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血自主品牌“鸠占鹊巢”
---------------------------------
在中国欲对自主品牌实施倾斜政策之时,外资汽车公司混入自主品牌阵营并欲上演“鸠占鹊巢”的新故事。
3个月之后的北京车展,注定要上演一场合资企业的开发大战: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将分别推出一款根据中国市场特点全新开发的量产车型;宣称推出了“中国第一个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的广州本田,也将在此次北京车展上发布自主品牌标识、战略,其第一款自主品牌概念车也将同时面世。
都是合资企业为中国市场开发的车型,广州本田旗帜鲜明地称之为“自主品牌”,大众却似乎没有打算给这两款产品一个新的名分。是大众太保守?还是广州本田更加与时俱进?不得而知。
合资企业到底能不能开发自主品牌?合资企业开发的品牌能不能叫自主品牌?回答这两个问题的难度不小,因为教科书上没有定义,政策文件里也没有界定。不过,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舆论所指的自主品牌,应当是品牌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国内资本所有的品牌。至于广州本田这样即将推出的混血品牌,恐怕有骑墙之嫌。
当然,纠缠于名词解释难免有些迂腐,只要车好、消费者喜欢,它是全自主还是半自主,的确并不重要。
据说,当前管理部门正在酝酿把优惠政策向自主品牌倾斜,那么,管理部门就必须给出一个清晰的说法。如果自称“是”就“是”,谁都可以自我标榜,换个马甲就可以了。奥妙很可能就在这里。
近两年,自主品牌已经是人人争戴的高帽了。不仅如此,都叫自主品牌,奇瑞、吉利和一汽、上汽情况不一样,一汽、上汽与广州本田又不一样,大家起点不同、技术基础不同、企业包袱社会责任不同、资金来源不同、政策资源不同,诸多不同如果给烩成一锅“优惠”,未免有失公允。
在汽车行业,创建一个自主品牌并不是多么伟大的壮举。中国的汽车工业算不上发达,汽车品牌数量之多却创下了世界之最。在国内市场的300多个汽车品牌中,自主品牌占了七成多。就是合资品牌占优势的轿车市场,自主品牌的品牌数量也占到了品牌总数的30%多。
所以说,舆论期待的,是有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品牌。
与塑造一个成功的品牌相比,研发出一款成功的产品就简单得多了,因为前者需要长时间的精心呵护,需要丰富的产品作为支撑,还需要成功的品牌经营,这在今天的中国还没有成功的先例。
技术竞争无时不再,品牌替代却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英国的罗孚破产了,品牌依然值得几家企业争夺。这就是为什么成功品牌要那么爱惜自己的羽毛,即使是整车技术输出也不会轻易许诺给予品牌使用权,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消费者买了国产车却愿意换个进口车的标志,品牌的影响力使然。
要求广州本田的自主品牌做成梅赛德斯—奔驰肯定是强人所难了,有朝一日能与本田并肩就是了不起的辉煌了。不过,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无解了:如果真能如此,本田又怎么可能有动力来参与培养这样一个敌人呢?
再有,这个自主品牌的使用恐怕难以体现出真正的自主。比如,如果这个品牌要出口到国际市场,势必要考虑是否与外方品牌的销售产生冲突甚至混淆,结果将是谈判与妥协的产物,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自主”。发改委的一位官员曾谨慎地以“自有品牌”称呼之,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含义却丰富得多了。
从市场角度来看,倒真的不用为这个自主品牌担忧了。以合资企业多年的采购、制造、销售经验,以及外方的公开的技术支援,这一品牌的产品应该不会起点太低。不过,这个自主品牌的研发初期肯定还要依靠外方这根拐杖,短时间内尚不具备与国际品牌正面对抗的能力,受其冲击和挤压的,恐怕只能是自主品牌阵营里比它还苦的穷兄弟了。
同室操戈,估计痛的就不止是企业了。
来源:中国经济评论·产权市场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