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拟向百事索回品牌 希望重庆国资委出面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张玉香 北京报道
与可口可乐在中国碳酸饮料市场平分秋色的百事可乐或将遇到一点麻烦。这个麻烦来自于它曾经的合作伙伴――天府可乐集团公司(下称天府可乐)。
“天府可乐目前正在考虑从百事可乐手中索回天府品牌一事。”10月8日,天府可乐总经理钱黄态度略显谨慎地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虽然天府可乐能否向百事索回天府品牌的结果还无法预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势必引致新的民族品牌舆论争议。
天府“变脸”求再生
“现在饮料行业国内市场很大,也有很好的发展条件。”钱黄表示。
这或许是天府可乐集团在经过多年之后,打算要回天府品牌的一个原因。而一位接近天府可乐的知情人士这样告诉记者:“天府可乐觉得只要把这个品牌要回来就是好事,但是采取什么方式来要,是个难点。”
根据天府可乐原总经理李培全的介绍,在1994年天府可乐与百事的合资过程中,百事以现金投资1070万美元,天府可乐以土地、厂房和生产设备折合730万美元。双方控股比例60:40。其中百事占60%,中方为40%。在中外双方签订的有关的合同里,百事答应合资双方共同生产天府品牌的饮料。
而天府品牌由双方合资企业重庆百事天府饮料有限公司出价350万元,交给该合资企业使用。由于合资企业经营不善,在2006年百事以1.3亿人民币买断了中方的股权。钱黄告诉记者,在2006年合资企业的买断合同里,并没有明确天府可乐品牌的归属。另据李培全介绍,在双方合资十多年的过程中,中方背上了1.3亿元的亏损包袱。
据了解,天府可乐集团希望由当地的国资委出面,帮助其要回天府可乐品牌。“但最后能不能说动重庆国资委是个问题。”该人士告诉记者。
据记者了解,如果通过政府的渠道索回天府品牌不成,那么天府可乐将委托和君创业咨询有限公司(下称和君创业)和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通过法律手段进行品牌索回。
记者从该律师事务所获悉,目前该事务所正在进行品牌索回的前期调查,搜集更多的关于百事可乐与天府可乐当时合作的一些资料。
“比如,在双方签订的合同中,本来约定合资企业共同发展天府可乐这个品牌,但是到最后这个品牌却变得几乎是销声匿迹。”律师事务所的相关人士说。但该人士也表示,对于双方当时的合同,有个法律追诉期的问题,为此需要更多的证据才可能以法律手段要回天府可乐品牌。
而事实上,该事件的真正发起人是近期动作频仍的和君创业。
和君创业曾是娃哈哈的品牌顾问,在近年的“达娃之争”中,其一直力挺宗庆后。此外,在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一事中,该公司曾经联合多家国内饮料企业上书商务部,要求商务部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进行反垄断审查。
而据了解,和君创业总裁李肃20年前在北京社会科学院任经济研究所所长之时,就曾是天府可乐集团的顾问。为此,和君创业成为该事件的发起人似乎顺理成章。
“百事可乐无权把天府可乐灭掉,我们可以追索。从司法角度讲,你们一步一步把我们做没了,也不合理;从道德上讲,一步一步雪藏,也有不合理的成分。”对于天府可乐一事,李肃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我们去就是把这个品牌要回来,天府可乐的品牌功效,我断定有大量的资本进入。如果天府品牌能够要回来,我们希望天府集团能够把品牌的回复与运作交给我们公司,到时天府可乐集团公司可能将改名天府饮料集团公司,生产碳酸和非碳酸等多种饮料。”
当记者问及如果天府可乐品牌被索回并运作起来,和君创业是否会参股时,李肃坦承并非没有这种可能。
“关于索回天府饮料品牌这件事,天府这边觉得可能通过政府(渠道)会更顺利一些。如果通过和君创业,事情可能就有了更多的对抗性成分在里面。”接近天府可乐的这位人士分析。
记者试图询问百事可乐方面对该事件的态度,但是并没有得到相关的回答。
天府可乐欲索回品牌 达娃之争唤起民族品牌维权?
