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查周建明
2008年02月16日 中国经营报
:叶文添、吴程涛
编者按
在“带头大哥”、“散户刘芳”之后,又一个“神秘人物”周建明出现在公众面前。
“周建明案”是中国证监会新出台的《市场操纵认定办法》(2007年9月出台)后第一个被查处的虚假申报操纵股票案。证监会目前已经查收周建明非法所得共计176万元,并罚款176万元。
在公布处罚时,证监会并未披露周建明的详细个人信息。
那么,周建明到底是谁?其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谜团?周建明与“涨停板敢死队”有怎样的渊源?本报记者通过一个多月的深入调查,试图为读者揭开其中迷雾。
一线调查
周建明的人生“探戈”
2008年1月下旬的宁波,寒冷。
家住宁波市海曙区柳汀新村86号楼的李大妈很早就起了床,她提着一个暗褐色的菜篮子蹒跚着脚步穿过小区前的几条街道,走入一个有些破旧的菜市场。
“十多年前,周建明也经常在这个菜市场上出现,他喜欢一些具有宁波口味的卤菜,邻居们叫他阿明。”李大妈说,在她的记忆中,那时的周建明高高的个子,有些消瘦,穿着一个大号的裤衩肆无忌惮的在街道间穿行,很普通的一个人。
这个真实存在的散户——周建明,正是从这里一步步发展成一个神秘的“超级操盘手”。
谁是周建明?
宁波市柳汀新村36幢86号,周建明昔日的住所,如今已经转租给了一对陈姓夫妇。
“我们是2001年从周建明父母手中买得的此处住所。”这对夫妇声称。
但记者从附近某中介公司却了解到,此处住房目前仍是处于租赁状态,而陈姓夫妇则和周建明家人关系密切。
这对陈姓夫妇对外来寻找周建明的寻访者异常敏感,对周建明的去向谨慎异常,“只知道,他一直在炒股,挣了很多钱,其他的就什么都不知道了。”陈姓夫妇闪烁其辞。
记者通过相关渠道,得到了周建明的手机号码,打过去始终处于关机状态,记者多次给他发消息也未见回复。
记者在柳汀新村的街道居委会了解到,周建明出生于1965年3月4日;其妻子名为朱向英,出生于1972年;其女儿今年12岁。
据记者了解,周建明最新的居住地址为宁波的中央花园,该小区于1999年建成,三分之一住户为外籍人士,余下的住户以证券、金融公司老总居多,是名副其实的富人小区。
此后搬到该小区居住的为周建明的父母,而周建明夫妇则从2005年之后基本就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仅在周末或者会开着他的那辆价值百万的宝马从上海回宁波。在2002年之前,周建明曾经在宁波海曙区工商局注册了一家公司,名为宁波市海曙铭盛商贸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万元,其中,法人代表周建明出资25万,一名叫喻文跃的人出资25万元,公司的业务主要为家用电器、服装、鞋帽、百货批发等。
记者随后赶到位于中山北路181号22楼该公司总部,却发现早已人去楼空,据相邻的一家金融投资公司人士表示,这家公司在注册后不久就从22楼搬到了16楼,再之后就因为经营不善而倒闭。
据记者了解,周建明的妻子曾在宁波某物流公司做部门主管,后来辞职随同周建明在2005年一起前往上海。
而此后,周建明夫妇的名字开始在多家上市公司出现。据了解,在宁波上市公司维科精华(600152)截至2006年12月31日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朱向英这个名字赫然在列,持股118.83万股,位列第二;名单中周建明也持股75.09万股,位列第6。在2007年3月31日,上述2人均从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退出。
而周建明这个名字还在S天一科(000908)、宁波华翔(002048)、S宣工(000923)等股票的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出现过,其中,持有股数最多的股票为宁波华翔,达到210余万股,持股时间也最长,接近一年;朱向英这个名字则在鹏博士(600804)、大亚科技(000910)、亨通光电(600487)等股票的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出现过,持有股数最多的为S*ST美雅(000529),达到近678万股。
