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生谈股市热点问题
2008年03月28日 17:03 金融界网站
今日上午在股市跌破3400点关口之时,金融界网站特约著名经济学家华生教授就解读当前股市热点问题。以下是文字实录。
主持人:金融界的网友们大家好!今天股市跌破了3400点,就当前股市的下跌和一些热点的问题,我们非常荣幸的请到了著名经济学家华生教授给广大网友解读。华教授,请您给我们的网友打个招呼吧!
华生:大家好!
主持人:华教授,我们知道今天股市跌破了3400点,您认为当前股市下跌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华生:市场下跌,最根本的原因当然还是因为市场本身内在有调整的要求。如果说稍微放长一点看,这个下跌应该说它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市场过去两年当中上升的幅度过大,脱离了基本面的支撑,这个观点我不是现在说,我去年反复强调这个,就是从哪一个指标来衡量,我们现在的经济增长支撑不了这么高的股价。所以这个估值缺乏内在的支撑,这个恐怕是根本性的原因,其他的原因都会有影响,但是这个是最根本的。
当时因为去年中国经济环境比较好,外部环境不错,大家比较乐观。当时我讲了我们不能把未来放在最乐观的可能性上,如果你把这个放到最乐观的情况下,这个估值上会带来一些问题。现在不光是内部还是外部的环境,都比原来大家预想的,包括国际上这些企业家判断都要险恶一些,在不利的外部环境下,中国股市出现大的调整就很难避免。
主持人:目前最主要的情况估值跟经济基础不相匹配,尤其是今年大部分的机构投资者,都对今年的宏观经济形势感觉到悲观。前不久统计局数字说今年的工业增长可能要放慢,您认为今年的宏观经济面会怎么样发展?
华生:我觉得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来说,不能说出现了什么根本性的转折。我们有一些专家、投资机构都是这样,好的时候乐观的不得了,情况稍微发生了变化了,然后又是悲观失望。
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出现特别大的变化,外部经济对我们是有影响。会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但是中国经济本身应该说目前并没有出现特别大的问题,是有各方面的条件,最主要的就是包括就我们自己而言,最主要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压力,至于经济比去年有所回落,这个本来是我们宏观调控的目标,本来是让它回落,不让它回落就出问题了,所以希望它有所回落的。所以经济利润增长跟过去相比要下跌,这个是去年大家预计到的。包括机构投资者,他们也是预测说是今年经济增长会有所回落,所以这个本身我觉得不要因为证券市场发生了变化,然后我们对整个中国的整体经济,好像中国经济也应该到此结束了,下面出现大的衰退了,这个显然不是这个局面,我的最大感觉就是市场好的时候,有些人的狂热用什么冷水都浇不下去,但是市场下跌的时候,这些人的情绪比冷水还要冷十倍。
主持人:很多人认为这轮牛市中的调整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股改的对价,现在要付出代价了。就是因为大小非减持、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华生:这个在当时说的很清楚,所以大小非减持不应该说是突然出现的东西,这个本来大家都知道。有些非流通股过去也减持过,当时我就提醒过,因为在市场好的时候,即使到了减持期可能也不减持,但是市场不好的时候,可能大家就会拼命的减持,所以实际上获得减持权的,特别是小非不是今天才获得的,当时的所谓“锁一爬二”,2005年5月1号开始股改,2006年5月份就开始减持了,问题是大家没有减,到了2006年、2007年就可以减,当时减持的人非常少。小非减持的人也非常少,反之基金一出来大家拼命买,那么现在基金大家不买了。根本的不是大小非减持是一个突然的事情,而是当时我们对市场预期太乐观了,当时你看看前两年的文章报纸上都有分析,认为大小非减持并不是很大的压力,并不是他们没有看到会减持,今天再来渲染大小非减持是因为股改有问题这个话不客观,因为当时人人都知道减持,当时非要贬低这个作用,当时我说大小非减持对市场会有压力,当时有人拼命的分析说不会有压力,市场可以支撑,所以这个意义不大。为什么要减持?他认为有两条:第一认为下面涨的空间不大了,反而会下跌,因此要套现。另外一个减持的原因,就是他觉得这个估值合算,国外的很多股票为什么发不出去?李嘉诚在熊市的时候为什么要增持呢?是认为这个股价太低了,我的实际估值比他高。为什么要减持呢?肯定是他认为我的实际估值没有这么高,尽管股价跌了,我觉得我还是套现合算,所以根本的问题还是一个对这个企业价值的判断。
主持人:现在有人提出要让管理层采取措施来救市,您怎么看待管理层救市这方面的举措呢?
