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为何这么“贱” ?
2008年3月19日,笔者到天津市光大银行广东路营业所办理转存业务,早晨9点10分拿到69号,中途过号,侍办完转存业务已至下午1点10分,前后整整排队等侯了四个小时,本来有八个窗口,但办理业务的仅开六个窗户,在这一过程中,大厅里早已挤满了数拾人等待存取款业务,而持VIP卡的人群却源源不断的进进出出,无视长时间等候的群众,持VIP卡的人根本不用排队,所有窗口存取款业务只叫持VIP卡的人,而数拾人等待存取款业务的普通客户都非常气愤,更令人费解的是,该营业所的负责人很理直气壮且很嚣张的冲大家叫喊:“人家都有VIP卡,有VIP卡就是不排队,有本事往上面告去…………”。
在此之前,光大银行推出了VIP卡,什么是VIP卡?,VIP卡是以客户的个人资产、个人负债、以及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度作为VIP客户的衡量标准。
在光大银行储蓄存款10—50万元人民币或国债、受托理财等资产,连续三个月月末余额为20—50万元人民币的客户,为阳光理财VIP紫金卡客户,50万—100万的为阳光理财VIP黄金卡客户,100万元以上的为阳光理财VIP白金卡客户。
一部分持有VIP卡的人,享受到了光大银行对待贵宾的高档服务,在没有专设贵宾窗口的前提下,当排队等待人群众多的时候,持VIP卡的人可以任意夹塞儿,有的工作人员还专程陪同持VIP卡的人,并为其提供高质的服务,银行要是最新推出什么好的理财产品,他们会在第一时间里知晓,并且无限量地购买,因此持VIP卡的人,他们对银行服务颇为满意,并且认为这一服务理所应当。而银行也认为这样做并无欠妥之处。其依据无非是源于银行界极为流行的一种说法,二八定律:即银行大约80%的利润来源于20%的客户。因此,为了使本行的利润稳步上升,银行的白领们很愿意为这20%的钻石级客户提供照顾。
无论是银行还是所谓的贵宾,都觉得这种旨在为人民币服务的策略不存在任何偏差。但金融界也讲求和谐发展,各类银行首先应该是为大众服务的,在服务大众的同时,银行可以为能够带来更多利润的小众提供便利,但这种便利的提供,应该充分考虑到大众的感受,不应该厚此薄彼。
当银行发行国债之前,在头一天晚上,银行的工作人员就以电话的形式通知了贵宾客户。到了正式发行的时候,很多老百姓在银行外排起了长队,而有限的国债大多已经被大部分贵宾们轻松地预订一光。这种不和谐的金融事件,就常常发生在老百姓身边,对此很多人都有意见看法。
大多老百姓认为:侧重高端客户并不是要赶走低端客户,过分关注高端客户,银行未必明智,至少不符合银行分散风险的经营原则。
由于银行开的窗口不多,办理业务的速度又非常缓慢。并未设有VIP专用的窗口,漫长的等待,已经够让人很生气的了,但这还不算,众多后来的VIP客户,竟又被允许随时随刻的插队办理业务。难怪众目睽睽之下,老百姓愤然而起,质问值班经理,一样都是银行顾客,凭什么他们可以夹塞儿插队?银行是不是在歧视普通储户?
中国公共服务场所特权的泛滥,对笔者的遭遇,并非是个案,近年来,VIP在社会上,尤其是公共服务领域遍地开花,从银行到医院,从飞机场到火车站,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到各式名头的VIP贵宾厅屡见不鲜,而贵宾专享、绿色通道、差异化服务等,更成了VIP的标准广告用语,但凡提供服务的地方,就能分出个三、六、九等。
在北京、成都、沈阳、郑州等地的机场上可看到,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易登机、尊易等,以VIP俱乐部名义出现的贵宾室都十分醒目,候机大厅的相当一部分面积被贵宾室分割。而且,这些设施豪华的贵宾室往往使用者寥寥,服务人员大多垂手而立,无所事事。凡持有钻石卡、翡翠卡等贵宾卡的联通用户,公司可以替客户办理乘机手续,提供各种贵宾服务。
如今,这种时髦的VIP服务、贵宾服务更是愈演愈烈,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向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领域渗透。
近日,中国联通某分公司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达成协议,在哈医大四院设立了联通健康站VIP贵宾厅,除了为贵宾提供尊贵候诊环境外,还包括直接挂号、预约专家以及手术费优惠价。
此举因有冷落普通患者之嫌,而遭到公众强烈质疑。实际上,类似的VIP服务并不鲜见。有家银行推出阳光理财VIP卡,持卡人可以享受挂号优先权,宣传语是:到医院看病不用排队挂号,只要医生看完手头的病人,下一个叫的就是你。
差别化服务庇护贵宾族,银行、民航机场、火车站等公共服务场所,为何流行起了贵宾俱乐部?这是由VIP的高附加值决定的。说白了,VIP就是金钱换特权。大凡VIP成员,非富则贵。诸如银行、移动、联通等具有垄断背景的大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和铁路部门、民航机构、医疗机构之间联姻,为VIP服务,不是他们的觉悟有多高,或者服务有多超前,而是因为VIP们的钞票多,业务量大,给他们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大。
而面对社会上的种种质疑,在公共服务场所跑马圈地,大搞VIP服务的企业也有自己的理由。中国精英的谬论是,VIP服务是差别化服务,是国际惯例,VIP是为了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是商家细分市场、为优质客源提供优质服务的一个手段,是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
