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针对国内经济状况,决定实行宏观紧缩政策;为了减轻国内市场的流动性货币过剩的压力,给快速增长的过量外汇找到出路,又推出了对外投资的主权基金。笔者认为这些举措,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极为紧密,特此提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财政货币政策要以产业政策为导向,不能一刀切。紧缩银根的宏观政策,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需要实行一揽子的细分举措。整体的紧缩要求,并不表示所有产业以及产业内部的所有环节一律紧缩。国家需要调控已经明显脱离民生实际的房地产业,对房地产实行严厉紧缩未尝不可;国家需要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过度膨胀,可以采取一整套的紧缩措施。但是鼓励发展的农业、乃至与农村密切相关却又处在整体限制范畴的部分产业细分环节,国家需要支持的交通、能源、通讯等行业,又要实行适度的优惠、补贴、刺激等一系列宽松政策。因此涉及到具体问题时,又不能一刀切。
二、宏观紧缩政策应以高度灵活为方针,提高时效性。就是说,必须紧密结合国内经济状况,灵活实行多种预备方案,达到在抑制通胀的前提下,切实防范滞胀。一方面要在控制全行业投资增长结构和增长速度的同时,适度增强普通百姓的消费能力。笔者并不认同当前的物价上涨由供需关系决定这一观点,理由在于目前明显存在着物价上涨和百姓消费下降的背离趋势。同时以配套政策将部分民众的闲散资金导向投资领域。另一方面要根据资金面变化情况和产业发展状况,灵活采取紧缩和宽松政策,总体上可以分行业分阶段地调整货币发行量和利税政策等,紧缩并不一定是减少货币发行量,也并不一定是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有时往往需要反向操作,关键在于及时跟踪宏观态势和微观动向。笔者始终支持物价的结构性变化,有的物价比如农产品价格可以上涨;有的物价比如生产力水平高的部分工业产品价格应当控制,关键是要及时地严格评估不同商品的全成本,以规范手段严厉限制商品的盈利空间,确保市场物价水平整体依法控制。
三、主权投资基金要以内外腾挪为手段,增强调控力。主权投资基金除盈利之外,另一大目的是要调节国内流动货币总量,因此必须与紧缩政策相配合。应当在跟踪国内流动货币的基础上,适度配合国内股市基金的运作需要,保证股市投资行情稳定和渠道宽畅,提高国内中高收入部分民众的投资信心,以便降低市场商品的通涨压力,增强政府在宏观紧缩条件下对社会闲散资金的引导力。当前国内股市是国民投资主渠道,现有股市基金在稳定行情中的控制力仍然有限,股市动荡和萎缩又将迫使部分资金向传统商品市场流动,从而抵消宏观紧缩的效用。因此国家主权基金应当承担一定的稳定国内股市的重要职能,重点配合宏观调控的其它措施,与A股市场的充血和失血走势逆向而动,充分发挥其在内外资本市场间的腾挪作用。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