华生:这个问题我跟很多记者都说过,就是从原则上来说,政府不应该救市,因为是市场经济,我们改革的方向就是市场化、国际化,就是政府逐步从市场当中脱离出来,改变中国市场的政策市,所以原则上来说政府不应该干涉这个市场,不应该救市。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在经济出现大幅度波动的时候,市场人心不稳定的时候,那么政府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这个在西方也有,我们也看到了。
那么中国的情况就更加特殊一些,就是我们没有完全摆脱政策市,我们不是市场化的东西,如果是市场化的东西,政府现在不应该去随便插一手,我们的融资、再融资从来都是政府控制的,都是审批的。什么事情都是审批的,本来就不是市场的,所以当年股市大涨的时候,我就说不要说这个是市场造成的,当时是说政府不要管,当时股市高的时候,大家的意见、机构的意见就是说政府不应该管,市场爱涨到哪涨到哪,现在跌了说政府要管,这个逻辑就有问题的。我的观点就是说,政府从来没有摆脱干系,其实这个跟政策管理不当有关系。因为市场供求不平衡造成了市场上去了,但是今天市场下去了。当时是供不应求,现在是供过于求,这种情况下政府适当的干预是必要的。其实不是他要不要干预,是要改变干预的方式,当时我强调的也是这个,就是他一直在干预,问题是他改变干预的方式,今天他也是面临这样的问题,由于市场这么差了,市场的信心动摇了,说明我们的调控、管制、干预肯定有缺陷。预见性不足或者是不准确,那么现在调整干预的方式我认为是必要的。
实际上公正的说,政府已经在干预了。市场火爆的时候,天天提示投资风险,现在没提示了。市场火爆的时候,不批新基金,现在在不断的批,所以说说政府什么事都没干,这个不客观,他已经做了一些事情,只是说可能做的还不够。
主持人:说到政府干预的话,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去年5·30的暴跌,政府突然调高了印花税,但是后来市场又重新上涨,现在市场呼吁调低印花税,您认为这个对股市会有什么帮助吗?
华生:对印花税我一直的观点就是,印花税所增加的是你买卖的成本,它的作用只能说是抑制投机,因为投机的人一天两天就买卖、频繁的交易,印花税增加了,影响你频繁交易的成本,所以印花税的作用仅仅是影响到你的过渡投机,他的作用就是抑制过渡投机。对市场的中长期走势它没有影响,对于投资者来说,不要说持股一年,你持股一个月,你赚钱赔钱不是因为印花税,这个要公正的讲这个问题。
所以去年在股市高点的时候,5·30出调高印花税,并不能改变市场运行的方向,所以真正当时要抑制股市的火爆,那么不应该是通过印花税的方式。去年5月10号我写过一篇文章就是《市场过热的信号》,当时的情况就是增加供给,那这个就平衡了,市场4000点左右就不上去了,今天就是跌到3400点,这个市场的波动就会比较小,当时市场拼命往上走的时候,供给不足,结果到了6000点以上再掉下来,大家就非常的痛苦。当时用印花税调整这个工具抑制市场上行的方向,本身就达不到目的。最多是表现了政府的政策信号,就是说政府觉得不喜欢市场过热,只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积极的作用,除此之外,他改变不了市场运行的方向。 所以调高了印花税,市场调整一下还是不断上行,创出新高。
那么今天道理也是一样,今天要不要调减印花税,我个人认为可以调减,因为我们印花税确实很高。调减印花税也是政府给的一个政策信号,是扶持市场、稳定人心起这么一个作用。我觉得现在调减印花税是可以的,但是这个也改变不了市场运行的趋势。
主持人:我们还看到随着这两天股市的暴跌,很多股票都已经跌破了发行价,最开始的时候是昨天的太保,中国石油、建设银行都陆陆续续快要破发了,您怎么看待这个热潮呢?
