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财政扩张政策是中国经济的救世主?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08-11-05
冬天即将来临的时候,中国正频繁地挥舞着那两只看得见的手——财政和货币政策,以维持自己的经济温度。过去,中国曾经实施了长达七年的时间里一直奉行扩张的财政政策,以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如今,扩张的财政政策重新出手,会重新发挥威力么?
中新社分析文章指出,尚未见底的金融危机,已令中国出口受到影响;外部需求的减少,已令许多厂商缩减了投资计划。而出口和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支柱。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步伐,超出了许多乐观者的预计。中国不得不大幅调整自己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从11月起,3400多项中国商品的出口退税税率被提高。而在去年,中国曾一口气降低、甚至取消了2800多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税率。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美、欧、日等发达市场的进口萎缩已成定局。而包括中国自己在内的新兴市场,还难以全部消化由此剩余出来的“中国制造”。
如果外部需求真地出现大面积萎缩,所有的希望只好转向中国国内,经济增长今后将更多地依赖投资和内需。最近两个月里,宏观经济政策的频繁调整也表明,中国正在着手这方面的准备。
先是央行接连降低存贷款利率、准备金率,以刺激投资。而在半年前,它们还在被中国央行不断推高。 接着,财政部免除了储蓄利息和证券交易产生的个人所得税,以刺激消费;财政部还拨付四十多亿元人民币,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在房地产,央行与财政部连手降低了交易门坎,以挽救市场信心。
但动静更大的还莫过于,中国宣布的投资计划。公路、机场、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建设项目已被官方批准,南水北调中、东线一期工程建设进度将被加快。仅仅铁路一项,中国就打算投资两万亿元。
四年前才宣告结束的积极财政政策,似乎又要回到中国。投资,被许多人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法宝”。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仅对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就差点达到了29.8万亿元。庞大的投资,带动了经济快速增长、制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美国“九•一一”事件发生后,为了应对外部市场环境变化,中国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一直奉行扩张的财政政策。
在不断增发国债后,这一积极财政政策每年为中国增加了120万到160万个就业岗位,拉动经济增长1.5到2个百分点。这一政策不仅令中国经济平稳度过了困难时期,甚至还让它创造了连续五年两位数增长的辉煌。
如今,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又开始鼓吹再次奉行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破解经济时局。在他们看来,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漫长而又缓慢,最终的效果难以预料,而财政政策收效更快。有的人甚至想如法炮制十年前的一幕,将大量资金投向基础设施,甚至是城市房地产。
但如今,十年前曾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已大有改观,而国内消费却一直未能尽如人意。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董志勇建议,如果真地再次推行积极财政政策,应将重点放在改善诸如福利、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解除“后顾之忧”、增加个人消费。不管生产多少“中国制造”,最终都需要在国内市场或国际市场上,找到充足的买家,而中国经济不能长久地依赖外需。
即便上次积极财政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曾任中国财长五年之久的项怀诚也认为,如果再次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应该首先要明确资金该投向何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