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时政 > 时代观察

全球化视野中的财经传媒与中国经济安全

林晖 · 2008-10-19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全球化视野中的财经传媒与中国经济安全
  ———从近期的股市报道谈起
  林晖
  人民网 2008年10月19日12:20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财经信息渠道终端的主导权、财经事件的舆论主导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决策和公众投资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一边是西方主流财经媒体唱衰中国股市、力压人民币升值、鼓吹中国房市泡沫,一边是大量热钱涌入中国的楼市和股市,等待政策调控的效应显现再突然出手。这些现象迫使我们认真思考今天围绕财经资讯市场的竞争。
  ●争夺关于中国经济的话语主导权和信息主导权是中国媒体的必然目标;以独立、客观、冷静的态度报道中国经济是中国财经媒体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因此,必须把做强做大中国财经媒体,加强专业性和权威性放在关乎中国经济安全、促进决策科学的背景下考量。


  2007年5月24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Reserve,简称Fed)前主席格林斯潘(AlanGre enspan)就中国股市过热的状况提出了警告。格林斯潘称,中国股市目前这种前所未有的热潮显然难以持续;他补充表示,在某个时候股市会出现大幅下挫。”①国内主要财经媒体随之都对“格老”的“警告”进行了广泛报道。
  2007年5月30日,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1‰调整为3‰,当日上证股指下跌282点,跌幅达6.5%,6月4日更是暴跌330点,跌幅达8.26%。虽然6月8日A股重新涨到3900点,但市场已经累计跌去15%,总市值损失3万亿左右,流通市值缩水1.16万亿②。中国散户哀声不绝,甚至有人后悔没有早听“格老”的“预言”,对“格老”崇拜不已。据报道,就在5月的第二周,国际投资人(EPFR美国基金研究机构新兴市场投资研究公司)从中国股票基金中累计撤出了5.74亿美金③,截至5月30日,全球投资者中国区股票基金中撤离了10亿美元。④也就是说,外资一边唱空一边确实也在撤离,享受繁荣后在下跌的危险来临前全身而退。与此同时,此前减仓的包括基金在内的众多机构“抄底建仓,重新杀入”⑤。
  就在股市再度上行时,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又有声音传出:“基本面已经不用看了,技术分析已经失灵。A股泡沫太大,沪指在3900点~4000点一定会遇到很大的阻力,而继续调整,甚至向下的可能性也是有的。有可能在今后几个月内跌破3000点” ⑥。这样的高调唱空经过我们主流财经媒体的报道广为传播,足以让众多已如惊弓之鸟的散户心寒。更有主流财经媒体意味深长地在头版“A股今早不会大面积跌停”(2007年6月4日)的新闻旁边刊发格林斯潘出版新书,评述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动荡的年代”的图片新闻。
  难道是格林斯潘这位美联储前主席有若神助对中国经济洞若观火?QFII们和《华尔街日报》先知先觉?
  与此前在楼市中唱空做多不同,这次外资似乎是唱空亦做空。但QFII并不回避自己对中国股市的期许,他们看好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但苦恼在于“……客户们认为现在的市场太贵了,而且,即使是个股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在这种不理智的局面下宁可先出来,手里握有现金,看看再说。⑦”这样就不难理解他们不断“唱空”的“苦衷”。
  一些似乎醒悟过来的学者和公众开始猛烈抨击外国投行和学者“串谋”的“阴谋”:新浪财经赫然出现“外资唱空中国股市阴谋”的专题,北京邦和财富研究所所长韩志国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国际投行不能用自己的“饭碗”换中国的政策市》一文说,“国际投行在中国股市登上4000点台阶后以近乎病态的方式联袂出场”,“使用了几乎所有能够对股市进行贬低的专用术语来描述中国股市的现实状况,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地球人都知道,国际投行在中国股市的最低点大举入市,在没有遭受中国股民长期忍受的那种重大制度戕害的情况下而抄了中国股市的‘天底’进而获取了中国股市有史以来的最大‘制度红利’!地球人都知道,国际投行的收益从来都与每个人的利益直接相关,在3000点左右就大肆看空并大举做空进而全面踏空中国股市后,相关人员因收益甚至‘饭碗’都受到了威胁而惶惶不安!”
  笔者以为,对投机性热钱的威胁和反思是必要的,但是更值得反思的是关于中国经济的话语主导权应该掌握在谁手里,我们是否在把关于中国经济的发言权拱手让人?
  其实,早在几年前,就有人注意到在房地产泡沫中外国投行“言行不一”。如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Morg an Stanley)是较早提出中国地产泡沫论的⑧,“从2003年摩根亚太区经济分析师谢国忠第一次发表其针对中国上海的房地产泡沫言论迄今,谢大概已公开发表了至少6次‘中国房地产泡沫论’。而摩根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也在2004年中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出严厉警告:中国房地产市场看来似乎接近于爆炸的边缘。然而,大量事实表明,与‘房地产泡沫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摩根在中国大陆房地产市场上却是活动频繁”,“2003年7月,摩根房地产基金与上海永业集团联合投资‘锦麟天地雅苑’,项目总投资预计达9000万美元。它还和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合作,共同参与上海永业集团开发的上海永业公寓二期,各自参股25%,外界估计摩根投资高达2亿元人民币。”由此引发外资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唱空做多”的争论,甚至被指为“大摩阳谋”。⑨
  但是,我们可曾认真思考,这些“中国房地产泡沫论”又何尝不是借助我们的财经媒体广为传播?外资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唱空做多”,在他们自己可以视为市场竞争的“正常”策略,问题在于我们的媒体是否不自觉地成为了别人的传声筒?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与碰撞不可避免,中国与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间围绕经济利益展开的“大国博弈”与日俱增。财经信息渠道终端的主导权、财经事件的舆论主导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决策和公众投资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一边是西方主流财经媒体和外资一起唱衰中国股市、力压人民币升值、鼓吹中国房市泡沫,一边是大量热钱涌入中国的楼市和股市,等待政策调控的效应显现再突然出手……这些现象迫使我们认真思考今天围绕财经资讯市场的竞争的含义。