华生:中国的新股发行,上市首日都有很大的涨幅,甚至是暴涨涨几倍,这个是非常不正常的。因为股票发行就跟你买卖东西一样,怎么可能都是保赚不赔呢。当时3万多亿打新股,那个是不正常的,发生破发是正常的。因为你发行定价是一个预测的价,这个跟市场就会有差距,有的时候会有一些涨幅,有的时候有一些跌幅,这样的话股票发行就正常的。如果像原来那样,所有的股票发行上市都可以赚一笔,全民都去打新股,这个股肯定是越发越多,股价也越发越高,因为会有人买啊。所以将来中国证券市场健康的方式就是经常破发,这样市场形成了抑制过度融资的现象,其实是要我们广大投资者在股票价格太高的时候,我们不认购,中石油也好、或者是什么也好,他就发不出去了,所以应该看到破发是一个健康的证券市场的正常现象,只有有上涨也有破发的,这样将来这个市场才会平衡。才不会是单边市,才不会是全体人民去打新股。
主持人:其实这个也是成熟市场的标志,但是中国市场政府定性是新兴加转轨,在这种不成熟的市场当中,创业板的推出会有什么影响,您怎么看待?
华生:创业板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当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积极的准备和推出创业板在方向上是正确的,我发现我讲这个话媒体在报道的时候,没有报道完整。我是说创业板要有时机,创业板不能够也不应该在市场大幅度波动的时候推出来,因为创业板建设是一个方向很正确的事情,你在市场波动很大的时候推出来,就会造成市场的反感。我的观点非常的明确,目前第一,创业板短期还推不出来,还要比较长时间的准备,我觉得上半年不可能推出来,最快也就是下半年,还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创业板搞的跟主板一样,还有什么意义呢?创业板需要创新,现在规则的时间还存在一些缺陷,还有改善的余地。另外就是创业板推出,要在市场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创业板是好事,我们非把它放到火堆上拷,就是害了它。第一暂时不会推出来,准备还没有准备完。另外我相信政府在推出的时候,会在市场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推出,而不是在市场大幅波动,人心不稳的情况下推出来。
主持人:昨天有的网站发表文章意见是说中国A股在仿制日本股市的走势,我们知道日本是跌了十几年,中国的股市有这方面的趋势吗?
华生:我不认同,我怀疑说这个话的人去年也非常的狂热,今年1月份在资本市场年会,所有人都说我是泼冷水的。但我认为中国股市不会重复日本的道路,原因有几条:
第一、是中国经济跟日本经济情况不一样。中国经济的稳定高速的增长还要持续很多年,不是说这两天市场不好了,国际经济出现负面因素了,我们经济基本面就改变了。
第二、中国股市在去年是过热了,是发了一些烧,但是毕竟还有很多理性的声音。高的时候我们都在呼吁市场过热了,是虚胖了,另外政府大的方向上也没有犯大的错误,政府从5月份开始就提示投资风险,就出台一些降温的措施,所以应该说是烧到大家还没有说胡话的程度,有人说胡话,但是主导的方面没有说胡话,市场上还有清醒的声音,所以高烧烧的不是太厉害。
第三、调整来的相对比较早一些。就是说没有等到真正的泡沫堆积到那个程度,去年9、10月份我讲了,如果再没有大的调整,2008年泡沫的破裂就不可避免。毕竟我们是从10月份中旬开始调整,如果10月份还不调整,真的是冲到8000点、1万点,那有可能重复日本。但是毕竟我们去年已经开始调整了,这样就避免了大泡沫的破裂,所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说,中国市场会重复日本这个说法,我不认可。我们热度没有那么高,调整的相对来说虽然是晚了,我认为政府当时的措施没有完全到位,但是毕竟没有酝酿出特别大的泡沫。再加上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还有一定的支撑,所以我觉得中国不会重复日本的道路,在这个时候极度的悲观失望,显然还是不对的。
主持人:现在市场上经常充斥着极端的声音,您认为现在目前来说管理层应该怎样采取有效的措施,您刚才说目前采取措施需要有一些改进,您个人是什么意见?
华生:一方面管理层应该坚持,我们证券市场发展市场化、国际化这么一个方向。但是考虑到我们中国股市没有摆脱政策市,管理层目前采取的措施,我认为总体上还是积极的。就是说采取了一些稳定市场、增加资金供给这么一个措施,这个是积极的。确实还可以做的更多一些。因为管理层实际上已经放缓了IPO的过程,还有放缓了再融资的审批,这些工作都在做。包括进一步对印花税适当的调整,对于这个市场人心给更多的稳定,这些我认为都是需要的。
至于这些工作做了,是不是就可以改变市场运行的趋势,恐怕也不一定能够全部,但是我一直在说,中国股市的这次调整,去年我就讲了是需要用“年”来衡量的,不要指望调整一天、两天马上又开始往上走了,管理层采取措施,我认为最主要是稳定市场的措施,不是搞热起来的市场措施,那样的话会犯更多的错误,现在最主要的是要能够稳定市场,这个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大家的希望。就是市场能够稳定,这样用时间换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盈利的增长,使得我们这个市场能有一个支撑的基础。能够有一个持续发展,去年我强调了一个关健词,就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股市,十年牛市一年就都涨完了,以后怎么办,这个是当时反复强调的,今天还要继续看到,我们走的快了一点,但是并不是说出现了大灾难,走快了现在调整,时间换空间,中国股市今后发展仍然是有希望的,因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主持人:谢谢华教授,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的访谈就到此结束了!
