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城乡一体化”
陈英
从媒体的宣传报道中获知,城乡一体化即扩大城市圈,即小城镇建设,即卫星城建设,即拆乡建镇,即拆县建市,即大马路工业园,即人气商气……
我不知道,农民从中能够得到多大实惠、多少好处。
成都近郊有个红砂村,别具特色的“都市农业”示范点就在红砂村。
红砂村在城市东三环路以外,外环路(绕城高速)以内,全村314户居民,总人口1127人,其中劳动力700余人。全村现有耕地976亩,其中用于花卉种植870亩,占耕地面积的90%。2003年,红砂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40元。
无疑,红砂村是成都近郊一个值得赞誉的成功典范,是农民奔小康的榜样。都市农业现代化就是城乡一体化,种粮种菜的红砂村农民一变而为栽花种草的都市农民。
探究红砂村成功的秘诀,不难看出,有利的地理条件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红砂村地处大城市近郊,近水楼台先得月,是搞都市农业、城乡一体化缺一不可的自然因素。其二是政府的积极引导,大力支持。同时,红砂村加大了土地合理流转和引资力度,发展了属于自己的花卉产业,打造出一个集观赏性、休闲性和消费性为一体的“红砂村”品牌。其三,也是红砂村成功秘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那就是红砂村人没有失去最为宝贵的土地资源。红砂村人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做文章”。他们不仅把红砂村开发成为都市后花园,而且把自己的房屋修建成具有川西风情的花乡民居。红砂村从穷到连吃水都困难的地步一跃而起,成为都市明珠。
东边日出西边雨。我们再来看看,北郊的情形就大不一样了。北郊的几个村(恕我不提村名)论条件,与红砂村基本相同:地处三环路之外,绕城高速以内。论地理条件,北郊的几个村拥有川西平原的风水宝地,地下水丰富且沟渠纵横,土地肥美,物产丰富,比地处浅丘的红砂村更胜一筹。
然而,如此优越的环境,北郊几个村的农民却与小康无缘。他们有肥得冒油的土地,有良好的发展机遇,有党的好政策,但北郊的几个村却陷入农村改革的泥潭。
比起东郊的红砂村,改革的号角最先在北郊吹响。因为北郊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因此更利于工业园和房地产开发。
十多年前,开发商的眼睛就骨碌碌盯准北郊这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政府牵头,开发商以极为低廉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拿到了土地。十年过去了,北郊几个村的失地农民仍然无法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北郊几个村的发展却让少数人先富起来,而少数人的富裕却是以牺牲农民手中的耕地为代价。
北郊几个村的农民再也不能像红砂村人那样做大文章。没有纸(土地)怎么做文章。大城市近郊农民失地,即意味着贫穷,是眼下不争的事实。在看似繁荣的背后,失地农民住着自己的破旧房子偏安一隅。他们成为一块变味的泡沫。
有识之士普遍认为,中国人口的增长、经济建设和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严峻,加之各种自然灾害和对土地的超限度掠夺都将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当然,对于公益事业的支持,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以某些既得利益集团的自身利益而并非公益事业大肆从农民手中掠夺土地,后果不言自明。
其实,我们更需要把对农村进行无限索取转为无限投入。保护农村,保护耕地,即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在农民走出土地这个问题上,一些人以偏概全,说什么使农民从土地、农村永久性地解放出来,让农民尽快变为市民,真正消除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制度。我认为这不是根本解决身份制度问题的办法,而最主要的是观念的改变。假如中国农民全部走出土地,农民全部变为市民,没有了乡村,没有了农田,没有了种粮人,我们大家吃什么。
城乡一体化,不是一刀切得了的,囫囵吞得下的。只见大的城市不见大的乡村,以一叶障目,城市势必失去繁荣的基础,不成比例的发展势必带来难以消除的隐患。
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吃饭问题更重要。
失地农民是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求生存,红砂村人是在自己的土地上求发展。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