孕育着希望的答案。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