简要内容:16年前曾占据中国可乐市场75%,百事入股后在市场上销声匿迹的“天府可乐”计划11月与百事谈判,索要被收购的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业内人士认为,自“达娃之争”后,国内企业对于外资并购的态度趋于谨慎,而民族企业的品牌意识逐渐增强,这次天府可乐高调宣布无形资产进行维权,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
16年前曾占据中国可乐市场75%,百事入股后在市场上销声匿迹的“天府可乐”计划11月与百事谈判,索要被收购的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业内人士认为,自“达娃之争”后,国内企业对于外资并购的态度趋于谨慎,而民族企业的品牌意识逐渐增强,这次天府可乐高调宣布无形资产进行维权,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
天府可乐欲索回品牌
日前,有消息指出,天府可乐集团公司高层预计11月份正式与百事可乐谈判,向其索要天府可乐的品牌商标等无形资产。
天府可乐曾经是四川本土出产的名牌产品,高峰时曾有75%的国内市场占有率。1994年,天府可乐的控股权出卖给了百事可乐,在百事可乐的刻意运作之下,几年后,曾经十分火爆的天府可乐销声匿迹,仅剩“空壳”。
而天府向百事索回品牌的消息一出,业界一石激起千层浪,认为这说明我国企业保护民族品牌的意识正在逐渐增强。
“达娃之争”引发民族品牌争论
自去年年初“达娃之争”爆发之后,有关民族品牌的话题便成为媒体与公众关注的焦点。而前不久可口可乐宣布欲全资收购汇源果汁一事又将国民对于民族品牌的关注度进一步抬高。
2007年4月,法国达能单方面宣布欲强行低价收购娃哈哈集团旗下非合资公司,合作了十年之久的达娃双方就此彻底闹翻。由此,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是否要对民族品牌进行保护”的大讨论,一时间成为了全国上下的热门话题。
作为当事人之一的达能,也因在这场纠纷中暴露出来的品牌贩子的形象而成为了在华外资的负面典型。先是强势而带有侵略性意味的推广策略,将国内饮料业、乳品业知名企业如娃哈哈、乐百氏、蒙牛、光明、汇源果汁、深圳益力、上海正广和等均揽入名下,存在着严重的行业垄断行为。而其全资收购的乐百氏、深圳益力与上海正广和,均出现了业绩萎缩,市场占有率急速下滑的情况。其中,乐百氏更是从当年的全国第二,迅速滑落成为二三线产品。达能曾尝试将旗下这三家饮用水品牌进行整合,而结果仍不令人满意。这不仅引发了公众对于达能管理能力的质疑,更有人认为这是在蓄意毁灭中国的本土品牌,为推广达能自身产品铺路。
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果汁一事,则让达能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一面展露无遗。据悉,达能暗设捆绑计,在合同中埋下陷阱,逼迫朱新礼出售汇源,方便自己从中套现巨额资金。而媒体曝光,达能通常会想方设法寻求与行业内成绩最好的本土企业进行合资,但在合同中埋下陷阱,合作中一步步攫取控股权,直到将对方全部吃下。当看到对方并无更多价值之后,便会转手将这一企业交易出去,这种手法就是业内所称的“达能套”。“达能套”的存在使得不少与达能有合作关系的本土企业吃了大亏,而在被转手交易的过程中,原本的辛苦建立起来的民族品牌必然会遭到流失,因此达能也被冠上了“品牌贩子”和“扼杀民族品牌的刽子手”等称号,堪称在华外资的负面典型。
而达能在自己一手掀起的“官司战”中连败十二场,但败诉后的态度也叫人不敢恭维,每次必会发表声明声言对判决结果不满,言辞间更暗指中国的法律不公正。这种不尊重中国法律的态度,也广为人诟病。
公众集体反思外资收购
在经过了“达娃之争”以及“汇源事件”之后,针对民族品牌与外资收购之间的话题已经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今年8月,国家正式颁布实施《反垄断法》,被普遍认为是对外资企业的一道“紧箍咒”。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出要注意保护民族品牌,抵制外资进行行业垄断。
据业内人士分析,过去中国企业并不十分重视品牌建设,而在中国人心目中外资企业亦存在着极大光环。许多企业家会认为与外资合作会提升自身的形象,增大影响,促进销量。因此,若是有外资企业开出价码,哪怕价格并不非常合理,也会急于与对方合作而不加分辨。但是,通过“达娃之争”暴露出来的外资真实一面,令广大民众开始逐渐认清外资企业的真面目,也感受到了保护民族品牌的重要性与迫切性。通过民意调查显示,不管是“达娃之争”还是“汇源事件”,多达80%的民众明确表态不赞成外资企业对中国民族名牌的收购。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