根据以上信息,周建明在2005年所能动用的资金就达几千万元,当然,2年牛市下来,现在的资金和当初更不能同日而语,由此可见周建明曾经是一个真实存在的超级散户。
成名于宁波敢死队
在2002年,兴办贸易公司失败之后的周建明开始把所有资金投入到炒股中。从那时起他就经常出入位于宁波解放南路的银河证券交易所内,自此结交了众多高手,在股海如鱼得水。
所谓的宁波“涨停板敢死队”就发源于银河证券宁波解放南路营业部,起初仅是一两个操盘高手,后来形成所谓团队,在2001年以后的熊市中迅速崛起,以少量的资金,在局部市场中营造井喷行情。但他们属于民间游资,起初金额也不是很大,没有任何背景。
记者在寒风中赶到这家因出了著名的“宁波涨停板敢死队”而闻名于外的交易所,正值国内A股市场大跌,全面飘绿,交易所里人头攒动。然而人群中很少有抱怨声,人们大多表情淡定。这一切给外人的印象是,不足百平方米的交易所厅堂内似乎高手云集。
记者在交易所内辗转多时,与一位老股民搭上了话。尽管他不愿透露姓名,但似乎对周建明了解颇深。
“他颧骨很高,双目炯炯有神,脑袋瓜非常聪明,但胆子太大,经常为了暴利不择手段,我曾劝过他说这样会出事,但他从来不听,他是一个很有主见也很固执的人。”这位老股民如是评价周建明。
据记者了解,出道之初的周建明就以出手“狠、准”出名,尽管那时他还未成为敢死队的主力队员,但锋芒已露,后来进了敢死队的核心成员圈。由于周建明敢于暗算庄家,在弱市中拉涨停,颇有悲壮的色彩,周建明所在的敢死队一时成为众多股民的偶像。在当时,更多的人开始加入敢死队,敢死队的名声逐渐声名远扬。那时,市场上曾出现“炒股不跟解放南,便是神仙也枉然”的说法。
2002年的6月21日,以周建明为核心的敢死队员满仓吃进当时的中海发展(600026),在此后的6个交易日之内,中海发展涨幅达到60%,以领头羊的角色一度引发了当年的“6·21”行情,至今被众多股民传为奇迹。而经过此一役,周建明和敢死队也声明远扬。
据知情者说,周建明在宁波的时候,喜欢用“助涨”的手段拉涨停。即当一些股票走势尚好,但主力还没有发力的情况下,周便用手中很少的资金拉高股价封住涨停板,由此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更多的时候, 采用释放烟幕弹等虚假申报操纵行为,其手段是,当股民所看到盘面上的“卖2、卖3”等价位上出现了大量的卖单,引发心理恐慌,担心别人大批量抛单从而造成股价狂跌时,在惊慌之下也抛出手中的股票,但股民们一出手,那些卖单又消失得不见踪影,此时股民们方知道上当。
此外,周建明也会操纵手中所持的股票,利用所谓内幕消息,进行连续买卖,造成股票交易活跃的假象,引诱股民们上当,而他自己在价格最高点时早已全身而退,获得巨额利润,把股民们甩在跌势中。
“以上的种种手法简单实用,一击必中。”一位老股民说。
后来导致周建明离开宁波、出走上海,则是因为随着敢死队在媒体的频频曝光,他们的活动日益受到限制,一些主管部门也介入调查。另一方面,随着敢死队的声名鹊起,一些庄家们也开始联合起来围剿敢死队,一度上演过你死我活的大战。
而在与庄家们的战役中,面对悬殊的资金对比,敢死队开始节节败退,“那时候,敢死队也经常被庄家暗害,频频被套出局。”一位老股民说。
在那一段时间内,敢死队的工作曾经一度转入“地下”,而更多的成员开始另谋发展,在此时,周建明也入了上海一些人的“法眼”,被邀请到上海发展。
在上述知情者看来,2005年对于周建明而言是一个人生的分水岭。如果说此前仅是一个所谓的敢死队员做些“小儿科”的动作,那么,转战上海之后,周建明则是开始了另一段风云莫测的人生“探戈”。
去向之谜
2005年岁末,周建明来到上海。
对于周建明当初进入上海的缘由,外界曾经“小道消息满天飞”。有人说,是他聚集了宁波一些亲朋好友的资金进入上海炒股,最多不超过10亿元;也有人说,是某个大型的机构邀请他前去操盘,他手里有近百亿元的现金流。而在周建明每次匆忙出席的几次当地朋友的聚会上,他也对自己的去向只字不提,逢人询问时他只是说“在上海发展”,此外,缄口不再提。
“在上海的两年间,我们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直到我们看到证监会的处罚通知才知道他出事。”一位与周建明相识的朋友如是说,这位朋友形容周建明在上海的两年就像凭空消失一般。