追求利润最大化对企业来说的确无可厚非,但不能任由市场法则主宰任何领域。国有银行、机场、车站、公立医院,是依靠公共资源建立起来的公共服务机构,其提供的服务理应为全体公民平等共享。即使将富余的服务资源用于营利,也应以不妨碍、不挤占基本的公共服务为前提。
但目前现实是,这些出租给大企业的场地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成了大企业的一块招牌,造成了新的闲置。比如,在火车站,大部分旅客不得不在拥挤、喧嚣的候车室里痛苦地等待,所谓贵宾却可以独享优雅的环境。在银行,普通储户屡屡排长队,而VIP顾客却能接二连三,连续不断的不排队、不等待。
公共资源应立法维护,VIP看似是公共服务机构和承租企业双方两厢情愿的好事,对社会、对公众而言则是一种资源浪费和社会不公平。人们对于公共服务的差异化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满足这种差异化的需求是要以不引起公共资源分配不公为前提的。
如果说金融机构等市场经济的竞争主体,搞一些VIP服务招引客户,并不为过,那么,他们和铁路部门、民航机构、医疗机构联手搞VIP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在公共服务资源还比较紧缺的情况下,专门拿出一部分为少数人服务,势必让公众的紧缺资源更加紧缺。
公共资源搞VIP特权,眼睛只盯着钱袋、无视普通公众权利的行为,传递出的是一些公共服务行业,重营利轻公益的角色严重错位、嫌贫爱富的势利小人观念,以及垄断行业的霸王思维。对此,应严加整治、规范,令其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中国目前对VIP的设置范围、领域、权利等等方面,都缺少必要的法律规定,VIP的法律监管是一个真空,有些领域设置VIP的合法性及合理性至今没有一个评判标准。因此,建议立法规制VIP现象,维护公众资源不被侵犯。
银行的VIP贵宾卡是否合理,银行为一些储户开设贵宾卡,如果银行有开设专用的窗口,那么就不存在插队现象,也不会影响到其他的储户的利益。相信一般储户也不会因此而计较的,但是银行如果没有开设专用窗口,而让这些贵宾卡拥有者和一般储户去竞争,银行损害了贵宾卡拥有者和一般储户的利益,那这样的卡开设有何之用。不如早早废了的好,VIP是银行歧视顾客的做法,老百姓非常反感这样的做法。
经济学家施蒂格勒所指出的那样:管制通常是产业自己争取来的,管制的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为受管制者的利益服务的。
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十分完善,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利益集团即政企同盟,结盟者一方为行业管制机构,另一方为行业的垄断巨头。它们在合法攫取巨额垄断利润的同时,极力阻碍着公平竞争的市场博弈规则的实施。利益集团的存在,导致寻租盛行,规制机构难以保持独立公正,企业集团与消费者集团互相博弈的框架难以建立。
因此,政府规制改革的第一步是,应彻底清除中国精英在VIP上的谬论,清除利益集团的干扰,其次才是博弈框架的构建。
潜在竞争理论表明,垄断受到市场过程内生的竞争力量制约,具有效率特征。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垄断地位不容易获取,要形成并保持垄断地位,更是难上加难,垄断企业的行为会受到动态竞争的有力约束。
垄断只能是暂时和有限度的,没有一种经济权势和垄断地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们都会面临永无休止的挑战。
市场过程中的动态竞争能够自动抑制经济权势,只要不存在自由进入的障碍,现实竞争和潜在的竞争,都会激励和推动市场过程,以竞争方式制约暂时具有市场权势的企业行为。由于垄断具有暂时性和不稳定性,任何垄断都是不稳定的,只是市场竞争过程中出现的暂时状态,从长期来看,许多垄断都将会自行消失。
排斥市场竞争的银行,构成了银行极具危害的行政垄断。银行垄断的存在,是由于政府的消极性在起作用。
政府应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己任的守夜人,但在政府行为的实践中,既存在着为谋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的行为,也存在着谋求非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的行为。
就目前中国银行垄断制度的保护对象而言,主要是特定行业中的垄断商以及处于地方行政垄断保护下的各银行。这些银行一方面是这种制度安排的受益者,同时也意味着他们是行政垄断制度的需求者。
如果将行政垄断现象理解为一种特定的制度安排,那么这种制度的运行必然存在着制度的需求,政府的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区域政府就是这种制度安排的供给者。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垄断银行实现了自身财富最大化,但垄断的社会总成本大于总收益,定会给社会财富造成巨大的损失。
垄断行业的银行继续存在一天,公众权益就会继续受损一天。只有完善现有反垄断的法律制度,并保证这些制度能够被很好实施,才能真正减少垄断银行的收益,消除垄断银行寻租,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垄断银行犯“贱”之势。
建立全国统一性和竞争性的,没有为VIP持卡人献媚自“贱”的垄断银行市场环境。清除中国精英在VIP上的谬论,是构建银行与大众社会和谐的弟一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