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业大门又被轰开了一个口子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报
(张宏良按:感谢爱国学者叶檀女士,能在此时依然站出来保卫中国金融,保卫地震灾民的最后一点儿利益。灾民的房屋没有了,家产没有了,其中许多人亲人也没有了,唯一剩下的财产就是银行里那点儿金融资产。当看到外资乘机攻城略地占领中国金融市场,让人忍不住眼在流泪心在流血,可是此时所有左派不敢说一句话,谁说就骂谁没有人性,一般百姓也跟着起哄,虽无一人是个人怯弱,而是考虑左派声誉,可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把自家的存单拿走,那种无奈和痛苦言语难以描述。所以当看到叶檀女士文章的那一刻,控制不住的泪水滚滚而下,心里就只有两个字:谢谢!另外让人特别高兴的是,中国经济学领域崛起的三位女将——叶檀、丛亚平、卢映西——齐刷刷地全都来到了捍卫国家利益的战场上。最近丛亚平也写了四篇保卫中国金融的文章。向她们致敬:21世纪中华民族崛起的巾帼英雄!)
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国金融服务业大门再次被轰开一个口子。
中方宣布,允许外商投资公司包括银行发行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允许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公司债券,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法人银行发行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债券。开放金融市场一如既往地引起争议,最激烈的意见认为,在人民币汇率节节攀升的背景下允许外资套取人民币,无异于抢夺中国的经济发展成果。
这确实是一种抢夺,中国经济成果最大的表现是人民币升值,最值钱的资产是人民币资产。外资务求多多占取人民币资产,又是办公司,又是投资房地产,又是参股金融机构,而现在是要求直接上市、发行债券利用人民币融资,相当于直接到树上摘果子。
外商投资公司进A股不可怕可怕的是货币政策一误再误。
没有必要对于外商投资公司进入A股市场过于担忧,这是一种不知道何时兑现的未来承诺,或者说,是兑现条件掌握在中方手中的主动承诺。此次对话中,中方相应地向美方提出了开放金融市场的要求,如果美方虚与委蛇,中方完全可以将承诺束之高阁,否则双方就是在进行一场令人无法容忍的不对等的宗主国与属国谈判。
外商投资公司进入A股市场应坚持两大原则,一是试点,不能全面开放,最好的办法是以国内的法人实体为主体上市或者发行债券,这样可以进行人民币结算,避免风险最大的资本项目开放。当然,这同时意味着资本项目开放的加大,但起码是在中方可控的范围内,而不是一下子打开闸门让中国的金融与资本市场遭遇灭顶之灾,中国这一新生市场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第二,外商投资企业上市规模不能扩张得太厉害,与排队等待上市的国内企业争夺人民币资源。
我国的金融与资本市场的最大特点是在沉重的外部压力下逐步对外开放,坚持对民资不开放,这说明了中国货币政策的窘境。我国的货币政策一直在错误的道路上前行,错误的根源在于,货币决策层严控汇率放松资本管制、金融市场对外与对内开放不均衡。利率与汇率政策调整太晚,以往有管理的汇率浮动机制,说白了不过是严控汇率的另一种说法。从2001年美元贬值以来,人民币真实汇率在下降而不是上升,终于导致如今的外汇储备泛滥,人民币成稀缺资源,人为制造出极大的套利空间。央行近日要求商业银行以外汇上交存款准备金率,可见情况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坚持汇率不升值取得应有效果了吗?没有。反而为外资布局赢得了时间。在提高金融机构市场化的名义下,以及受迫于WTO对于外资金融机构的开放期限,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行。截至2007年6月末,外资银行在内地25个城市设立总分支机构364家,比年初增加95家,相比而言,民营资本进入金融行业迄今没有质的突破。最近小额贷款公司合法化身份破冰,是争论了十余年之后的仅存硕果,离建立民间金融机构还有万里之遥。
更重要的是,外资大规模参股中国金融机构、基金公司,获得了极大的收益。上市仅2年时间,中资银行股价已经普遍上涨超过200%。截至今年12月初,欧美主要的金融机构通过投资中资银行的股票账面收益已经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人民币资产一次性给次级债买了单。买单远没有结束。12月12日是,美联储在减息25个基点之后,宣布联手欧洲、加拿大、英国行、瑞士四央行,采取旨在缓解短期货币市场融资压力的措施,为全球货币市场提供增量资金,看来西方国家已经达成共识,不惜货币泛滥顶住通胀的压力,也要解决信贷信用危机。
我们已经错过了利率与汇率上升的机会,一旦通胀路径生成,又采取了极其严厉的货币政策,很有可能使货币政策成为产业破败的导火索,而中资银行由于资金紧张,不得不向外资行拆借,这相当于让度人民币市场。形成今天这样的被动局面,缺乏前瞻性与责任感、畸轻畸重的货币政策难辞其咎。与国际市场的资金融通是无法避免的,在金融领域闭关锁国不符合国家利益,但起码可以学会不重蹈覆辙。打压人民币资产价格,相当于虚席以待外资,比这更大的错误就是,一次性地开放资本市场与资本项目,将自己绑在燃烧的战车上。宁可一次性扩大汇率浮动区间,也不能人工制造出东南亚环境,拆借外资短债,开放资本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