  争夺关于中国经济的话语主导权和信息主导权是中国媒体的必然目标,以独立、客观、冷静的态度报道中国经济是中国财经媒体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因此,必须把做强做大中国财经媒体、加强专业性和权威性放在关乎中国经济安全、促进决策科学的背景下考量。笔者以为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信息渠道的主导权
  1.加大中国财经媒体的市场占有率
  和覆盖率资本市场的中国市场化的新兴,必然带来财经资讯需求和财经信息源的井喷,带来财经媒体的兴起。之前,在中国报刊结构中,传统的党报和新兴的晚报、都市报统领了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20年风潮。经济类报刊虽早已存在,但还没有引起人们过多的关注,经济信息的重要性在增加,但还不是主流媒体的核心内容。当时市场上主要存在三类经济报:一为国务院主办的《经济日报》,属于类党报性质,以经济政策的宣传和对地方经济工作的指导为主;二为各类产业、行业报;三为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等三大证券报为代表的证券信息媒体,享受指定信息披露的优势,反映资本市场动态。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以《财经》杂志、《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第一财经日报》为代表的新锐财经媒体崛起。所谓“新”,一是指创办时间(或完成转型时间)大多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二是区别于此前市场的几种经济类报纸,它们的取材范围更加广泛,不仅更加突出经济专业性,且对国际国内社会政治文化等投入更多的关注,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联动效应,被称为广义财经媒体;它们服务的对象更加广泛,不仅局限于领导干部或少数投资者,还侧重于企业和商务人群、经济研究者等。所谓“锐”,主要指这批报刊针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市场体制、市场主体等存在的问题做了不懈、顽强、大胆的揭露和批评,在市场秩序的建立中不断设置公众话题、引导公众舆论、间接影响公共政策,其观点和见解往往大气、尖锐,不留情面,当得“锐利”二字。
  但是从整体而言,我国的财经媒体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业务还是经营都还没有成熟的样本。在新媒体和国外财经媒体的压力下,广告市场也时有起伏。由于中国投资者的素质本身参差不齐,定位于高端读者的财经报刊读者群还比较狭窄,发行量还很难与西方如《华尔街日报》等相比,社会影响力局限性大。与此同时,西方财经媒体却积极入华:《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福布斯》杂志已经以新媒体的形式推出中文版进入中国的市场。如建立于2003年的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站www.FTChinese.c om不到一年就吸引了70多万注册用户。路透、彭博、道琼斯等也以多种服务形式,吸引了国内银行、券商等重量级客户。
  可以看出,西方财经媒体在中国的深入日益明显,影响与日俱增,中国财经媒体不迎头赶上,不仅将压缩自己的未来成长空间,更危险的是市场的狭隘带来影响力的局限,特别是存在着对核心读者和高端读者以及广大投资者的影响力下降的危险。
  影响力是主导权的核心。全球化时代,不能指望通过封堵西方财经媒体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信息传播主导权实质是传播的信息或意见对公众的影响力。影响力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注意力,即吸引受众、引发兴趣,二是说服力,即对受众意见指向和行动指向的控制力。我国财经传媒要成功地实现、扩大影响力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符合受众需要,在报道理念、报道主题、架构、操作模式上赢得受众的信任,从而成功地把公众舆论引导到预期的方向上去,形成或改变受众的态度,甚至使受众产生符合传媒预期的行动。
  2.加强媒体融合
  媒体融合是财经媒体的大势所趋,主要涉及媒体的兼并和多媒体融合两方面。西方主流财经媒体大多已经成功走上多媒体融合之路,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多媒体立体传播,突破地域局限,减少跨国传播的成本,成为国际影响力扩张的主要手段。反观我国财经媒体,媒体融合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经济观察网2007年实现全面改版,为了避免《经济观察报》作为周报在时效上的弱点,推出《整点播报》栏目,每个工作日9:00~17:00整点播报最新财经信息;《上海证券报》在其中国证券网上开设“上证演播室” 传送视频节目,《财经》杂志也积极开通了网络版,希望有一天实现网上日报的理想。但整体看来还很幼小,也不普及。而要全面、迅速实现中国财经媒体在全国和世界的低成本扩张,网络带动下的多媒体融合是重要环节,时不我待。
  跨媒体、跨区域、跨行业的媒体融合包括战略合作、结构性融合等多种形式,必然涉及媒体所有权融合的相应产业政策、法规,需要国家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财经媒体更宽松的政策。2007年5月,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出价50亿美元收购《华尔街日报》的母公司道琼斯公司,加拿大汤姆森金融公司出价88亿英镑收购路透社,在世界上反响强烈。在全球经济日益深入融合的时代,财经媒体的价值已经超过了物质价值,金融资讯市场的垄断和霸主地位带来的不仅仅是财富,甚至是对世界各国经济的深远影响。这足以让我们深思中国财经媒体的未来,提醒我们充分认识壮大中国财经媒体的必要性。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shijian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邓论学习 (十二) 是四人帮搞的“血统论”吗?
  2.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3. 星话大白|越南
  4.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5. 是右就必须反,必须批
  6. 谭吉坷德|决战,或许正在悄然开始
  7. 胡锡进为什么总改不了阴阳怪气的老毛病
  8. 为什么批评西方的他们都“意外死亡”了?
  9. 到底是谁在夸《新闻女王》?
  10.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5. 这是一股妖风
  6.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7.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8.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9.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10.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