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自由化并非不用讨论的共识
2008年02月22日 第一财经日报
杨小刚
上周,我们刊登了向松祚先生的两篇谈“中国货币政策的挑战和困境”的文章,文章分析了人民币持续、单边升值的利弊得失,并提出了重回固定汇率制的设想。
一位北京的读者给我来信,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一些学者喜欢拿日本的经验教训说事,其实事实真相并非那么简单,当时的日元升值从长远看,对日本是有益处的。他还认为,重回固定汇率制是一种倒退,并问我这是不是本报的立场。
我回信说,我们并没有倾向于某个立场,只要文章有理有据,我们欢迎各种观点的讨论,并愿意提供平台展开多元化的论争。
后来我们也确实收到一些不同观点,并选登了文亮和杨宇东先生《不能因监管“热钱”而放弃汇率改革成果》和《浮动汇率改革方向无需质疑,头痛岂能医脚》的商榷文章。
作为一名编辑,对这个问题我也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的。我并不反对资本市场的自由化和浮动汇率制,我担心的是,当所有人都认为一种观点是理所当然的、没必要讨论的,并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时,这个理想的目标会不会因为缺少制衡的声音而陷阱丛生?何况,目标的达成,需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可以通过不同的路径。
拿资本市场自由化来说,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多数人都会有这样一个印象,即资本市场自由化应该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共识,对于目前没有实现这个目标的国家,理所当然该朝这个方向改革。
在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共识下,我们往往对一些问题习焉不察。比如,我们是否应该自问一下,资本市场自由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资本能够在全球更合理和更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并促进经济的增长。
但是,如果有历史和事实表明,资本市场的自由化不仅没有加快经济增长,而且近30年来各种金融危机产生的最主要因素,恰恰是一些国家过早、过分、过快的财政和资本自由化。
那么,我们还会认为资本跨境自由流动是一个不用讨论的共识吗?就像劳工跨境自由流动同样不用讨论那样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其实也曾进行过相关研究,证明资本市场自由化并没有促进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安雅·谢芙琳在她“对全球化经济的理性思考”一文中解释说,由于这些学者的听众仅仅是圈内人,他们没有强势的公关部门去散播其研究成果,使得一些很好的观点听众寥寥。多年之后,由于这些成果的发布,导致《经济学家》杂志放弃了它一向主张的资本市场自由化立场。
在此,我并不想否定资本市场自由化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我只是主张,人的知识和理性是有限的,在我们掌握的资料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对自身“理性的自负”存有警惕,并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即使这种声音是错误的,也有其存在的价值。
类似汇率自由浮动制、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等命题,我们也应该让不同的思考存在。这是我们的一贯主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