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隐于上海的周建明几乎没有人见过,在圈子内也鲜有人听闻其名。
在上海的2年间,周建明一直恪守猎手本色——蛰伏着,只是在合适的机会出手去截取猎物。
证监会的处罚书显示,2006年1月至11月期间,周建明利用在短时间内频繁申报和撤销申报手段操纵“大同煤业(601001)”等15只股票价格。其中,2006年6月26日,周建明在该日上午的21分钟内连续挂出61笔“大同煤业”股票买单,共计40090000股,申报价格从第一笔的10.22元提高到第61笔的10.59元,并随后在26分钟内全部撤单,在撤单后,以10.36元卖出大同煤业股票433万股。周建明以同样手段,在2006年7月10日到2006年11月13日,操纵其他10多只股票价格。
而上述手段正是当年周在敢死队时的惯用手法之一。
“周建明唯一的漏洞就是用自己的身份证开了一个账户,并非法获利,这是大忌。”一位业内人士说。因为更多的庄家都是去农村以低价去收购一些身份证,来开设“影子账户”,庄家操作数万个这种“影子账户”,每个账户的申报量不到1万股,而此带来的后果是,即便被发现了,也几乎因难度太大而无法调查。
而一位知情人士则向记者透露,隐于上海的周建明应该为某些机构操盘或者双方之间有些协议,他们共同去寻找猎物,然后出手,整个过程隐秘而迅速,甚至不留痕迹。
及至处罚通知出来后,不少人怀疑,周建明仅是一个代号,是一个傀儡。这就如同当年曾在半年内获利10亿元的“刘芳”、一年获利3亿元的“唐亮”等史上最牛散户一样,只是一个被庄家利用来设立的影子账户,以此来掩盖庄家的真实身份。
但记者了解到,处罚的通知按照证监会行政处罚的相关程序,必须把处罚意见送达本人手里,才能正式公布,否则就不能执行。
对此,记者致电证监会相关部门询问周建明案件的最新进展,但并没有得到答复,证监会工作人员答复:“一切以公告为准。”
据知情者透露,这份处罚书的确早已送到神秘人物周建明手中。
但是受到处罚之后的周建明并未退市,依然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在股市中存在。上海圈内人士猜测道。
而此间一个更为隐秘的事情是,当年宁波涨停板敢死队的带头大哥徐强也在2005年悄然来到上海,而与周建明之间仍然有密切的联系。
据说,如今的徐强资产已近40亿元规模,在股海中地位举足轻重。因此,上述知情者推测,周建明可能也一直为徐强工作,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决非表面那样简单。只是这两人的行踪十分飘忽不定,难以琢磨。
据熟识周建明的人说,他比较迷信,崇尚数字9字,因为它的寓意为“长久”,因此他的车牌号末尾为999,妻子的车牌号末尾也是999,手机号码的尾数也为999。周建明似乎希望他的财富和生活可以隐秘而长久的存在,只是他始终未料到如今的结局。
新闻DNA
打破严禁接触记者的“铁律”
涨停板敢死队队员独家披露“周建明团队”作战手法
3年前,在宁波解放南路一个狭小的营业厅内,诞生了一支令股民无不注目的涨停板敢死队,凭借敏锐的嗅觉和敏捷的出手,他们以卵击石却屡屡获胜,他们始终在与庄家玩着猫与老鼠的游戏,一时间这家破旧的营业部和这群神秘的高手声名鹊起。
3年后,这支曾经辉煌一时的敢死队早已悄然间消亡,主力队员各自散去,只剩下不多的人苦苦支撑局面,而那些离去的队员们则进入了一个更为隐秘的环境,去进行着他们的另外一场风云人生。
为何3年会有如此惊人变化?冥冥中似乎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推动这一切,而这支叱咤风云的涨停板敢死队也由此生,由此灭。
崛起
记者面前的这家营业厅内,狭小而破旧,里面甚至没有安装空调,脚下是黑糊糊的水泥地,墙上是几张同样陈旧的海报和招贴画,整个营业厅的风格似乎像上个世纪80年代。这很难让人把它和那些出没于此的敢死队的股神们联系在一起。
但奇怪的是,这里的生意奇好无比,整个大厅塞满了各种各样的人。只是门口停得若干辆奔驰、宝马才让你感觉到这个地方的不同。
据说,这家简陋的营业部至今仍然存在着一些昔日敢死队员的身影,他们坐在贵宾室,敲击着键盘来导演或者去改变股市的一幕幕悲喜剧。
