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时政 > 时代观察

又在叫嚷“推进银行改革要克服开放恐惧症”

fangps · 2008-05-23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按:转贴上海证券报的一篇文章。竭力鼓吹银行改革开放不要患上“开放恐惧症”,说:“其实《办法》激起的争议已经超出了《办法》本身的内容,大众关心的是难以理解的专业词汇背后的真实含义,想知道中国银行业到底会向哪个方向走、走到哪里去。”难道质疑的仅仅是不懂金融的非专业人士吗?要知道稍有良心的人都回发现,对银行业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与此危及国家金融安全的现象进行的质疑的人员中,从事金融工作的专业人士比比皆是。 鼓吹:“先改革、再开放”的路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又称:从银行治理结构层面来说,国有银行刚刚从国有独资转变为“一股独大”。研究国有企业的时候一股独大经常被当成弊端,但是研究国有银行的时候,为了某种被偷换了概念的“金融安全”或者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国家利益”,“一股独大”竟然被当成一个可以被容忍的弊端,甚至根本没有被当作弊端。 其思路很是清晰,国有企业“一股独大”改完了,银行业的 “一股独大”也该改改了,照此推理,我们的核心军工企业是否也该引进外资,全面开放呢?如果不是天真幼稚,那必定是别有用心,装聋作哑了。  现在看来 ,有必要持续、彻底地进行对金融改革开放的反思。]

  附文:推进银行改革要克服开放恐惧症

  中国银行业前所未有过的利润增长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刚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持续的高增长时期。不要被眼前的业绩蒙蔽了眼睛,忽视了那些依然没有解决的制度层面的问题。对于开放带来的利弊,我们需要用客观、科学、冷静、理性的态度来看。如果患上“开放恐惧症”,那会延误银行业的改革进程。早一点改革比晚一点改革好,早一点开放比晚一点开放好。

  ⊙吴庆

  3月27日,中国银监会发布《银行控股股东监管办法》(征求意见稿),将国内银行的控股股东区分为境内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和境外金融机构三类。其中对境外金融机构获得国内中资银行控股权的规定,与银监会2003年12月发布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有多处雷同,唯独少了投资入股的比例限制。

  《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规定: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非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达到或超过25%的,对该非上市金融机构按照外资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

  联系到银监会负责人“外资银行控股国内银行没有法律障碍”的说法,以及不久前美国财长亨利·鲍尔森访华时提出金融业开放的要求,这两个比例限制在《监管办法》中的缺失,被解读为这两个比例即将提高甚或取消,激起不少人的质疑。有网络媒体就此做了一项调查,有超过六成的人持疑虑态度,可见在银行业开放问题上,公众意见分歧明显。

  对此,银监会有关人士做了两点解释:

  第一,2003年颁布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仍然适用,单个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的比例仍然不得超过20%。

  第二,个别外资金融机构虽然持股比例不到20%,但实际上已经取得境内银行相对控股地位和实际控制权。这种个案在2003年(银监会成立之年)之前就已经出现。新起草的《办法》是针对这种情况的亡羊补牢之举。

  最后,有关人士还不忘提到“银监会将坚持履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相关承诺,并实施严格的审慎监管,继续稳妥有序地推动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开放。”

  其实《办法》激起的争议已经超出了《办法》本身的内容,大众关心的是难以理解的专业词汇背后的真实含义,想知道中国银行业到底会向哪个方向走、走到哪里去。

  既然这是公开征求意见,相关部门就应充分解释其政策主张,及时、正面地回应公众的质疑。越是被误解,就越应该努力解释。如果有关部门坐失一次解释政策的机会。这对未来银行改革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是非常不利的。从银行制度建设来说,开放不可或缺;从国有银行体系的尚未完成的改革来说,开放事不宜迟。如此重大的问题,岂容回避?

  其实,对于开放带来的利弊,我们需要用客观、科学、冷静、理性的态度来看。如果患上“开放恐惧症”,那会延误银行业的改革进程。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相应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难免令人恐惧。曾几何时,我们很担心银行业的开放导致国有银行直面外资银行的竞争,担心竞争力低下的国有银行竞争不过外资银行。

  就在中国即将加入WTO之际,曾有这样的分析认为,国有银行的改革和银行的开放存在着一个重大的关联:如果改革落后于开放,银行业的系统风险就会增加;改革落后得越多,系统风险也就越大。于是我们主张中国的银行业要先改革、再开放,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但是,“先改革、再开放”的路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因为国有银行改革的进度实际上完全掌握在各家银行自身。一旦各家银行知道政府决定采取“先改革、再开放”的策略,那么对银行内部人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用缓慢的改革来“倒逼”政府更缓慢地开放。

  实际上,国有银行长期以来把改革挂在口头上,行动总是停留在管理技术层面上做做表面文章。各家银行都花了不少银子成套购买国外银行的先进管理方法,但是买来的软件从来没有被很好地运用,更不能让国有银行体系走出“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死胡同。国有银行的根本毛病出在制度层面上,技术层面的努力无法解决问题。这样的银行“技术上破产”不奇怪,卖出溢价才奇怪。

  中国加入WTO之后履行银行业开放的承诺,把“先改革、再开放”的政策预期转变为“无论改不改革,银行业都要开放”,让国内银行面对“或者改革、或者出局”的选择,迫使银行内部人才真正开始考虑自身的改革问题,银行的改革才真正开始启动,也才开始触及到银行治理结构等制度层面的问题。无可否认,加入WTO之后的几年是国有银行改革最快的时期。这是被开放逼出来的。

  尽管在过去的几年银行改革推进得迅速,但是国人还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国有银行改革才刚刚启动,现在仍然任重道远。从银行治理结构层面来说,国有银行刚刚从国有独资转变为“一股独大”。研究国有企业的时候一股独大经常被当成弊端,但是研究国有银行的时候,为了某种被偷换了概念的“金融安全”或者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国家利益”,“一股独大”竟然被当成一个可以被容忍的弊端,甚至根本没有被当作弊端。

  当然,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成绩反映在银行的经营业绩里。但是中国银行业前所未有过的利润增长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刚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持续的高增长时期。不要被眼前的业绩蒙蔽了眼睛,忽视了那些依然没有解决的制度层面的问题。若不充分利用业绩增长带来的改革机会,待到经济繁荣期过去、银行增长乏力、机制问题充分暴露的时候,改革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恐怕哭都来不及。

  所以,作为当前的政策选择,早一点改革比晚一点改革好,早一点开放比晚一点开放好。政府应该担心的是银行没有改革自己的动力,而不是限制银行进一步改革。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shijian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2. 邓论学习 (十二) 是四人帮搞的“血统论”吗?
  3. 星话大白|越南
  4. 为什么批评西方的他们都“意外死亡”了?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6. 是右就必须反,必须批
  7. 谭吉坷德|决战,或许正在悄然开始
  8. 胡锡进为什么总改不了阴阳怪气的老毛病
  9. 毛主席像事件:美策动,迫使中国放弃毛泽东思想!
  10. 到底是谁在夸《新闻女王》?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5. 这是一股妖风
  6.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7.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8.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9.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10.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