------------
华生:目前适当政策干预是适时和必要-华生 [原创 2008-03-20 11:34:34]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卢晓平
在当今证券市场赔钱效应一再显现,投资者已经对股市长期健康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甚至对中国经济走势产生怀疑之际,记者专访了一直对资本市场发展持冷静态度的著名经济学家、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
适当政策干预是适时和必要的
记者:市场在呼吁政府救市,您有什么看法?
华生:在正常情况下,政府原则上不应该救市。
在中国的情况不一样,政府一直在市场发展中发挥着作用,承担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去年市场大起时,政府在总体上头脑是清醒的,不断提示投资风险,但应对措施并没有到位,大盘股上市流通比例过小和基金滥发客观上对股市过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在现在股市大落情况下,政府也不应袖手旁观。现在适当政策干预是适时和必要的。
记者:您有什么具体建议?
华生:包括大幅调减印花税、市场融资的适当控制、给大小非减持开辟机构接筹的渠道等一系列有利于稳定市场信心和政策的措施应陆续出台。但是应当认识到,市场中长期趋势有其自身的规律,政策干预只能是短期和例处。
我去年讲过,一个高估值和泡沫的市场,有三种可能的取向:戳破、做大、消化。我不赞成人为地去戳破泡沫,而应消化和吸收泡沫。要在震荡中消化,使供求能在一个合理的价格水平上平衡起来。
都是过热惹的祸
记者:上证指数从今年1月15日的5500多点,基本上没有喘气就一路下滑到3月18日的3607.25点。幅度之大,速度之快,让人大跌眼镜。这是为什么?
华生:都是过热惹的祸,大起之后必然有大落,过高的市场估值是目前市场大跌的主要原因。我们股市两年时间从1000点上到6000点,暴涨幅度过大,所以,现在股指回落,也是正常的。
记者:2001年7月1日,在股市接近最高点时您发表了《漫漫熊市的信号》一文,准确预见了熊市的来临,在去年10月,您曾经表示如果市场还不进行调整,后果将不堪设想。您认为我们应该从中总结点什么?
华生:应该说,从去年10月以来证券市场开始出现调整,规避了将股市一口气推到8千万点的可能,避免产生最坏的结果。这是因为市场一直有理性的声音在呼吁,而且,证券监管部门一直在顶住市场的压力,不断地提示投资风险,进行投资者教育。
不过,遗憾的是,政府在实际操作中措施并没有完全跟上,包括大量基金的发行、分拆等,使得股指不断推高,虚高的赚钱效应又使得新的资金大量涌入;除了政府要反思外,作为机构投资者,包括券商和基金公司,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基金公司当时竞相成倍扩容,有时一天就圈钱千亿以上,只顾自己扩张赚管理费,误导投资者,那才是真正的恶意圈钱;作为基民和股民,也要吸收教训,避免追涨杀跌,正确看待国民经济的增长和股市的发展之间的和谐关系;作为研究人员和专家,不能害怕被人讨厌而过份迎合大众,失去传递正确信息的责任。
调整时间要用年计算
记者:您说过,在经济高速增长中,牛市一般是长期的,但牛熊一定是交替的。那现在市场属牛还属熊?
华生:目前股市大跌,是因为市场主动性的调整不够,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包括美国次贷危机,我国通胀压力和紧缩的宏观政策,再加上融资供给力度加大等,多种原因叠加起来,催生了市场一波又一波的非理性下跌。
应该说,从1000点上涨到6000点,又深度回落到现在的3700多点,属于大级别的调整,是恐慌性的下跌,不是大熊市的来临。
牛熊总是交替的,目前只是大牛中熊市调整。牛熊是股市两个相互平衡的功能;没有熊市而遏制不了人性的贪婪,没有牛市不能克服人性的恐惧。
应当说,现在股市仍处于牛市当中,前期涨得太高,回调是市场本身调整的需要。
记者:调整的时间有多长?