沈伟(化名)就曾经是这个敢死队中的一员,只不过他进去的时候是这个敢死队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候,而辉煌之后则是无尽没落,沈伟经历了这场起伏跌宕的转变。
“本来是不想见面的,但是考虑了一下还是来了,尽管目前我已经退出,也在做着与此无关的工作。”沈伟说,此前,为了此次见面,记者费尽周折,因为根据敢死队的规定队员是严禁接触记者的,否则将被清除出队伍。
虽然沈伟入队时间不长,但交谈中,记者对这个敢死队的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使得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开始浮出水面。
2000年之时,宁波涨停板敢死队开始显现最早的雏形。最早曾出现一位姓马的高手,以炒短线为长,而在这一年,成为日后敢死队带头大哥的徐强也开始转入此营业部炒股,据悉,徐强为1976年生人,17岁就入市。而其好朋友徐海鸥也在这一年开始进入这家营业厅,据记者了解,徐海鸥出生于1975年,1997年毕业于北京商学院之后没有找工作,直接回老家宁波炒股,在做散户时,与徐强相识,此后也和徐强联合炒股,日后散户们称呼他俩为双徐。此外还有一位姓吴的人士,年龄在35岁左右,也是这一年进入这个营业厅,后与徐强相识。
而在2002年左右,曾经的带头大哥马先生转到临近的光大证券后,徐强开始坐上头把交椅,成为名副其实的带头大哥,由此,三驾马车成型。而在此时,周建明也开始进入敢死队,追随徐强,由于技术较高,也很快成为核心成员。
此时的宁波证券界出现了以解放南路的银河证券、和义路银河证券营业部、光大证券某营业部为主的宁波涨停板敢死队。
据记者了解,在2000年的时候,几位核心成员手中资金不过几十万元而已,但到了2004年却暴涨到了数千万元,也有说法称,当时徐强的资产已经达到数亿元。
据悉,敢死队员们都是自有资金,连代客理财都没有。敢死队以吃庄家为生,即洞悉庄家动向,果断吃进,火速撤离,具体到操作风格,概括成三个字,就是“快、准、狠”。 涨停板敢死队的操作手法就是典型的短线炒作,手法凶悍,永远是打短线,只赚取10%,甚至5%左右就立即出场。
一般来说,他们平均三天打一只股票,如果持股一周,就算超长线了。多数情况下,敢死队都是今天进,明天出,有利没利都坚决出货,绝不手软。在财经评论员侯宁看来,涨停板敢死队之所以能够成功,一个原因是由于其本身团体成员实力超群,另一个则是因为市场低迷的情况下,短线投资比长线投资更具吸引力一些。
2002年的6月24日是宁波涨停板敢死队的成名之作,那天股市达到创纪录的800多亿成交额,其中的中海发展(600026)、招商银行(600036)等此前的特大盘股,当日开始不断大幅上涨,在领头羊“中海发展”连续6个达到10%涨幅的日子里,银河证券宁波解放南路营业部不断现身上海交易所公布的“龙虎榜”,例如2002年6月27日中海发展一共成交了7亿7354万元,银河证券宁波解放南路营业部成交7064.2461万元,几乎占据了9%的份额。而作为这场战役的幕后操,宁波涨停板敢死队四处出击,成功地运用近一亿元左右的资金,赚取了2000万元的利润,上演了一幕胜利大逃亡。
自此,宁波涨停板敢死队崛起于江湖之间,而这时全国之内,效仿者众多,敢死队身影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大大小小的营业部。
幻灭
如果说2002年是敢死队的顶峰时期,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敢死队的一个由盛转衰的节点。在敢死队声名鹊起的时候,也招来了众多非议和打击。“树大招风。”沈伟如此评价。
2002年,宁波市证监部门对敢死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一时间使得众多敢死队不敢出手,而从最终检查的结果来看,这个传闻中的敢死队只是在可能涨停的情况下才开始追涨停板,并没有坐庄的行为,而营业部也没有给其融资,敢死队员的资金来源全部属于自有资金,并不存在违法违规的行为。
“出来混迟早要还,一个事实是,在这个圈子里名气越大,你就意味着损害了一些人的利益,从而被对手研究,由于敢死队频频拉涨停,触到了庄家的利益,自然受到庄家的联手阻击。”沈伟坦言。
