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行为何总是频频争夺“话事权”?
钟林 2008-11-21 光明网-光明观察
不久前,国际投行摩根大通的一则国内有关“经济刺激方案”的研究报告,经一家国内媒体披露后,迅即在境内外引发了一连串的 “异动”和发酵反应:一、国内的平面和网络媒体迅速而大量的转载和报道;二、上海、深圳和香港股市当日均出现暴
涨;三、大陆和港澳台的学术与财经界出现了罕有的严重质疑与广泛争议。
国际投行在中国财经领域和资本市场上频频的抢先发言,先声夺人,争相抢占制高点和“话事权”,在近几年尤为突出与显见,就拿近一年内发生的几件典型事例来说。
去年11月初,高盛公司就发出警告说,因国内通胀将保持居高不下,政策将继续紧缩,“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将可能放缓”;“全球经济放缓可能‘连累’中国”。这是一则现在看起来丝毫没有新鲜感的“陈词老调”,但在当时的国内资本市场上,并没有谁把该报告真当一回事,该报告似乎也完全没有引起有关各方的稍加留意,更不要说严重关注。因为,当时国内股市所念兹在兹的依然还是牛市的“下半场”。国内股市暴跌了10个月,跌幅居全球之冠以后,市场大小空头们迄今所顽固坚持看空与做空的一个最大理由居然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将可能放缓”,而如此重大的一个看空理由和根据,竟然就是高盛公司早在半年多之前的一个预测和警示报告,由此显见外资大行的远见与卓识。尤其需要特别提及的是,该报告与其后在年底召开的全国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调与基本看法并不一致,反倒是与不久前召开的一连串的中央经济工作分析会议的基调和内容有很大的“交集”。
今年6月上中旬,又见一家外资大行的研究报告指出,国内的成品油即将调价。该预警报告最早见于香港市场,国内多家中资石油公司的H股,在港股市场被炒得风生水起,虎虎生威。而国内A股中的石油石化股则毫无动静。不久之后,政府有关部门就宣布了成品油调价的决定,国内A股市场此时才如梦方醒。
其后不久,还是这家外资大行又再次率先发出报告指出,国内的宏观调控政策将出现微调。其后至今的一系列变化证明,“两防”政策被调整为“一保一控”,国际投行的这一次不经意的“揣测”,再一次的被证明果然不虚。
再到了今年的8月20日,小摩的研究报告,又搅得国内A股和港股市场风生水起。而此事的蹊跷与悬念之处,依然还在于有关方面对此一直不予证实或者回应。
诸如此类的事例,应该远远不止以上这一些。国人不禁要问,为何总是国际投行在频频的抢先发言、并且是屡说屡中、其命中率奇高呢?
其实,将国际大投行这一连串的抢先发言动作联系起来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争夺发言权乃至争夺“话事权”,也是国际投行的主营业务之一。争夺财经领域和资本市场的“话事权”,既是国际投行在新兴市场的主要竞争策略和手段,又是其主营业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争夺“话事权”的范围,即表现在外资大行之间,又表现在国际投行与本土投行之间。其表象看起来像是在争夺不特定投资者的眼球和关注度,而在其背后,其实是在争夺对财经政策制定者的影响力和关注程度、争夺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渗透力和定价权,还包括争夺其潜在的客户群体。一言以蔽之,“话事权”就是影响力!利字当先,目的明显,利在其中,都是在为其赚钱牟利服务的。
外资大行总是以先知先觉者自居,他们本来就在资本市场研究、全球投资分析等方面拥有远超出本土投行的实力与能力,其所具有的国际投资者的不同身份与背景,以及具有全球视野的特殊眼光和迅速囊括全球资讯的天然竞争优势,使其在洞察中国资本市场的能力,舍得撒银子的胆识等方面都远在国内投行之上。在国内投资者看来,外资投行似乎拥有其对经济基本面和资本投资价值的变动掌握了更多的资讯和“话事权”。因此,国际投行经常在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中扮演着“一哥”的角色,这在港股市场上显现得尤为突出和明显。
“话事权”的争夺,显示出全面开放的中国资本市场的竞争使然。其直接的意含就是,逐渐显现出国内资本市场上表面看起来是有关“话事权”的争夺愈发激烈,而其更深层次的本质内容则是,影响力、渗透力和定价权的争夺、江湖地位的争夺、以及利益的争夺愈发激烈与紧张。他们所念兹在兹的,并非是一个如发言权般的风光和神气,而是真金白银的利益所在。而且,这种“话事权”的争夺和竞争,会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对外开放而愈来愈激烈和精彩。 (系中国研究员专业网特约撰稿人)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