华生:我去年底说过,调整的时间恐怕不是用天或月计算,而是要用年来计算。应该对此次调整的时间有充分的认识。只有调整充分,才能使市场持续健康更长时间的向好。(本文是华生教授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卢晓平采访的原稿,发表后有删节。)
华生:政府在大跌的时候应当出手干预-华生 [原创 2008-03-20 11:05:00] 中国股市为什么比美国跌得还凶?政府到底要不要干预市场?投资者如何面对2008年市场的风云变化?
从 2001年至今,多次准确预测中国股市"牛熊转变"的经济学家华生接受了本报的独家专访,针对读者感兴趣的问题,他一一抛出了自己的观点。
A股的问题被夸大了
南方周末:A股从最高的6100多点然后到现在3668点,基本上跌了40%,很多投资者关心A股还有希望吗?为什么比美国的次贷还厉害,道指跌了20%不到,难道我们的问题比美国严重吗?
华生:应该说肯定会有希望。因为股市的发展主要依托于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虽然有挑战,但还是非常健康的。遇到通胀的压力,但是我觉得应该对国家宏观调控方面的能力有信心,特别是在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之后。当然比较消极的方面,主要是来自国际上的影响。美国的次贷危机影响进出口、通过大宗商品的价格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中国经济基本面。从这个角度来说,最近这两三个月来市场的变化,是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担忧。
南方周末:现在大家普遍担心的是这个宏观经济减速的风险,你怎么看待这个风险?
华生:对,因为如果单就经济本身而言,减速本来不是坏事,因为我们本来经济增长速度有点快,需要控制。如果减速的目的达到的话,而且是平稳减速的目的达到的话,那么这样实际上达到了我们宏观调控的一个预期。那么这样相反是一个利好,对于我们控制通货膨胀都是利好的一个事情。对于我们包括外汇的压力,都会是利好的事。所以说往往是在困难的时候,把正面的因素也看成负面的因素。
南方周末:既然不用担心基本面, 但股市本身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调整?
华生:这个应该说是我们股市前期过热有关的。为什么次贷危机发生在美国,美国出现那么大的问题,他的股指回跌了20%,因为它之前没有这么暴涨过,而我们的股市,从05年的1000点涨到6000点。
当时经济基本面比较好,大量的资金进入市场。股市上涨,上涨形成的赚钱效应刺激更多的资金流,这样的不断循环的过程,就会把股指推到一个不切实际的过程。当资金推不上去的时候,那么它就会出现恶性变化,赚钱效应消失了,资金开始流出,这样导致股市进一步下跌,信心进一步丧失,更多的资金再流出。
实际上到6000点左右,资金的作用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它回落到5000多点。它在5000多点徘徊了很长时间,然后是外部经济又出现了一个变化,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出现一些变化,资金的因素加上这个因素,推动了它经济往下走。往下走了以后,信心又开始丧失,更多的资金流出。从根本上来说,关键的问题还是我们前面涨得太多,脱离了基本面的支持。
当时 我们企业的市值,如果加上香港H股,已经是GDP的两倍了,但是全球一般都在100%以下,这种我称之为的“虚胖”,不可能长期维持。
南方周末:那现在还存在泡沫吗?现在的动态市盈率20倍不到了?
华生:说我们估值合理不合理,这不是靠人为的去争论的,不是你用任何指标,任何指标都只是参考。我们为什么要搞市场经济,就是要让供求规律围绕价格起作用,供求本身说话比所有的人都更响亮,股市为什么会下落,根本的原因还是在已有的估值和价格水平之上,市场供求本身不能平衡。那么再下一个逻辑,就是你说的我们是不是让市场继续往下调呢而不做任何干预呢?这个是另一个问题。从原则上来说,政府对市场是不应该干预的,应该让市场自己本身发生作用。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在经济本身发生特别大的波动的时候,政府额外干预的情况也是有的,这个我们在西方也看到了。虽然不能说美国政府的措施是为了救股市,因为美国股市并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它主要是救经济,连带影响股市。
政府在大起的时候干预,形成大跌时干预的连带责任
南方周末:但是我们大起的时候,政府也干预过啊?