从2003年年底开始,曾经的长胜将军,涨停板敢死队开始在一些股票上频频失手。2004年5月12日桂东电力(600310)涨停,银河证券解放南路营业部成交金额达到1600.71万元,次日该股瞬间冲到涨停板15.50元,但转眼下一个瞬间,巨量抛单又把其股价打低到13.65元,1分钟内波幅为13%,5月14日桂东电力连续跌停,当天解放南路营业部日成交金额达到856.96万元,敢死队无奈中只好斩仓出局。
2004年6月14日浦东金桥(600639)、2004年10月14日空港股份(600463)、2005年2月24日?鄢ST宝龙(600988)等都曾经出现过老庄用“心电图”手法出货,庄家毫不犹豫当天就全线套牢“敢死队”,随后开始用“窒息战术”连续跌停。
以前每天都能登上成交量排行榜的宁波“涨停板敢死队”所在的几个营业部,2004年四季度,平均每月上榜30次;到了2005年上半年,变成25次,下半年每个月10次左右;到了2006年,就已经在名单上消失了。而此敢死队员也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崛起于熊市的敢死队们开始消失于牛市中,据沈伟透露,那些队员们去向众多,有的去上海,有的去福建,也有留在本地继续的,总之曾经的敢死队就此解散。
在敢死队销声匿迹的两年中,全国却出现了众多自称宁波敢死队员的私募高手,混迹于江湖之中,还有一些自称前敢死队员的人士编写名为《宁波高手》的图书叫卖,那些过去的辉煌似乎还在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大脑,只是如今早已成为记忆。
而对于敢死队消亡的种种说法,沈伟并不认同,如他所说,当年追击涨停板的操作方式有历史的局限性,而所谓的敢死队也是有局限性的。
时局造就了这支涨停板敢死队,时局也让它最终走向幻灭。
周建明的标杆意义
2008年02月16日 中国经营报
时至今日,周建明仍然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
尽管为此,记者做了大量的调查,其中包括调查他的家庭、他的生活、他的圈子。但遗憾的是,即便如此得来的仍然是一个模糊不定的形象。在证券市场上玩转乾坤的周建明,看起来还是那样神秘。
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神秘的周建明只是千万股民中的一个小角色,他没有显赫的背景,却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因为周建明是证监会《市场操纵认定办法》出台之后的第一个被查处的虚假申报操纵股票案。虚假申报操纵是指行为人做出不以成交为目的的频繁申报和撤销申报,误导其他投资者,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交易量。
在寻找周建明的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的发迹路线和人生轨迹,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周建明的股海生涯也代表了中国证券行业的一些重要的节点。他的人生随中国股市而跌宕起伏,他的终结也似乎代表着中国的证券行业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在暗潮汹涌的中国股市中曾经涌现出诸多大鳄,唐万新、顾雏军这些昔日威名远扬的大佬们的足迹早已被雨打风吹去。在中国股市这个隐秘的圈子里,似乎总是不太平,更多新的高手、新的玩家不断进入,他们期待成为新的大鳄。就如同周建明,他拥有聪明的大脑、良好的专业操作技巧,但他们好梦开始破灭。破灭他们好梦的不是对手、庄家,而是证监会。
由此,周建明的案件早已超过其本身的意义,他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标杆意义的事情,这预示着中国证券体系监管风暴的来临,也预示着更多周建明式的人物的消亡。
证监会在拿周建明开刀,其用意明显:这不是第一刀,也不是最后一刀。而周建明也明白这一刀是迟早要来的,问题是他错误地以为,这一刀不会来得这么快。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