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每年两千多人轻生的沉重思考
深圳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地方,也是以成败论英雄的地方。
选择了深圳,就选择了压力,这没什么好说的。各种压力下,深圳18岁以上成人各种精神疾病的终身患病率为21.19%,名列全国第一,深圳离婚率达千分之二,居全国之首;深圳抑郁症发生率7%,而全球抑郁症发生率为3.1%,深圳每年有超过2000人轻生。
他们为什么选择轻生?压力怎么会导致轻生?这个话题,很沉重,但不容回避。
我今天会被淘汰吗
深圳是移民城市,压力自有着独特的分量。工作压力尤其大,个中滋味,深圳人最清楚。我会被淘汰吗?许多深圳人每天问自己。
吴先生是深圳一家银行的白领,在朋友眼里,他是出色的。朋友、同事怎么都想不到他会自杀。
其实他时刻处在压力之中,他觉得自己在经济领域的知识已经很有局限,尤其在国际金融知识方面无法拓展。他在工作札记中这样写道:“我会被淘汰吗?我每天这样问自己。这逐渐变成我的一种痛苦的强迫症行为。”回到家,吴先生只能用臂膀拥抱妻子,夫妻生活很糟糕。
接手一个资金上千万元的项目后,吴先生所有精力都投入进去,但是工作很不顺手。突然有一天,公司领导决定由其他人负责这个项目,他感到出局了,是个“全面无能的人”了,崩溃了。在一个安静的夜晚,他吻了熟睡中的妻子和女儿,然后从阳台上跳下。
“他为什么要选择死亡?”同事们深深叹息:身处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很多的优秀男人其实很脆弱。
自杀者中女性占大多数
女性自杀者多因为情感纠葛,这一现象在深圳尤为突出。
深圳女多男少,男女比例约为1:7。女子难嫁,是深圳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一些男人要性不要情,甚至少数心怀鬼胎的男人利用女性“难嫁”的心理,骗取她们的身体、感情和金钱,一些女性承受不了这种伤害,选择了自杀。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的记录中,沉甸甸地记录着自杀者的情况,其中女性占大多数。记者痛心地发现,今年3月初,这里一天就抢救过3名服药自杀的女性。
急诊科朱医生说起了小丽的遭遇。小丽的自杀,看似有点偶然,但说明深圳外来女子的无助无奈,感情伤害的后果严重。
3年前,小丽从湖南来到深圳,在一家高档酒店当服务员。店里的大厨追求她,在甜言蜜语、嘘寒问暖的攻势下,小丽动了芳心,不久就同居了。后来发现大厨早已有了老婆,自己竟然成了二奶,从此郁郁寡欢,没有安眠药无法入睡。一个下雨天,她给大厨连打了10个电话,对方都不接;而她约湖南老乡去喝茶,老乡口气冷淡地说没空。突然之间小丽觉得特别无聊,觉得世界上没有真情,床边正好有一瓶安眠药,鬼使神差地,她就一把吞了下去,所幸抢救及时保住了性命。
有了压力无处诉说
心里郁闷,如果在内地老家,跟亲戚朋友发泄一通,压力会缓和一些。在深圳不同,新移民初来乍到,少了亲情的避风港,生活不稳定,压力得不到宣泄或疏导,就很容易患上抑郁症。据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的统计,拨打热线的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临时人口比常住人口多。
有了压力却无处诉说,最为有害。小琳很要强,一年多前不顾父母和男朋友的劝阻,辞掉稳定舒适的工作,独自来到深圳。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杂志社,白天去企业采访,晚上要通宵写文章。一个月要写5篇,一篇文章是5000字,一直要修改到被采访的企业满意才行,否则收不回来钱。而她忙一个月,才能赚3000元,这钱只够在深圳交房租、吃饭和交通。为争业绩,同事之间关系不和谐,人就变得脆弱。家人和朋友又都离得远,没人可以诉苦。
日子一天天过去,压力和疲惫在心底积聚,她竟然无端地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在采访中,小琳把日记中的一段给记者看:“我不时会奇怪地想,一走了之算了。这不是辞职,不是离开深圳,一走了之,就是离开这个世界的念头。这样的念头,我对谁说呢?现在我写在日记里记录下来,也是一种宣泄吧。”
给轻生者一个“救生圈”
“自杀是可以预防、可以有效干预的。”深圳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的专家说,“如果你心理有危机哪怕快崩溃时,通过寻求帮助还是可以挽救自己的。身边的人有自杀念头时,一句宽慰,或是温情的一个举动,悲剧或许就可能避免。”
廖女士很要强,打拼十几年,坐上公司销售总监的位子,却错过了婚姻,别人不知道,她知道自己已经得了忧郁症。症状很是奇怪:晴天没有事,一到阴天,就蓦然感觉人生黯淡,就觉得活着累,就会模模糊糊地产生轻生的念头。不久前一个雨天,她感觉自己又不对劲了,蒙着被子睡到下午不吃不喝,冒出了轻生的念头。此时门铃响了,安徽老家的三位老同学来深圳旅游。几个人聊天聊到深夜,聊到童年的情景,大家开怀大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廖女士突然觉得,世界上是存在着友情的,这个世界是值得好好活下去的。就是这种温馨的友情救了廖女士。以后每当下雨天,她就打电话和老同学聊天,努力走出莫名的心理阴影。
廖女士怀着一颗平常心生活着,后来找到一位普通的白领,结婚了。“我终于度过了心理危机期,现在我觉得,活着多开心啊,我有100个要活下去的理由。”
像廖女士这样无端地冒出轻生念头,并非真的想死,只是被痛苦的迷雾蒙住了双眼,一时找不到前行的路。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的专家说,大量实践证明,缓解或消除“迫在眉睫”的心理危机,积极干预有效可行。没有人愿意死,很多人在轻生前,都会发出求救信号,可能是语言,也可能是行为。周围富有爱心的人,如果能够及时伸出援手,就可能让求助者度过“死”的危险时刻。
摘自2007年11月23日《中国青年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