华生:对,所以我现在分析的是这个。理想的市场经济下,政府一般是不干预的,但是中国没有完全摆脱政策市。去年为什么涨那么多呢?你如果看我写的那些东西,你会记得,我大声反复呼吁,从去年5月10号的市场过热的情况开始,9月份又开始,当时为什么那么高?是因为政府对供给的管制,使得供求失衡。因为融资和再融资政府管住了,大小非解禁还没到时间,它减不了,市场好的时候到期的人也不愿意减,但是所有这些将来会发生变化。所以在当时应该说我们政府总的态度是对的,就是劝告投资者有投资风险,政府没有火上添油,这个是对的。但是我们的政策上面,我们采取的措施上面,在当时供给增加得不够,使得股市大起了,这个股市过热了。这个我觉得实际上政府有责任,投资者也有责任。
如果我们当时的措施更主动一些,当时供不应求和现在供过于求,我们能让它平衡一点,当时的股市涨得少一点,高点在4000左右,那么我们今天就不会这么痛苦了,振动就会小的多。但是那时候理性的声音已经淹没了,像这些话翻过来看看全是以前重复的话。
为什么政府现在应该有责任要干预这个市场,因为我们没有完全摆脱政策市,因为我们的融资和再融资远远没有市场化。因为我们在股市大起的时候相应的政策没有到位,现在大跌的时候,在恐慌情绪加剧大跌的时候,我认为政府政策的必要的调整,对市场的信心的稳定,和政策的维持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
南方周末:您觉得是什么样的政策是能够挽回市场信心?
华生:比如当时印花税调成那样,本来印花税不影响市场的中长期走势,他影响是交易成本。应该看到,今天调整印花税实际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但是做出一个政策的信号来,我觉得是有必要的,有利处于稳定市场信心,包括对融资和再融资的临时性控制,我认为现在出手都是适时和必要的。
但是我们的方向还是市场化的方向。证券市场是最精巧的市场,你把它管死了他将来没有办法健康发展,说到这个地方,特别要说一点,证券市场跟其他市场一样归根结底是供求关系围绕对价格作反应。
南方周末:您说到供求关系,你怎么看待市场上资金流动性的情况,现在是不是到了枯竭的境地了?就您了解到。
华生:这里还是信心和心理上的因素。因为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从来都不缺资金。因为我们货币供应量还是很大的,通货膨胀很严重。关键的问题是证券市场呈现了一个赔钱效应,赚钱效应是不断鼓励外围资金。从各个渠道,各个夹缝里挤出来进入这个市场,现在大家从四面八方在逃离。所以说绝对的说是因为资金枯竭了,这个话恐怕不完全正确的,因为我们现在总体上,我们货币供量还是很大,通货膨胀很严重啊。所以我们说政府必要的干预和稳定的市场情绪,防止心里因素的放大,这是必要的道理就在这里。
过份恐慌不可取
南方周末:您觉得投资者现在应该怎么面对,在具体的操作上,如果落实到微观层面的话?
华生: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从政府来说,我刚才态度已经说了,我觉得从投资者来说,第一个我觉得确实要认真的总结经验教训,就是在市场好的时候,过于贪婪,过热和在市场差的时候过于恐惧、恐慌都是不可取的,这个事实反复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觉得投资者在这个时候,过分恐慌是不可取的,到这个时候,相对是应该要镇静的。
南方周末:但是大家现在看不到底在哪里啊?
华生:往往底就是在大家都看不到都在绝望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底,就像2005年,我写市场转折的信号,那是1000点,很多人会说跌到几百点。
南方周末:那您觉得现在是一个市场转折的信号吗?
华生:我觉得现在不能说是市场转折的信号,但是我觉得如果政策应对得当,那么投资者也能够从过去的这个发展当中,能够正确的吸收经验教训,我认为市场的稳定应该说非常有希望的。因为毕竟市场的泡沫已大大的减少了。
南方周末:那对于机构投资者呢?机构投资者他们其实他们是推高这个泡沫的一个主要的角色。
华生:我觉得这个给机构投资者也上了很大的一课,我特别不满意的我当着基金的面都是这样讲就是用分拆,用分红,用各种办法拼命做大基金规模,把老百姓的钱,当老百姓盲目的相信这个市场能够暴涨的时候,他们甚至一天吸纳上千亿的资金。他们在埋怨上市公司再融资没有节制的时候,他们想没想,他们当时扩容的时候有没有节制啊? 5块钱一个基金卖不出去的时候,就把5块钱分成5个1块钱,用这种办法,来成倍的,成十倍的扩大基金规模,做大了蓝筹泡沫,只管自己收取管理费他们的做法负责任吗?他们现在苦果。但是,应当看到真正承担风险的还是基民,股民,中介机构还只是少收了一点中介费、管理费。投资者是真正承担风险的人。(此文为华生教授接受南方周末记者舒眉采访的原定稿,发表后有改动。)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